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鍾大呂——革類樂器(1 / 3)

黃鍾大呂——革類樂器

在我國古代,革類樂器占了大多數,這和先民們的長期狩獵生活,大自然所提供天然的製作材料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

鼓是我國古代一種打擊樂器,一般是在堅固的圓桶形鼓身的一麵或雙麵蒙上一塊拉緊的皮膜,可以用手或鼓杵敲擊出聲。

腰鼓是我國漢族古老的民族樂器,它來源於唐代,很好地表現了生活。在唐代,先秦大鼓的傳承除了腰鼓以外,還有羯鼓。羯鼓是一種來自其他民族的鼓類樂器,據說來源於羯族。 羯鼓傳入中原之後,受到先秦大鼓的諸多影響,其兩麵蒙皮,腰部細,用公羊皮做鼓皮。

鼓的起源與發展曆程

那是在上古時期,黃帝身邊有個大臣,名叫常先,他發明了很多狩獵工具。

有一次,常先捕殺了一頭野牛,把剝下的牛皮隨手搭在一個木墩上。這個木墩是空的,有一摟粗。時間一長,常先竟把這件事給忘了,野牛皮經過長時間暴曬後便收縮了,把空木墩裹得緊緊的。

有一天,黃帝正在馴馬,他無意間發現一張野牛皮蒙在木墩上。黃帝伸手隨便拍了一拍,誰知這一拍竟發出“咚咚”的響聲。

黃帝用勁再一拍,聲音更大。黃帝覺得好玩,便尋來兩根木棒,雙手使勁擂了起來,結果發出聲音像雷鳴一般。

這時,黃帝的馬聽到這聲音,猛得受了驚,竟衝出了木欄,全部跑掉了。黃帝很是驚奇,他便召集來各個部落首領和大臣,去問大家這是怎麼回事。

這時,常先趕來,他問明了情況,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黃帝敲的就是常先早先曬的那張野牛皮。

常先趕快把木墩倒過來一看,原來裏麵是空的。常先也用手拍了拍,同樣發出“咚咚”的響聲。常先又找來一張大鹿皮,把木墩的另一頭也蒙住,再用木棒一敲,響聲比原來更大、更好聽。

常先覺得這是個有用的東西,他向黃帝請求要好好研究一下這個東西,重新再做一個,黃帝答應了。

常先選擇了一棵木質較好的空心樹,他把裏邊掏大,做成圓形,然後把鹿皮和野羊皮蒙在兩頭,用一隻手就可以拿動。常先又讓倉頡給它起了個名字,叫做“鼓”。

誰知道,鹿皮和野羊皮都不結實,用勁一敲就打破了,隻好改用野牛皮。然而,捕捉野牛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因為野牛是一種異常凶猛的動物。怎樣才能搞到野牛皮呢?常先躺在一棵大樹下,想了又想。不知不覺便睡著了。

就在這時候,玉皇大帝派九天玄女給黃帝送《兵書》,正好路過這棵大樹時。九天玄女發現常先正在樹底下睡覺,再一看,才知道他原來是為蒙鼓沒有適合的皮子而發愁。九天玄女本想叫醒常先,但又一想自己不能隨便和凡人說話,她隻好托夢給常先。

九天玄女在夢中對常先說,東海有個流坡山,山裏有種怪獸,形狀如牛,卻沒有長角,隻有一隻腳,身子卻大得出奇,平時不太活動,但一出現,海洋上不是刮風便是下雨。

那隻怪獸兩隻眼睛射出的光芒,就像太陽和月亮一樣,一怒吼,比雷聲還大,這種怪獸名叫雷獸。雷獸整天在海裏無憂無慮,喜歡仰麵躺臥,以爪擊腹為樂,而每拍一下肚皮,就響起一聲巨雷。

九天玄女還說,用牛皮蒙鼓,用雷獸的骨作為鼓槌,一敲起來,地動山搖,威力無窮。”

常先醒來,他忙把夢裏的事告知黃帝。黃帝聽罷,馬上命令大將應龍派幾個會水的能手,入海捉拿怪獸。

不幾天,大將應龍就把野牛和雷獸捉拿回來,然後按常先的設計,50天就做成牛皮大鼓800麵,做成雷獸鼓槌1600根。

傳說在涿鹿大戰開始前,黃帝就已經把800麵牛皮大鼓埋伏在暗處,當蚩尤軍隊衝向黃帝軍隊的前沿陣地時,黃帝把手一揮,800麵大鼓一齊擂動。蚩尤軍隊還未交戰,就被鼓聲震得人仰車翻,耳聾眼花,個個東倒西歪,潰不成軍。

黃帝軍隊乘著鼓聲,發起總攻,一舉把蚩尤消滅在涿鹿之戰。從此,鼓就成為我國古代戰爭中不可缺少的用具,人們以後就把它叫做“戰鼓”。

其實,這隻是一個傳說故事。在我國古代,革類樂器占了大多數,皮革是在狩獵生活中能經常得到的材料,它除了能供人們製作衣服之外,還能製成多種擊奏樂器,這些樂器在地廣人稀的生活與生產環境中,以它的宏大聲音,起著鼓舞人心、協調動作、傳遞信息、驚嚇野獸等多種作用。

鼓是用來演奏雅樂的主要樂器之一,鼓能振奮人的精神,激發人的鬥誌,鼓舞人們奮勇前進。千百年來,不論是在兩軍對壘的戰場上,還是在藝術表演的舞台上,都離不開鼓。

鼓的出現比較早,從發現的出土文物來看,可以確定鼓大約有3000多年的曆史。按漢代學者戴聖所著的《禮記·明堂位》的中的記載,遠古的伊耆氏時代就有士鼓,也就是陶器製成的鼓。

由於這種鼓有良好的共鳴作用,聲音雄壯而傳聲很遠,所以很早就被華夏祖先作為軍隊上助威之用。

還有人認為,最早的鼓應該是由遠古先民使用的,陶罐、陶盆等生活用具所演化而來,人們出土的陶鼓證明了,早在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已經開始有了陶鼓的製造。

陶鼓又稱“土鼓”,是用陶土燒製成鼓框,再蒙上動物的皮革做成的。在我國以瓦為框製造陶鼓的傳統,沿襲了很久。

腰鼓是由西域傳入中原的,在先秦時期廣為流行,先秦的鼓除了木質材料以外,也有以陶瓷作為鼓材的。

到了周代,我國已經有專門設置的鼓人來管理製鼓、擊鼓等事。鼓人所管理的有各種用途的鼓,如祠堂用的雷鼓、靈鼓,樂隊中的晉鼓等。

這一時期,專門用於軍事的叫“汾鼓”,據後來東漢文學家許慎《說文解字》的解釋,這是一種長8尺,鼓麵4尺,兩麵蒙革的大鼓。

此外,路鼓、晉鼓、等也用於軍旅,這些鼓以後發展為各種規格的戰鼓,在軍事上得到普遍運用。

鼓作為樂器也是從周代開始,周代有八音,鼓是群音的首領,鼓文化內涵博大而精深,雄壯的鼓聲緊緊伴隨著人類,由遠古的蠻荒一步步走向周代的禮樂文明,甚至還可以進入廟堂祭祀和宮廷宴集。

在先秦時期,鼓不僅用於祭祀、樂舞,還用於打擊敵人、驅除猛獸,並且是報時、報警的工具。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鼓的應用範圍更加廣泛,逐漸演變成了鼓類樂器。

在先秦時期的鼓,結構比較簡單,是由鼓皮和鼓身兩部分組成。鼓皮是鼓的發音體,通常是用動物皮革蒙在鼓框上,經過敲擊或拍打使之振動而發聲的。我國先秦的鼓類樂器的品種非常多,其中有大鼓、同鼓、花盆鼓等。

在先秦時期,我國傳統的鼓多源於中原,秦漢前已經有20多種。這些鼓雖然大小高矮不同,但幾乎都是粗腰筒狀。當時鼓已經用於詩、樂、舞以及勞動、祭祀、戰爭和慶典之中。

這一時期,中原地區原有的各種傳統鼓幾乎都得以保留並有所發展,還有很多邊遠少數民族的鼓傳入中原,雖然曾在中原長期流行並具有重要地位,但後期日漸衰落以至失傳,僅在文獻中留下了一些不詳的記載,例如簷鼓、齊鼓、雞婁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