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鍾大呂——革類樂器(2 / 3)

在先秦時期,我國許多民族都有自己的鼓,各民族流行的鼓主要有粗腰筒形鼓,是我國代表鼓類樂器之一,比如景頗族的增疆、侗族大鼓貢等。其鼓身為一段長約3米的巨木挖空,雙麵膜以皮條拉緊,置於兩根橫木上或懸於木架。兩人各擊一頭,或坐於鼓上,或邊擊邊舞。

這種鼓常用於室外大型歌舞伴奏,如侗族大鼓貢的鼓框用整段原木挖製,長約100厘米,直徑約50厘米,兩麵蒙牛皮,腰部稍大,兩側安大鐵環。這種鼓橫懸於鼓樓內,僅用於節日和集眾商討大事。

還有一種比如大鼓,堂鼓、戰鼓、書鼓等。先秦樂隊用的大鼓膜徑約50厘米至100厘米,上下蒙牛皮,平常置於鼓架,雙槌敲擊,用於器樂合奏及樂舞的伴奏。

堂鼓又稱“同鼓”、“杖鼓”,其外形與大鼓相同,但普遍較小,鼓徑一般有7寸、8寸、10寸三種規格。堂鼓用於器樂合奏、樂舞的伴奏及獨奏。

戰鼓外形與大鼓相似,但較低短,又稱“扁鼓”。戰鼓發音響亮,有大小不同規格。戰鼓主要用於先秦戰爭和古人報時集會。

鼓這種打擊類樂器是我國古代樂器中不可少的一個組成部分,先秦著名文學家屈原曾經在他所寫的《九歌·東皇太一》中寫到了鼓:

揚枹兮拊鼓, 鼓槌揚起嗬鼓聲沉,疏緩節兮安歌。節拍疏緩嗬歌低吟。

這便說明了,在我國先秦時期,鼓是革類樂器的代表。先秦鼓有懸鼓和建鼓等類別之分。

建鼓與懸鼓不同的是支立的方式,建鼓通過一根長杆穿鼓腔而過,長杆插於鼓座從而將鼓立起。隨縣曾侯乙出土有建鼓的實物,並出土一幅繪於漆器上的《巫師擊鼓圖》生動地再現了楚人在建鼓的伴奏下起舞的情景。

懸鼓,多懸掛於虎座立鳳鼓架上。江陵天星觀楚墓出土的一件,鼓徑70多厘米,鼓厚10餘厘米。鼓腹有三個銅鋪首銜環,分別係掛於對應的兩個鳳首及雙鳳相連的尾端。鼓身側置,可兩麵敲擊。

[旁注]

黃帝 又名“軒轅帝”,是我中華民族的始祖,我國遠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他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始製衣冠,建造舟車,發明指南車,定算數,製音律,創醫學等,在此期間有了文字。因為在他統治期間,我國的土地是黃色的,所以稱為“黃帝”。

常先 為我國上古傳說中的人物,同嫦娥、常儀等皆為具有神話色彩的上古先民。《史記·五帝本紀》有黃帝“舉風後、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的記載,此外,還有常先造鼓的傳說。

倉頡 史皇氏,據《呂氏春秋通詮·審分覽·君守》記載:倉頡,傳說為黃帝的史官,漢字的創造者,被後人尊為中華文字始祖,也就是“造字聖人。”但普遍認為漢字由倉頡一人創造隻是傳說,不過他可能是漢字的整理者。

玉皇大帝 全稱“昊天金闕無上至尊自然妙有彌羅至真玉皇上帝”,是道家所封的神仙之一。據說他居住在玉清宮,道教認為他為眾神之王,在道教神階中雖然他的修為境界不是最高,但是神權最大。他除統領天、地、人三界神靈之外,還管理宇宙萬物的興隆衰敗和吉凶禍福。

九天玄女 原為我國上古神話中的戰神,後經道教增飾奉為女仙。 雖然他在民俗信仰中的地位並不顯赫,但她是一個深諳軍事韜略,術法神通的正義之神,形象經常出現在古典小說之中,成為扶助英雄鏟惡除暴的應命女仙,故而她在道教神仙信仰中的地位異常重要。

蚩尤 中華始祖之一。上古時代九黎族部落酋長約在4600多年以前,黃帝戰勝炎帝後,在涿鹿展開了與蚩尤部落的戰爭,後來蚩尤戰死,東夷和九黎等部族融入了炎黃部族,形成了後來中華民族的最早主體。

戴聖 世稱“小戴”,西漢官員、學者,漢代今文經學的開創者,他與叔父戴德同學《禮》於後蒼,宣帝時以博士參與石渠閣論議,任九江太守,今本《禮記》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

許慎 (約公元58年~約147年),東漢注明文學家,著有《說文解字》和《五經異義》等。其中他所著的《說文解字》備受推崇,《說文解字》是我國第一部說解文字原始形體結構及考究字源的文字學專著,是後人研究語言文字學、文獻學是唯一的經典著作,意義非常重大。

蠻荒 一般是指我國上古時期,這一時期由於生產力低下,因此被人們稱為“蠻荒時期”。也泛指遠離京畿而文化、經濟落後的僻遠地區。《後漢書·樊準傳》:“化自聖躬,流及蠻荒。”

同鼓 我國古代民間流傳的較大型的鼓類樂器。堂鼓的一種。廣泛流行於蘇南一帶。同鼓的鼓身呈桶形,中間略寬,鼓高約60厘米,多用椿木、色木、樺木或楊木製作,兩麵蒙以牛皮,鼓麵直徑約50厘米。鼓身中部裝有三個鼓環,用以穿係鼓帶或作懸掛之用。

齊鼓 我國古代擊奏膜名樂器。“齊”從“臍”簡化而來,因鼓麵設“臍”故名。即在鼓麵中心粘一圓形貼置薄膜,以抑製噪聲,改善音質,也便於定音。

屈原 (約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是我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寫下許多不朽詩篇,成為中國古代浪漫主義詩歌的奠基者,在楚國民歌的基礎上創造了新的詩歌體裁楚辭。主要作品有《離騷》、《九章》、《九歌》等。

[閱讀鏈接]

先秦還有一件鼓樂器珍品,人們稱之為虎座鳥架鼓。

這種鼓是以臥虎為座,在鳳鳥為鼓架的懸鼓,為具有獨特楚民族和地域特點的楚樂器。猛虎伏地欲起,鳴鳳引項向上,與圓形鼓渾然一體,構成一件完美的藝術精品,深受人們的喜愛。

大鼓的傳承腰鼓與羯鼓

腰鼓是我國古老的民族樂器,它來源於唐代,很好地表現了生活,是唐代民族棰擊膜鳴樂器。

腰鼓曆史悠久,發音脆亮,在民間廣泛流傳,獨具魅力的安塞腰鼓掀起了黃土地上的狂飆,展示出關中地區黃土高原農民樸素而豪放的性格,張揚出獨特的藝術性。

腰鼓屬打擊樂器,形似圓筒,兩端略細,中間稍粗,鼓長約34厘米,兩麵蒙皮,其鼓框上有環,用綢帶懸掛在腰間,演奏時雙手各執鼓槌擊奏,並伴有舞蹈動作。

在唐代,腰鼓在民間十分盛行,人們跳著腰鼓舞,變換隊形,或行走或在一個場地內邊舞邊敲,同時也用於民間秧歌舞。

腰鼓最初流行於陝西關中地區,後來在全國發展流行,其在表演形式和技巧上,變化極為豐富,在民間流行極為廣泛,是唐代人們喜聞樂見的一種表演形式。

腰鼓源遠流長,尋根溯源,還得從鼓說起,鼓是精神的象征,舞是力量的表現,鼓舞結合開舞蹈文化之先河。因此,唐代腰鼓是先秦大鼓的傳承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