祭祀 我國傳統禮典的一部分,更是儒教禮儀中最重要的部分。其對象主要分為三類:天神、地祇、人鬼。天神稱“祀”,地祇稱“祭”,宗廟稱“享”。我國古代祭祀有嚴格的等級界限,天神地祇隻能由天子去祭祀,諸侯大夫可以祭祀山川,士庶人則隻能祭祀自己的祖先和灶神。祭祀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君主 是指我國最高統治者的稱謂,多與君主製、封建製度相聯係。在封建時代,君主多實行君位世襲製,在任期上實行王位終身製。在我國曆史上出現的分封製,由共主分封土地、封賜爵位,共主和被賜封的人被稱為君主。
[閱讀鏈接]
後來,人們在湖北江陵出土了大型編磬。湖北江陵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國都,這裏出土了一套25件編磬。
磬體用青色石灰石製成,上部作倨句形,下作微弧形,表麵都有較清晰的彩繪花紋和略顯凹凸的花紋。其中4件繪有鳳鳥圖,色彩高雅,線條流暢,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
磬的傳承和宗教化曆程
磬,是我國曆史上最古老的石製打擊樂器和禮器,有單個特磬與按律呂依次編排的編磬之分。單個的特磬,一般作為我國古代氏族“鳴以聚眾”的信號樂器。編磬則是在宗廟祭祀、宗族盛宴等大典時與編鍾一起合奏。
中華民族素有禮儀之邦美譽,在禮製嚴明的古代,用靈璧磐石製作的樂器已經成為皇權、禮治的象征。
到了秦漢魏晉時期,磬樂器有了其在古代樂器中尊顯的地位。崇尚禮製的秦漢人們認為,磬樂器地位非常高。磬樂器不僅被帝王視為珍寶所尊崇,也為這一時期的文人雅士所鍾情頌揚。
到了魏晉時期,佛教傳入了我國,磬樂器開始宗教化,雲磬便產生了。雲磬又稱“引磬”,是一種打擊樂器,其外形與仰缽形坐磬相同,形體很小,磬身銅製,形似酒盅,磬口直徑隻有7厘米,置於一根長木柄上端,全長約35厘米。木柄旋以條紋為飾。
雲磬是寺院中使用的法器,也用於宗教音樂中。雲磬在演奏時,需要左手持木柄下端,右手執細長銅棍敲擊,發音清脆,在梵樂中常用以敲擊節奏。
此外,佛教磬樂器除了雲磬以外,還有一種“僧磬”樂器,它和 “樂器磬”大不相同的。佛教的“僧磬”是“缽”形的。
佛教的“僧磬”,大致有“圓磬”、“匾磬”、“小手磬”三種。“圓磬”有如缽狀,多用銅鐵等金屬所造。大者徑約兩三尺,高不足兩三尺,小者徑約半尺,高不足半尺。“匾磬”是石造的,據古代佚名所著的《象器箋》說:
小磬如桃大,底有竅,貫緒,連縛小竹枝為柄,以小鐵桴擊之,名為引磬。蓋因導引眾故名。
在魏晉時期的大寺院中,佛教的“僧磬”聲聲響朗、字正腔圓。其敲用時,多半是在佛經起腔、收腔、合掌、放掌以及佛號等處使用。
在魏晉時期,磬樂器除了要在僧人“日常課誦”或者是各種法會上敲擊外,還有許多儀節須要敲擊它們,據古籍中記載:
圓磬念誦所鳴,維那主之。凡住持或尊宿、仕官、施護等禮佛,皆鳴三下。“扁磬”石為之,形似雲板,懸方丈廊外;有客見住持,知客鳴三下。又小手磬,禮佛誦經皆鳴之,為起止之節。
到了盛唐時期,我國著名詩人白居易、元稹、李勳等不僅作詩詠頌磬的清正雅致之音,同時也讚美了“金聲玉振”的石磬不是其他質地的石材可替代的!
唐代詩人李勳在他所寫的《泗濱得石磬》一詩中,大加頌讚磬樂器,更使靈璧磬石多了一層詩情畫意,詩道:
出水見貞質,在懸含玉音。
器古契良覿,韻和諧宿心。
到了宋代, 1051年,仁宗皇帝曾經下詔徐、宿、泗、江、鄭、淮、揚七州軍隊到靈璧采石製磬。靈璧是安徽東南一個產奇石的寶地,但如此興師隆重的采石曆來是罕見的。上行下效,此間關於靈璧磬石的論著迭出,更從文化上把磬樂器推到了又一高峰。
在北宋時期,大文豪蘇東坡更是數次到訪靈璧,因為他的詩、文、畫使靈璧磬石更熠熠生輝,更是因為他的建議,靈璧才得以正式以縣建製,並在1117年正式更名“靈壁”為“靈璧”,這無疑為輝煌的石磬文化又添加了濃重一筆。
還有,南宋著名江湖派詩人戴複古在《靈璧磬石歌為方岩王侍郎作》中,大加歌頌了靈璧磬石,詩中道:
靈璧一石天下奇,聲如青銅色碧玉。
可磨斫賊劍,可倚擊奸笏。
可祝不老年,可比至剛德。
到了1289年,元世祖命大樂正趙祖榮乘傳古泗濱采石製磬二百單八懸,大樂正寫了一篇《磬頌》歌功頌德,這也為石磬文化在元代的傳承發展提供了極好條件。
繼宋元以後,為了明代的宮廷禮製用樂和中都的興建,又一次大規模的開發靈璧磬石的運動開始了。明太祖皇帝朱元璋,為了社稷安危,他“惜材撫匠”,幫助靈璧修築府縣甬道,而靈璧磬石山下的“洪武遺石”仿佛還在無聲訴說著當年被貢奉朝廷的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