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邸製如何落地
時政
近年來,在老百姓對政府的不滿意因素中,官員腐敗一直居高不下。其中“餐桌上的腐敗”(大吃大喝)、“馬路上的腐敗”(公車私用)和“擺在大街上的腐敗”(名下擁有多套房產)三大腐敗被廣大民眾所不滿。
不久前發布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麵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探索實行官邸製”。雖隻有寥寥數字卻引發各界高度關注,有觀點認為,官邸製將成為遏製官員腐敗的利器;也有人擔心,實施之後反而會成為變相福利。官邸製,這一在國外實施多年的官員住房製度,究竟如何在中國落地生根?實行官邸製有何益處?官邸製能否扼製以權謀房?
韓女士是陝西省某地級市的一名公務員。作為最早入住當地市委大院的住戶,韓女士感到這些年來大院的住戶結構悄然發生了變化。
“像這市委大院裏領導原來住的房子,現在有的領導調動了,或者去世了,還有因為其他原因房子自己沒住的,都是子女在住,有的幹脆出租,這種現象還是挺嚴重的,我們那兒群眾反映也比較多。”韓女士所說的情況並不少見。
不少官員在任期間的住房由當地政府提供,但隨著他在不同地區任職,在各個地區都有住房,出現了一名官員占有多套住房的現象。原本是政府給任期官員提供的住房,但其使用權和所有權卻被隨意轉讓。由於監管體製等諸多方麵缺失,房產腐敗已成為繼“車輪腐敗”和“餐桌腐敗”之後,另一種非常普遍的腐敗形式。
從原雲南楚雄州州長楊紅衛的23套,到原廣東茂名市委書記羅蔭國的67套;從原杭州市副市長許邁永的25套,到原山東省副省長黃勝有的46套,特別是原鐵道部部長劉誌軍創紀錄的374套,遍布全國甚至海外的房產,更使這種腐敗表現到極致……毫不誇張地說,房子已經成為腐敗的重災區。相形之下,高昂的房價,讓很多普通百姓為擁有一套自己的房子耗盡心力,官員動輒坐擁數十套甚至百套房產的,不僅有損黨和政府的公正廉潔,更嚴重傷害了社會的公平正義及和諧穩定。
此背景下,《中共中央關於全麵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探索實行官邸製,有其現實意義。正如有媒體斷言,官邸製的實行,讓那些異地上任,借住房困難而大興土木的官員們失去了貌似合理的借口。同時也讓那些離休之後占著住房不挪窩的沒有了堂而皇之的理由。
另一方麵,官邸製的實行,也讓那些一處到任一處占房的現象得到根本遏製,同時使得官員的住房不僅規範化,透明化,並且給公眾監督提供了聚焦點和透視窗口。
何為官邸製?中國行政體製改革研究會秘書長汪玉凱對官邸製的解讀為“鐵打的房子流水的官”的製度。
汪玉凱表示,官邸製作為一種官員住房的製度。我國官員獲得住房總是伴隨著公權力的使用。最開始有官員利用“自有土地自建房”等名義建設自有住房,出現了以職權低價“團購”住房。官員名下擁有的住房可以在市場上進行買賣,而這其中很多住房是官員在其任職期間利用其公權力從國家手中以低價買入的房產,而官員的房產在市場中流動時則按照市場價,這樣低價買高價賣就容易出現國有資產流失。所以,實施官邸製可以作為抑製國有資產流失和預防住房腐敗的一項有效措施。
不過,官邸製的提出讓老百姓拍手稱快的同時,也不免心存疑慮,有民眾說:“官員隻要有權有錢,他肯定會找投資增長的地方。你給他一套官邸可能並不影響他將來還可能會買幾十套房子甚至幾百套房子。”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劉峰強調,探索實行官邸製從遏製“以權謀房”人手,更將在權力約束方麵起到示範作用,甚至催化一係列改革。
事實上,官邸製提出的一個大背景,是“以權謀房”的腐敗新形式,而官邸製的施行,則被寄予了從根本上遏製“以權謀房”現象的期待。正如製度設計者所預想的,通過明確的規章製度,或能在很大程度上堵住地方為新任官員準備新住所、且任其將房產利益世襲罔替的可能。但這一目標的實現,同樣需要諸多至關重要的前提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