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金融體係跟上了嗎(1 / 1)

金融體係跟上了嗎

獨家策劃

中國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至今,起關鍵影響力的不再是人才亦不再是技術,而在於金融體係的創建。

請問以下5個選項中,哪一個是民族企業?A、騰訊,B、百度,C、新浪,D、搜狐,E、阿裏巴巴。答案是沒有。五家大名鼎鼎的互聯網公司,竟然全是外資控股。

世上隻知有馬雲,卻不知阿裏巴巴背後的大股東是日本公司軟銀。

1999年,阿裏巴巴首次麵臨資金瓶頸,公司賬上沒錢了。這時,馬雲開始去見投資者。日本軟銀送來及時雨,答應向阿裏巴巴注資2000萬美元,換取阿裏巴巴近20%的股權。2003年,阿裏巴巴經曆中國互聯網史上最冷寒冬,再次頂不住了,此時,日本軟銀再次給阿裏巴巴注資,股份增值29.3%,成為第二大股東。後來,軟銀再注資,股份達到36.7%,成為第一大股東。至此,阿裏巴巴這家讓不少國人感到民族驕傲的企業,搖身一變成了日資控股。

世上隻知有馬化騰,卻不知騰訊公司的最大股東是具有外資性質的MIH(米拉德國際控股集團公司)。

1999年到2002年,發展迅速的騰訊,遭遇嚴重資金障礙,在支撐不下去的時候,馬化騰拿著騰訊的業績資料,向國內的銀行貸款,遭到拒絕。在麵臨倒閉之時,中國企業電訊盈科、MIH注資。隨後幾年,在跌宕起伏中,中國的電訊盈科因逐漸不看好騰訊,匆匆拋售股權,而MIH卻持之以恒,至今保持了騰訊第一大股東的地位。本想創辦一家民族企業、一長中國人誌氣的馬化騰,最終變成了一家外資企業的雇員。

“百度,中國人李彥宏創立的百度,我們天天用,卻不知道美國人在控股。新浪,中國人王誌東創立的新浪,我們天天用,卻不知道日本人在控股。搜狐,中國人張朝陽創立的搜狐,我們天天用,卻不知道日本人在控股85%以上。”一篇具有民族情緒煽動性的文章在網絡流傳,而其中的敘述卻基本屬實。

曆史總是驚人地相似。科技人與投資人的博弈,並非現在才存在。之前,世上隻知愛迪生,卻不知與他合夥的投資家一一皮爾龐特-摩根才是愛迪生電器公司的大老板。當時,愛迪生發明電燈的開支每周高達800美元,在當時相當於一個中產階層家庭半年多的收入,愛迪生無法完成這項耗資巨大的項目,這個時候,銀行家摩根投資了200萬美元,與愛迪生合夥開辦了電燈公司。銀行家和發明家的合作,才讓電燈的計劃變得更加宏偉,從燈泡的發明到覆蓋美國的電網。可是後來,愛迪生和摩根產生分歧,資本開始說話,趕走愛迪生。

如果說互聯網的普及是一次高科技浪潮,中國實際已經在這場浪潮中落敗。敗筆不在技術,而在落後的融資體係。而今,我們仍舊致力於各種形式的高新技術產業勃興。然而,如果不解決融資問題,不引入風險投資,再好的項目,再有才華的創業者,今後或許都將拱手相讓。

數年之前,中央組織部“千人計劃”實施,從海外招徠上千掌握各大科研領域尖端成果的教授級人才,這些人才,如今散落於各大城市的高新區,懷抱民族情結,致力於創業。在青島的高新區,同樣有不少有類似背景的高端人才,在為未來的高新技術產業勃興,興致盎然。那麼,對於這一輪高新熱,中國又是否做好了資本翅膀的準備?做好了抵禦外資包圍的準備?

高科技發展到現在,新創業企業的資金“胃口”簡直就是個無底洞。

一家高新技術企業副董事長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我們已經獲得了政府的一些資金支持,經信委今年的一個技改項目,以及發改委、科技局的扶持資金,邯已經到位。”

“如果這些資金都批下來,貴公司大概能拿到多少錢?”

“應該在三千萬到五千萬吧。”

三千萬元到五千萬元,這個數目,記者乍一聽覺得相當大,可是他話鋒一轉:“但是這三塊資金,對我們這麼大的項目來講,杯水車薪。我們的產品投入要幾十個億,我們的生產基地要把它建起來,幾千萬已經不叫錢了。”

讓記者擔心的是,這樣的一家企業,當他們的資金鏈完全跟不上,求助無門之時,會否有一隻美國或日本的基金再度入侵呢?

所以,中國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至今,起關鍵影響力的不再是人才亦不再是技術,而在於金融體係的創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