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象經濟還是螞蟻經濟?(1 / 3)

大象經濟還是螞蟻經濟?

獨家策劃

作者:麥宇旻

策劃前言

青島一直為人津津樂道的公司,十年前與今天的名單沒有太大差別。

海爾、海信、青島啤酒、澳柯瑪、雙星等自始至終是青島這座城市幾家屈指可數的大體量公司,他們是青島的經濟叢林中奔跑的“大象”。可是,一片繁榮的森林不能隻有大象,還應該有獅子、老虎、長頸鹿、羚羊、野馬、山豬、穿山甲、鼴鼠和數不勝數的螞蟻,這才稱得上繁華、自成一體、自給自足。城市經濟產業生態的原理,與自然界生物鏈和生態圈的規律,原是相通的。

前段時間,本刊記者走訪了青島近10家高新技術企業,產生了兩個印象:

第一個印象是,青島高科技型企業的數量在近兩年似乎形成新一輪的井噴式增長。世界第一款以意念控製的機器人、世界第一款高亮度水下燈管、能夠避免輸油管道漏油和爆燃的光電監測技術、能夠在90分鍾內識別出凶手和恐怖分子的DNA技術……技術新井噴,可能得益於政府發展高科技產業的思維更加成熟,逐漸意識到中小公司在此輪升級浪潮中的地位。

第二個印象則是,青島市發展科技產業的思路,逐漸從“就科技談科技”轉變為“就金融談科技”。

從極度重視大企業創新,到轉向更加重視小企業創新,從著眼點死死盯著科技,到如今深悉金融體係構建的重要性——青島在處理新經濟形態方麵。手法漸趨嫻熟。

以此為契機,本刊記者試圖梳理深層次的思考點——搞高科技。應走大象經濟的路子。還是走螞蟻經濟的路子?青島反複強調自身的海洋科研實力,可是,這種實力是否被高估?“藍色矽穀”需要多久建成?科技金融有多重要?……

高科技產業在世界範圍內有兩種範式——美國矽穀模式和日本大企業模式。

上世紀60-70年代,在美國仍未繁榮起來的西部地區,有一片區域因機緣巧合,陸陸續續地出現一些螞蟻體量的小型科技工作室。這些工作室,多則三五人,少則~兩人,大多數是大學工科畢業生,窩在狹窄的小屋子裏搞些小發明、小創造,並幻想著有朝一日“改變世界”。

同樣是在上世紀60-70年代,在遙隔太平洋的日本,已經逐漸成為體量巨大的“大象型”企業的三菱、豐田、本田、鬆下、索尼和東芝等巨頭,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投入巨額資金進行科技創新,不斷開發出係列的高品質產品行銷世界。

兩種範式,按照各自的邏輯同時鋪開。矽穀的“螞蟻模式”與東京的“大象模式”,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前夕,似乎同時在醞釀。

40年後,美國那片區域裏許許多多不知名的“螞蟻”企業,絕大部分在今天已經不複存在,可是,有幾家活下來的,卻成為了今天引領世界科技潮流的最尖端領導者——微軟、蘋果、英特爾、惠普公司……而這片誕生了奇跡的土地,被人們稱為“矽穀”。

同樣是40年後,在太平洋對岸,日本最繁華的都市圈裏的曾經叱吒風雲的“大象”——索尼、鬆下、本田、三菱幾乎無一例外陷入深深的危機,有的甚至巨虧幾十億美元。而這些公司的產品技術創新則陷入死胡同無法自拔。日本“大象”與美國“螞蟻”在高科技跑道上的比賽,以後者取勝作為終結。

日本高科技產業為什麼會輸?一則在經濟學界被反複研究的案例或許能夠回答這一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