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橫山地區是我國腰鼓的發祥地之一,也是腰鼓保存最原始和最完整的地方,它保持著腰鼓自古以來的傳統。
早在隋唐時期,腰鼓就被駐防將士視同刀槍、弓箭一樣不可少的裝備。當戰士們遇到敵人突襲,他們就擊鼓報警,傳遞訊息,而兩軍對陣交鋒,戰士們便擊鼓助威。最後征戰取得勝利,士卒又擊鼓慶賀。
到了唐代,腰鼓從軍事用途逐漸發展成為當地民眾祈求神靈、祝願豐收、歡度春節時的一種民俗性舞蹈,從而使腰鼓具有更大的群眾性,但在擊鼓的風格和表演上,繼續保留著某些漢唐將士的勃勃英姿。
後來,人們在延安王莊村發現一座唐代古墓,其中出土了形製、人物造型相同的兩塊腰鼓畫像磚,均是翻模成型後燒製的。
經考古專家鑒定,這是唐代的物品,畫像磚上所塑造的打鼓者,腰挎細腰鼓、側身、頭向左後揚起,左腳著地,右腿前跨蹬出,雙手一高一低作揮槌擊鼓狀,左側一人為敲鑔者,雙腳跳起,吸左腿,眼看左側,雙手在胸前做打鑔狀。
擊鼓者赤膊,穿燈籠褲,腰係彩帶,飄至前下方。尤其是打鼓者的動作和形象,頗似腰鼓中“馬步蹬腿”和“前進步”動作。
這幅唐代腰鼓畫像磚畫麵清晰,造型美觀,生動地表現了唐代陝北地區的腰鼓表演,對我國腰鼓的曆史淵源和發展,提供了珍貴的文物資料。
還有,唐代腰鼓依據不同風格韻律有文、武之分,“文腰鼓”輕鬆愉快、瀟灑活潑,動作幅度小,類似秧歌的風格;“武腰鼓”則歡快激烈、粗獷奔放,並有較大的踢打、跳躍和旋轉動作,尤其是鼓手的騰空飛躍技巧,給人們以英武、激越的感覺。
後來,文、武腰鼓逐漸結合形成新的風格,以安塞地區的腰鼓舞最有特色,它們生動地反映了群眾憨厚、淳樸的氣質和性格特征。
其實,唐代腰鼓為木製鼓身,兩端蒙牛皮或騾馬皮。鼓身髹紅漆或黑漆。有的腰鼓描繪紋飾,鼓身一側裝置兩個鼓環,環上係帶,將鼓斜掛於腰際,雙手各執一棰敲擊。大腰鼓長40厘米、鼓麵直徑20厘米;小腰鼓長34厘米、鼓麵直徑15厘米。
在唐代,我國西域龜茲、高昌、疏勒等地區的居民都曾經使用過羯鼓。在唐代天寶年間,羯鼓開始在全國盛行。
據唐代學者南卓所著的《羯鼓錄》中記載:
如漆桶,山桑木為之,下以小牙床承之。擊用兩杖。杖用黃檀、狗骨、花椒等木。棬用剛鐵,鋼當精煉,棬當至勻。
羯鼓又稱“兩杖鼓”,形狀比腰鼓小,是用山桑木圍成漆桶形狀,下麵用床架承放,用兩隻鼓槌敲擊。
羯鼓的聲音急促、激烈、響亮,尤其適用於演奏急快節奏的曲目,可以在戰場上用於戰鼓為戰士搏擊助威。同時也可在高樓上玩賞風景時演奏,鼓聲淩空可以傳得很遠,特性與其他鼓類樂器差異很大。
在唐代,羯鼓槌杖一般是用黃檀、狗骨、花椒等木材製作而成的。木料必須幹燥,杜絕潮濕之氣,使其柔韌而滑膩。隻有木料幹燥,敲出的鼓聲才最清脆響亮,而滑膩是使羯鼓能奏出如同戰馬奔跑的蹄聲。
羯鼓鼓身漆桶時要用剛硬的鐵,鐵要經過精煉,圈卷時應該均勻。鐵如果不剛硬,則鼓邊上下不齊,鬆緊不一,這樣的鼓,敲出的聲音才會符合音律。
後來到了宋代,宋代學者沈括在他所著的《夢溪筆談》中,也寫到了羯鼓:
吾聞《羯鼓錄》,序羯鼓之聲雲:透空碎遠,極異眾樂。唐羯鼓曲,今唯有邠州一父老能之,有《大合蟬》《滴滴泉》之曲。餘在鄜延時,尚聞其聲。涇、原承受公事楊元孫因奏事回,有旨令召此人赴闕。
元孫至邠,而其人已死,羯鼓遺音遂絕。今樂部中所有,但名存而已,透空碎遠了無餘跡。唐明帝與李龜年論羯鼓雲杖之弊者四櫃,用力如此,其為藝可知也。
由此,可見在宋代時,羯鼓已經非常流行了。總之,腰鼓和羯鼓都受到了先秦大鼓的影響,它們豐富了古代人們的生活,為我國鼓文化添磚加瓦,貢獻出獨特的力量,對後來樂器發展影響很大。
[旁注]
黃土高原 是世界最大的黃土沉積區,位於我國中部偏北,東西千餘千米,南北700千米,包括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東,關中平原以北、長城以南廣大地區。這裏黃土顆粒細,土質鬆軟,含有豐富的礦物質養分,利於耕作,盆地和河穀農墾曆史悠久,是我國古代文化的搖籃。
關中地區 又稱“渭河平原”、“關中平原”,地處後來的陝西中部。西起寶雞大散關,東至渭南潼關,南接秦嶺,北到陝北黃土高原,東西長300 千米,平均海拔約500米,西窄東寬,號稱“八百裏秦川”。這一地區在秦漢時擁有全國6/10的財富,充分顯示關中在我國古代的經濟地位。
春節 我國民間非常隆重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也是最熱鬧的一個古老節日之一。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農曆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
畫像磚 就是用拍印和模印方法製成的圖像磚。作為我國古代民間美術藝術的一枝奇葩,畫像磚藝術主要表現在戰國晚期至宋元時期。其間,朝代更迭,人世滄桑,社會麵貌和意識形態都發生了巨大變化。畫像磚不僅真實形象地記錄和反映了這一變化,而且將這一民間美術藝術的發展曆程生動地展現出來。
馬步 馬步是我國古代許多門派的根基功夫,各派的馬步大同小異,站馬步樁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練腿力,二是練內功,馬步站樁就是聚氣,據說這樣可以強身健體。
《羯鼓錄》 我國古代一部音樂史料,共有一卷,作者是唐代的學者南卓。此書保存了關於唐代樂器羯鼓的珍貴資料。羯鼓是一種古代打擊樂器。南北朝時經西域傳入中原,盛行於唐開元、天寶年間。唐玄宗李隆基及宰相宋璟等,都善於擊羯鼓,以絕技著稱,鼓曲因此風靡一時。
沈括 (1031年~1095年),北宋科學家、改革家。晚年以平生見聞,在鎮江夢溪園撰寫了筆記體巨著《夢溪筆談》。他是一位非常博學多才、成就顯著的科學家,我國曆史上最卓越的科學家之一。精通天文、數學、物理學、化學、地質學,氣象學、地理學、農學和醫學;他還是卓越的工程師、出色的外交家。
[閱讀鏈接]
在唐多時,很多人喜愛且擅長羯鼓。唐玄宗李隆基便是其中之一。李隆基常說:“羯鼓是八音的領袖,其他樂器不可與之相比。”
李隆基作鼓曲《秋風高》,每當秋高氣爽,即奏此曲。
當時的宰相宋璟深愛聲樂,尤其擅長敲擊羯鼓,他對玄宗說:“擊鼓時,如果能夠頭做到‘頭如青山峰,手如白雨點’,便是擊羯鼓的能手。”
這便是說鼓手擊鼓時,頭穩定不動,而下手急促,就像急雨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