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轉“藍”要多久?
獨家策劃
若視2012年為青島“藍色戰略元年”,則青島完成轉入“深藍”的使命需要多久?要形成一個整體的產業則需要多久?而要形成多個高科技產業,又要多久?向“海洋經濟”轉型所費時間比人們想象中要長得多。
若視2012年為青島“藍色戰略元年”,則青島完成轉入“深藍”的使命需要多久?
今年年初,記者曾走訪位於“藍色矽穀”的海洋新材料公司——華碩精密陶瓷,副董事長於建波告訴記者,由於國土部分解到青島的土地指標現吃緊,因此該公司建廠房的用地仍在等待落實。
如今,近一年過去了,當記者再次致電於建波,仍然被告知土地問題仍待落實。由於國家對土地指標的嚴控,“拿地”已成為青島新創企業的一大難題。
由此,記者感到,本就比傳統產業更耗時的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可能因為國家審批程序的複雜以及某些行政體製性障礙而導致所費時間比人們想象中要長得多。
仍以華碩為例,僅“前奏”就耗費了一年有餘,假若土地指標能在明年順利落實,隨即蓋廠房招工人,完工之日估約也在兩年之後。而依照於建波的計劃,他將至京城“招兵買馬”,從北京的各大科研院所引入一支教授級技術團隊,這樣,由於必須經過一係列洽談與討價還價,技術團隊完全到位估計也費事不少。而當人才團隊問題解決後,重頭戲也才剛剛開始——他們將進行艱難的技術難題攻關,短則1~2年,長則3~5年,方能攻破“無機非金屬”在船舶、醫用、航空航天以及軍用等各大領域的實際應用難題,而此後大規模投產與銷售推廣按照一般市場規律亦需5年以上才能完全收回成本,實現企業真正的盈利與滾動發展。掐指一算,這家海洋新材料企業的完成藍圖壯舉,至少在10年以上。
海洋新材料領域的創業如此漫長,海洋生物製藥業的難度會否降低些?畢竟此乃青島特長,有人才與技術基礎。可是答案仍然令人感到意外。博益特公司——青島一家海洋生物醫藥業內比較知名的、主攻內髒止血材料的公司,首席科學家劉萬順去年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說:“從2003年開始研發,在2010年完成了包括臨床試驗在內的所有研究,並上報到國家藥監部門,如今兩年過去了,批文還沒消息,隻能繼續等待。”從新藥研發到通過國家檢驗耗時10年,而此後的投產、推廣與盈利以及下一個周期的新藥開發循環又要耗時多久呢?顯然是創業艱難百戰多。
記者又走訪位於黃島區的一家海藻加工企業——明月海藻,了解該公司的科技創新轉型周期,一名科研負責人對記者感歎說:“你投進去的,不一定馬上能夠見到效益,像我們這樣的新產業,最長培育期長達15年。”
明月海藻本是一家傳統製造廠,早年主要生產無過多技術含量的海藻酸鈉產品。十餘年前開始意識到傳統產品市場可能會萎縮,因此開始率先轉型。不過,其旗下培育的四個新產業——生物醫用材料、海洋生物肥料、海洋化妝品和海洋健康食品,直到今天隻有一個領域實現初步盈利。
單個企業的創業都如此艱難,要形成一個整體的產業則需要多久?而要形成多個高科技產業,又要多久?向“海洋經濟”轉型的耗時之長可以想象。因此,山東社科院副研究員劉康在某藍色經濟論壇上直言:“(海洋科技成果的產業化)別說三年五年,就是十年、二十年能見效,我認為已經很好。”
關於青島的大戰略,還存在一個始終被人忽視的問題——青島海洋科研水平的真正程度可能被高估。
“全國三分之一的海洋科研機構與專業人才集中在青島。”這是一個常被反複強調的青島優勢。可是,據記者的觀察,目前從全國範圍的情況來看,我國各行各業的科研院所都已經逐漸“遊離”於產業之外,成為相對邊緣化的角色,基本不複有二三十年前引導中國經濟升級的雄風。在改革開放之前和七八十年代,中國企業數量少,實力微,有科研能力的企業更是寥寥無幾,彼時,所有知識資源和人才資源都集中在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在那個時候,科研院所是中國科技創新的絕對核心。可是,發展至今,各行各業企業的數量、規模和實力都幾何式增強,反之,各大科研院所由於僵化的體製,科研能力逐漸落後於企業。同時,一直以來,科研院所不斷地有優秀人才下海創業,經曆了較嚴重的人才流失。因此,各大科研院所逐漸式微,對行業科技創新的影響也愈加微弱。
科研機構欲重振雄風,需要改革體製。這並非青島一個城市所能決定,而事關科研機構的所屬部委以及大環境的改革。因此,在現有條件下,不宜對青島海洋科研實力過於高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