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外貿馬車中速調整(1 / 2)

外貿馬車中速調整

觀察

作者:孫婧

金融危機以來,“外貿”這駕馬車就在顛簸中困難行走。2013年前三個季度,中國排名前五位的進出口重鎮中,身處龍頭地位的廣東形勢最為嚴峻,上海依舊負增長,其餘省份正在習慣中低速增長。

以2012年為開端,中國外貿進入了中低速增長期。2013年前三個季度,中國排名前五位的進出口重鎮仍然是廣東、江蘇、上海、北京、浙江,五省份累計進出口額占中國總體貿易額69.1%,低於去年同期。身處龍頭地位的廣東形勢最為嚴峻。從數值上看,廣東增速領先全國,但從月度走勢看,自監管層從今年4月重拳整頓虛假貿易套利行為之後,廣東的外貿數據就脫下了“華麗外衣”,自5月起,連續5個月低於全國平均水平,5月、6月、9月出現單月負增長,其中廣州市領跌全省,深圳市較為樂觀。

五省份增速除廣東外都低於全國平均水平,上海依舊負增長。而江蘇、浙江、山東則正在逐漸習慣中低速增長,告別兩位數增長與加工貿易的輝煌。甚至還沒怎麼享受過高速喜悅的西部省份,也在適應這種速度:四川省上半年從超20%的增速回落到6.5%的低速增長。不過由於基數較小等原因,中部8省份西部12省份的出口、進出口增速仍遠超東部11省份與全國速度,占全國出口額八成以上的東部11省份,增速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2013的轉變

金融危機以來,“外貿”這駕馬車就在顛簸中困難行走,東部各省份想盡辦法也難以完成預定目標。商務部為進出口總額製定的目標是年增長10%,今年前三季度完成進出口額7.7%,出口增長8%,完成全年目標基本無望。

低速與其說是一種無奈,不如說是一種麵對周期自我保護性的調整提升,我們應該看到這兩年“中低速”發展積極的一麵。2012年,中國工業製成品出口比重已超過95%。今年上半年機電產品出口比重57.8%,比2010年提高10.5個百分點。5大類共39種“兩高一資”產品占出口比重已經下降到不足5%,取而代之的是機電產品等科技含量較高的產品,中國的筆記本電腦、顯示器、手機、電視機、集裝箱等50多種產品出口量居世界第一。

除了出口商品結構優化,中國貿易方式結構也明顯改善,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加快,一般貿易比重逐年上升。相對於加工貿易來說,一般貿易的進出口更能夠體現一國對外貿易發展的自主性和經濟發展的實力,貿易增值的能力也更強一些。對於傳統貿易夥伴的依賴逐年降低,市場多元化取得進展,而民營企業的出口比重已經達到41.7%,比2010年提高了整整一成,華為和中興通訊分別躍居全球第72和第五大通訊設備供應商。

除此之外,參與對外貿易活動的“小夥伴”們越來越給力。過去的中國貿易就看沿海省份,特別是廣東、江蘇、浙江、山東、北京、上海,因為這幾個省份的進出口總額已經占了全國外貿總額的四分之三左右,東部沿海各省份出口總額在2010年還占90%以上,而今年上半年中西部地區出口額占全國比重已經接近15%。這對平衡中西部差距意義重大。

對世界而言,中國的地位不僅取決於賣出什麼,還取決於買人什麼。2012年中國進口規模超過1.8萬億美元,比2010年增長三成,特別是礦產、能源、農產品等大宗產品進口快速增長、比重上升,主動權和議價能力增強,與美國、歐盟等主要貿易夥伴雙邊貿易平衡狀況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正是因為積極地進口,平衡貿易順差,中國才被認為是世界經濟複蘇的希望。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7月份預測,2013年全球經濟增長3.1%,與去年持平。全球采購經理人指數(PMI)在50%榮枯線徘徊,反映全球經濟複蘇並不穩定。10月,波羅的海幹散貨指數(BDI)比去年同期下降77點,大宗商品需求尚未回升。在這種困難的局麵下,中國外貿的2013不容易,也有成就,而這個由廣泛的民營企業參與、活躍度最高的領域,已經開始了有含金量的轉型。

有含金量的減速

上海是中國第一個直麵負增長的省份,也較早地看到了升級的曙光。2013年前三季度上海對外貿易依然小幅下滑,但被公認是極有質量的一年。

盡管前三季度上海外貿延續著負增長的態勢,但上海港的集裝箱吞吐量略有增長,是經濟回暖的積極信號。從港口運行判斷,上海外貿有望止跌企穩。一旦止跌,基本便可判斷上海外貿“騰龍換鳥”取得階段性成功。作為中國外貿領域的前沿地區,上海2012年經曆了巨大的外貿轉型升級壓力。上海的進出口一直以加工貿易為主,從2009年以來,由於沿海地區勞動力和土地等要素成本的上升,上海的加工貿易不斷向中西部轉移,除此之外,上海的成衣製造、輕工類的一般貿易企業也在不斷向東南亞國家轉移。傳統外貿增長點的轉移,使上海2012年的進出口貿易額同比下降了0.2%,是全國31個省市區中唯一外貿負增長的地區。目前上海已經瞄準了幾個未來外貿的新動力方向,如鼓勵企業海外承包工程,進而帶動相應的成套設備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