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音繞梁——木類樂器
我國古代木類樂器主要包括敔、柷和木鼓。在我國古代,當演奏中和韶樂時,演奏者要立於敔側,以劈成細莖的籈逆刮敔背上插列的木片使之發出聲音,作為中和韶樂的結束音。
在古代,中和韶樂中設一架敔,如果僅從音響審視,它並不突出,但它卻以奇特的形製和演奏方法而成為宮廷雅樂中的重要樂器之一。
還有,柷是古代木類的打擊樂器,它是方形的,以木棒擊奏,用於宮廷雅樂,表示樂曲開始,是我國古代重要樂器,曾經流行於全國各地。
到了唐宋時期,我國的木類樂器還產生出了木鼓。這是我國西南地區佤族的一種木類樂器,佤語稱“克羅克”,是佤族樂器和報警器具,更是佤族的象征,是佤族人民崇拜的神聖之物。
柷敔的起源傳說與形製
傳說那是在我國上古時期,那時候的柷與敔並不是一種樂器,而是一種祭器,是用來祭祀活動的,是人們祈求神靈保佑五穀豐登,人畜興旺。
據傳說,那時候基本上每一個村寨都有一間柷敔房,專門用於放置柷敔。柷敔房也是全村人的宗教祭祀中心,相當於的廟宇。當柷與敔這兩種祭器舊了,人們就要製作新的柷敔。
後來有一天,部落首領決定了要做一個新柷敔,他首先要占卜,從看卦的情況決定上山選木做柷敔的日子。
到了上山選樹的這一天,首領再一次看卦,由卦的結果確定到哪個方向選樹。當確定方向後,人們就開始上山選木做柷敔了。
這通常要選三五棵大楊樹,然後將每一棵樹的樹皮割下一片帶回村子。當人們回到村子後,部落首領開始帶著全村人拉木做柷敔。
在當時,負責主祭戶可以是一家,也可以是兩三家。人們在做柷敔期間,幾家人輪流著殺豬宰牛給全村的人吃。若是主祭戶較為困難,則由全寨子的人家提供米、菜、水酒及牛肉,主祭戶僅負責操辦即可。
到了做柷敔這天,部落首領帶著寨子的青壯年來到選定的樹下,由首領進行念咒驅靈,其內容是把周圍可能因為砍樹而可能傷害到的草靈、小樹靈請開,請它們換個地方。此外,還要請樹靈和依附在它身上的其他神靈離開。
最後,部落首領圍著紅毛樹向樹上撒米、鹽之類的祭物,他邊撒還要邊念祭語,當重複念誦幾遍後,周圍的人們向樹上投剽槍之類的東西,以驅趕對人不利的惡靈,驅趕完畢,人們就開始安心的砍樹了。
當砍樹時,先由部落首領在樹上砍下第一刀,然後再由周圍的青壯年輪流著把樹砍倒。樹被砍倒後,部落首領在樹樁上放一塊石頭,並念祭語,請求樹神讓人們順利地把樹拉回寨子。最後由部落首領量好所需要做柷敔的長度,再讓青壯年小夥子們砍斷,然後拉回村子製作柷敔。
製作柷敔的這一天,村子中的人們要穿著盛裝早早地來到山上,以表達對山神的感激。製作柷敔前,人們先在樹段兩端各鑿一個洞,用來穿藤繩。
等人們製作好柷敔後,部落首領便要在人們的隊伍前撒米、水酒等祭品,人們大聲唱起勞動號子,步伐整齊地向前走,主祭戶在路旁的大青樹下用酒肉招待人們。
等到儀式都完成後,人們要把柷敔安放在柷敔房中,這樣柷敔就能繼續為人們祈求神靈的庇護了。
其實,這隻是我國古代對柷與敔這兩種木類樂器的傳說故事。
根據我國古代文獻記載及傳世實物可知,敔是一種木製樂器,其形狀如同老虎,背有鋸齒形薄木板,用一支一端劈成數根細莖的竹筒,逆刮虎背的鋸齒演奏,它在我國雅樂中,一般用於樂曲終結時,是宮廷雅樂重要組成部分。
古代敔樂器的形製非常特殊,它是木製的,上麵雕有伏虎狀,髹黃漆,上彩繪黑色斑紋,胸腹部斑紋略雜以白色。伏虎雙耳豎立,白額吊睛,紅口利齒,其背插列方形木片27片,形如剛鬣,間隔染以靛藍、綠、紅、白等色。
還有,柷是古代木類的打擊樂器。有人認為,柷樂器都是夏代帝王啟所作的,已經有4000多年的曆史,這兩種樂器都屬古代八音樂器分類法的木類樂器。
在先秦詩歌總集《詩經·周頌·有瞽》中有一句 “鞉磬祝圉”,其中的“祝”即柷,由此可見,柷的曆史至少要追溯到先秦時期。
根據東漢學者許慎在他所著的《說文解字》中介紹了柷這種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