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另一種人生(1 / 1)

另一種人生

專欄

作者:閭丘露薇

第一次見到Mava是2006年在波士頓,一個八九歲的亞裔女孩害羞地跟著我的朋友一一一個50多歲的白人女性走進屋子。我的朋友向大家介紹:這是我的女兒,她來自中國。

那一刻,我對像Mava這樣的孩子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雖然之前在北京和廣州的酒店和街頭,見過不少來自歐美的夫妻抱著領養的中國孩子,卻是第一次見到一個已經長大的孩子。

我很想知道,隨著她們慢慢懂事,如何看待自己的家庭,她會不會對自己從哪裏來開始好奇。當她們知道當初是被自己的親生父母拋棄,她們會不會覺得沮喪?當她們開始有了身份認同意識的時候,她們會不會對自己到底是中國人還是美國人產生困惑?她們想不想了解自己出生的國家和村莊?

最近一次見到Mava,是今年暑假,在江蘇常州的一家五星級酒店,現在她已經是亭亭玉立的少女了,還有一年就要讀大學。這次,她的媽媽帶著她和她的一個好朋友一起來到這裏,她們會分別去當地兩個村莊。

16年前,Maya和另外一個叫Jenny的女孩,在這兩個相距10分鍾車程的村子裏麵被發現,然後送進了常州同一家福利院,之後相隔差不多時間,被美國家庭領養。很湊巧的,這兩個家庭在同一個城市。事實上,這些領養家庭在過去十多年一直保持密切聯係,因為這些父母發現,他們有太多問題需要相互支撐。而我也因為他們的這個圈子,花了半年的時間拍攝了一部紀錄片。

在兩個村子裏麵,Mava的媽媽找到了兩個家庭,這兩個家庭各有一個16歲的女孩。四個女孩子會在這個暑假一起生活一段時間。

其中一個女孩過完這個暑假,就要去美國讀書了。她的家很大,典型的江浙一帶的農村別墅,奶奶一個人在家。一說起馬上要去美國讀書的孫女,就開始擔心她一個人在外,是不是能夠照顧自己。另外一個女孩,家裏麵要窮很多,這從她家的房子就可以看出來。她的父母早就過世,從小由伯父母養大。她讀書很用功,也因為這樣,家人對她抱很大希望,希望她未來能夠考上大學。對於在同一個地方出生,卻又來自遠方的同齡女孩,她有點不知所措。

這是Maya第二次來常州,上一次是在她5歲的時候,媽媽帶她找到了當年發現她的派出所,然後又去了她曾經生活過—段時間的福利院。不過當我4年之後問她的時候,她已經沒有太多記憶了,看著那些照片,就好像聽媽媽講著別人的故事一樣。但是這一次,看到她和Jenny忐忑而又期待的神情,我知道,對這兩個女孩子來說,這一次的回鄉之旅,意味著太多的東西。

Maya的媽媽有一個計劃,她正在製作一部紀錄片,希望能夠向外界講述關於這群來自中國女孩子們的故事。她還想籌款建立一個基金會,專門幫助中國那些被拋棄的女孩子們。在波士頓火車站,她向我詳細講述了她的計劃,她說,她已經60多歲了,而她是Maya在這個世界上唯一的親人,她希望能夠為女兒留下一些什麼。

中國從1992年開始有了涉外領養,目前和17個國家有領養關係,中國超越韓國成為美國最大的兒童送養國,到2011年,有12萬名兒童被美國人領養。在這些孩子裏麵,健康的女嬰占了絕大部分。不過最近幾年這種觀念有了改變,加上很多家庭選擇寧願繳罰款,也要把孩子生下來,自己養大。不過福利院裏麵開始出現越來越多的殘疾嬰兒,相比養大一個健康的女孩,養大一個殘疾兒童對於很多父母來說依然是不願承擔的責任。

出生在同一個村莊的女孩們,現在隻能更多地用肢體語言來進行交流,這甚至反映在她們的外表上,不管是走在村莊還是常州市的街頭,即便Maya和Jenny沒有開口說話,依然可以強烈地感覺到她們並不屬於這些地方。她們不是這裏長大的孩子,可是她們真的出生在這裏。

想象這些女孩剛出生的樣子,是那樣的脆弱,就好像隨風飄流的落葉,因為父母所處的時代,因為父母的一個決定、一個選擇,於是她們當中的一些人有了另一種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