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走向注冊製(1 / 2)

走向注冊製

觀察

11月30日,證監會發布的《關於進一步推進新股發行體製改革的意見》得到了外界較高評價,被認為首次“觸到了靈魂”,而不再是技術改良。

新股發行體製改革終於邁出實質性一步。

11月30日,證監會發布的《關於進一步推進新股發行體製改革的意見》(下稱《意見》)得到了外界較高的評價,被認為首次“觸到了靈魂”,而不再是技術改良。雖然《意見》並未直接將目前執行的核準製變更為注冊製,但其中修訂的種種措施都實質性地向注冊製靠攏。

市場卻以“跌”迎“新”。12月2日,深滬股指雙雙下跌,創業板指數跌8.26%,創下曆史最大單日跌幅,創業板市值一天蒸發1336億元。

財經評論員葉檀表示,“這是市場必須經曆的陣痛。”新政出台,相關公司股價大跌並不奇怪,這是價值回歸之路。目前等待上市的760家企業中,有80%是以創業板和中小板為上市目標的,IPO重啟,創業板短期承壓或許難免。但是,從中長期看,新股發行的改革,是一種新的頂層設計,勢必將中國股市推向正確的軌道。

廣發證券研究報告稱,隨著市場的大幅向下調整,新股發行定價也會逐漸走低,市場會慢慢步入一個“供需均衡”的環境,再加上優先股、提高分紅比例、限製借殼、嚴格退市等係列措施會逐漸顯現正麵效果,股市有望在新環境下走出“大牛市”。

新股發行體製改革,會加速中國股市大牛市的到來嗎?

中國股市有信心的前提

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資本市場卻連續多年全球倒數,這一悖論和怪圈的形成,背後是製度設計層麵出了問題。

長期以來,資本市場體製機製不完善,重大政策透明度不高,擴容無休止,“大躍進”式地攤大餅,擴容速度強度與市場承載能力相背離,而特殊階層和組織利益疊加,無休止地把股市當作提款機。於是,“楊百萬”進去,“楊白勞”出來;奔馳車進去,自行車出來;地球進去,乒乓球出來……股市和中國足球一樣,“成了扶不起的阿鬥”。

獨立經濟學家、著名財經評論員馬光遠認為,中國資本市場20多年來,新股發行8次“停擺”,創下了國內外資本市場“停擺”的紀錄,其中的關鍵,在於中國資本市場新股發行製度在市場化、公平以及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方麵都存在嚴重的不足。每一次IPO都意味著,機構和上市公司聯合做局,高價上市,並在上市之後順利套現走人,從而使得中國的資本市場成為名副其實的“圈錢市”,股指長期的低迷,投資者信心不足,和不公平的新股發行製度不無關係。

馬光遠表示,中國股市之所以成為一個圈錢市,之所以與宏觀經濟的基本麵長期背離,根子也仍然在不公平的新股發行製度。“現行新股發行製度堪稱中國資本市場最大的製度不公之源。”無論是令投資者色變的“大小非”減持問題,還是高市盈率問題,乃至於中國股市“圈錢市”的本質,根子都在喪失起碼的公平基因的新股發行製度。他將此總結為“掠奪”四部曲:一、在一級市場,機構壟斷了定價權和絕大多數的發行的份額,整個一級市場首先成了機構“搶錢”的狂歡和盛宴;二、過低的流通股比例又意味著上市公司的上市行為本質上是一種圈錢的“掠奪”行為;三、首日不設“漲跌停”的製度又給高中簽的機構通過做局爆炒高位出逃提供了絕佳的製度窗口,而作為接盤者的散戶就成了“砧板之魚”;四,限售期結束,所謂的“大小限”的減持行為則完成對中小投資者的“最後的掠奪”。

在這樣赤裸裸的“金融搶劫式”的發行製度下,投資者不可能對資本市場有信心。因此,股市有信心的前提是必須徹底改變之前全方位、立體式的,既不公平,又缺乏市場精神的新股發行製度。而11月30日,中國證監會發布的《關於進一步推進新股發行體製改革的意見》則是為此所做的最新的一次努力。

是“新藥”而不是“老藥”

實行股票發行注冊製是A股市場多年的夢想,然而多年的改革一直停留在技術層麵,詢價製、網上網下配售比例、鎖定期等等成為所謂的新股發行體製改革的主要內容,而對於新股發行到底審不審、審什麼、如何審並未有任何實質性變化。多年來,證監會背負著對上市公司未來盈利能力、募集資金投向等問題的判斷,一旦有上市公司業績變臉,股價下跌,責任亦會責無旁貸地落在證監會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