翩若驚鴻——放風箏(1 / 3)

翩若驚鴻——放風箏

風箏起源於我國,也稱“風琴”、“紙鷂”、“鷂子”和“紙鳶”等,據說我國第一個風箏是魯班用竹子做成的,最初隻有皇宮裏才有紙鳶。

閩南語稱風箏為“風吹”,因為風箏是一種比空氣重,卻能夠借助風力在空中漂浮的製品。

在南北朝時期,人們在紙鳶上加了竹笛,紙鳶飛上天以後,上麵的竹笛被風一吹,就會發出“嗚嗚”的聲響,好像箏的彈奏聲。於是人們把“紙鳶”改稱“風箏”了。後來“紙鳶”普遍以風箏命名了,包括有哨子和竹笛的和沒有哨子的各種紙鳶。

風箏有悠久的曆史,我國風箏的曆史至少有2000多年了,後來從唐代開始,風箏逐漸變成了一種玩具。

五代以前風箏起源與習俗

那是在西漢建元年間,北方燕趙地區有一個老農夫,他每天戴著鬥笠在田間勞作。

在初秋的一天,這天風很大,老農夫正在田間收麥子,突然狂風大作,大風將他的鬥笠卷飛了。老農夫身手敏捷,他一把抓住鬥笠上係著的細繩,想將鬥笠拉回來。

但是風力很強,鬥笠被吹到半空,恰好老農夫鬥笠上的細繩很長,鬥笠便像樹葉一樣漂浮在半空。

老農夫再一用力,鬥笠便回到了他的手上。他覺著這樣很好玩,於是老農夫就故意將鬥笠甩到天上,他拉著鬥笠上的細繩使鬥笠不至於被風吹走,但鬥笠借助風力,仍然可以在半空中漂浮。

老農夫玩了一會兒,便收起了鬥笠。他回到家將這件事告訴家人,還故意扔出鬥笠展示了起來。他家人也覺得這很神奇,於是他們便將這件事告訴了村裏人。

後來村裏人又四處傳播放鬥笠的事。漸漸地,這件事傳遍了燕趙地區的大街小巷,人們都開始玩起了放鬥笠的遊戲。

沒多久,人們在放鬥笠的時候,他們覺得鬥笠還是重了些,不能在半空漂浮太久。於是有人改進了這項遊戲,他們用牛皮紙替代鬥笠,後來就逐漸演變成了放風箏的活動。

放風箏是我國古代民間廣為盛行的一項傳統運動。它流行於我國各地,曆史悠久,已經有2000多年的曆史了,也被稱為“人類最早的飛行器”。

風箏起源於我國古代,這個早有定論。但關於它的起源除了我國古代的鬥笠外,還有另外兩種傳說:一是樹葉說;二是帆船說。

樹葉說來自於我國南方一帶。據說古時候人們對“風卷樹葉滿天飛”的現象十分崇拜,人們便用麻絲拴住樹葉放著玩,後來逐漸演變成放風箏活動。

帆船說同樣來自於我國南方水鄉,據說古代南方人使用木舟已經有2000多年的曆史了。後來又有了帆船,帆是借助風力的一種工具,古代人們便仿照帆的原理,紮起了風箏來放飛玩耍,之後逐步演變成了後來放風箏的遊樂活動。

在我國古代,關於風箏的傳說很多,風箏又叫“紙鳶”、“風鳶”、“紙鷂”或“鷂子”。風箏古時稱為“鷂”,我國北方地區也有稱為“鳶”的,它是一種古代傳統的民間工藝品。

在我國古籍當中有關風箏的史料非常豐富。實際上,我國最早出現的風箏是用木材做的。據說最早的風箏是由春秋時期著名哲學家墨翟製造的。

據《韓非子·外儲說》記載:

墨翟居魯山,斫木為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

這是說墨子將風箏研究了整整3年,終於他用木頭製成了一隻木鳥,但隻飛了一天木鳥就壞掉了。墨子製造的這隻“木鳥”就是我國有記載的最早的風箏。

墨子製造的這隻“木鳥,造型很是奇特,而且它已經具備了“飛天”的功能了,因此可以推斷,我國風箏已有2000年以上的曆史了。

後來,墨子把製風箏的事業傳給了他的學生公輸班,公輸班也叫魯班,是我國後世著名的木匠大師。魯班很聰明,他根據老師墨翟的理想和設計,開始使用竹子做風箏。魯班把竹子劈開削光滑,他又用火烤彎曲竹子,把它做成了喜鵲的樣子,稱為“木鵲”。

木鵲在空中飛翔達3天之久,這比起墨翟的木鳥已經改進很多了。由於這個木鵲可以借助風力在天上漂浮,魯班就拿它作為一種偵查的方法,他用木鵲去窺探宋國的軍情。這便是魯班“製木鵲以窺宋城”的由來。

風箏問世以後,很快它被人們用於傳遞信息,後來,由於造紙業的出現,風箏改由紙張糊成了,它便很快傳入了民間,成為了古代人們娛樂的一種玩具、不過,風箏在軍事上的用途也屢屢被人使用。

後來宋代高承所著的《事物紀原》中,就記載了西漢初期三傑之一的韓信在作戰中使用過風箏。其中的記述是:楚霸王被困垓下,韓信製風箏讓張良乘坐,飛上天空高唱楚歌,瓦解楚營軍心。

這也就說明了,在楚漢相爭時期,漢將韓信在攻打項羽所率領的西楚軍時,他就曾經利用風箏去偵察了西楚軍的兵力虛實情況。

而在有名的垓下之戰時,項羽的西楚軍被劉邦和韓信的漢軍圍困,韓信也派人用牛皮做成風箏,上麵加上竹笛。這些風箏迎風作響,就好像很多人在一起吹笛子一樣。漢軍配合笛聲,紛紛唱起了楚地的民歌,這也直接渙散了西楚軍士氣。

至東漢期間,東漢時期著名發明家蔡倫發明了造紙術以後,那時的坊間才開始用紙來做風箏,慢慢才被稱為“紙鳶”。

至於“風箏”這個名字的確定,應當歸功於南北朝時期後漢帝王漢隱帝時的大臣李鄴,他在宮中曾以線放紙鳶作為遊戲,用來取悅漢隱帝。李鄴在紙鳶頭部安裝了一個竹笛,當風箏飛上天後,風吹入了竹笛裏,便發出像古箏一樣的響聲,因而“紙鳶”才得名“風箏”。

關於這個故事,史書中的原話是:

李鄴於宮中做紙鳶,引線乘風為戲,後於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聲如箏鳴,故名風箏。

因此,在南北朝時期,風箏大致被分為兩種,一種不能發出聲音的叫“紙鳶”;而“紙鳶”上裝有竹笛的能發出聲音的才叫“風箏”。

後來《事物紀原》和史書《新唐書》分別記載了利用風箏求援的軼事。在南朝時期的549年,敵軍將梁武帝蕭衍圍困在了梁國都城建鄴城中。此時,城牆被敵軍四麵包圍住,城內外斷絕了聯係。

於是,有人便給蕭衍獻計,讓他製作“紙鴉”將求援信係在其中。

蕭衍覺得這個辦法不錯,他便令士兵製作了“紙鴉”,然後他在太極殿外,趁著西北風時施放出去,用來向外求援。

但是很不幸的是,這“紙鴉”竟然被敵軍發覺了,還以為是“妖術”,便紛紛用弓箭將它射落下來了。這便是風箏用於傳遞軍事情報的開始。

更為離奇的風箏傳聞見於《白石礁真稿》。559年,北齊文宣帝時,彭城王元勰的孫子元韶被囚禁在地牢裏。元韶的堂弟為元韶製作了風箏,他們兩人從金風樓乘風箏雙雙飛逃。這些傳奇故事反映了我國古人關於風箏飛行的奇思妙想。

唐代著名詩人元稹曾經寫過一首關於風箏的詩,其中寫道:

有鳥有鳥群紙鳶,因風假勢童子牽。

去地漸高人眼亂,世人為爾羽毛全。

風吹繩斷童子走,餘勢尚存猶在天。

愁爾一朝還到地,落在深泥誰複憐。

還有,唐代詩人高驕在他所寫的《風箏》詩中這樣描述:

夜靜弦聲響碧空,宮商信任往來風,

依稀似曲才堪聽,又被風吹別調中。

這些詩句都說明了,在隋唐時期,放風箏在民間已經非常普及了。那時候風箏的製作工藝更加完美,它的形式多樣了,上麵所附帶的竹笛也更加悠揚悅耳了。

其實,關於風箏真正的起源,現在已經無法考證了。大多數人認為,古人發明風箏主要是為了懷念已故的親友,所以人們通常都會在清明節時,將慰問故人的情意寄托在風箏上,希望借助風箏傳送給死去的親友。

所以,放風箏作為我國古代清明節的習俗之一,已經流傳很久了。據考證,我國古代從元宵節後,放風箏活動可以一直持續至清明節,所以古時也把清明節稱為“風箏節”。

在隋唐時期以前,放風箏還是一項具有巫術意義的戶外活動,目的是為了讓人們放掉身上的晦氣。當風箏放飛升高後人們就有意把引線剪斷,然後讓風箏遠遠飄去,據說它這樣可以帶走人們身上的晦氣、煩惱、苦悶、憂患和病痛。

清明時節,碧空萬裏,慧風和暢,草木萌發,正是放風箏的好時候。於是在這一天,古人便將自己的苦惱事都寫在了紙上,然後人們將紙紮在風箏中放飛,讓寫著煩心事的紙隨著風箏一去不複返。

因此放風箏不僅僅是一種文化娛樂活動,也成為古代人們節日避邪的一種護身符。當然,隨著時光的流逝,放風箏早已經衝去了舊時的巫術色彩,古人隻不過是借此表達了自己的美好願望而已。

這也說明了,放風箏在我國古代已經成為了一項頗受大眾喜愛的娛樂活動,人們在戶外放風箏大大舒展了平日裏緊張嚴肅的氣氛,調節了忙碌的生活節奏。

但放風箏這種護身符並不是古代人人都可以享受的,因為風箏做工精細,它的價錢也很昂貴,所以放風箏就成為一種高雅的娛樂活動。其實在古代,由於生產力低下,人們沒有能力抵禦疾病以及各種自然災害的侵襲,他們便祈求天賜好運。這種心理表現反應到放風箏中就是放晦氣的習俗。

古代人們認為放風箏可以放走晦氣並交上好運,同時又能給自己帶來吉祥。因為放風箏是在放晦氣,所以古人在放風箏時不管風箏如何玲瓏好看,最後都必須剪斷牽線,讓它飛走。古人通過這樣的方式,以求達到消災法難的目的。

[旁注]

建元 漢武帝劉徹的年號,從公元前140年至公元前135年結束。漢武帝劉徹即位後開始使用年號“建元”,這是我國曆史上的第一個年號,共使用6年,建元年號的使用,在我國曆史上具有裏程碑的作用。

燕趙 古代的河北一帶。這裏民風樸實豪放,造就了世代相傳的俠風義膽。這裏人們“悲歌慷慨”、“俗重氣俠”,自古便多英雄豪傑,記載在史書中的往往而是。燕趙文化是我國傳統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鬥笠 我國古代民間一種遮擋陽光和避雨的編結帽。在江南農村一帶,幾乎每家每戶家中都有鬥笠。人們在外出中,他們不管天晴下雨,都戴在頭上,成了自己生產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同時,它也作為一種既實用又美觀的工藝品,十分受人歡迎。

墨翟 (公元前468年~公元前376年),是春秋末期至戰國初期的宋國人,也是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他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後來其弟子收集其語錄,完成《墨子》一書傳世。他提出了“兼愛”和“非攻”等思想,在後世仍然具有一定影響。

魯班 (公元前507年~公元前444年),又稱“公輸子”、“公輸盤”、“班輸”、“魯般”等。他是我國春秋戰國時期一位出色的發明家和木匠大師。他出身於世代工匠的家庭,從小就跟隨家裏人參加過許多建築勞動,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他被後世的建築木工者尊為祖師,對後世影響很大。

《事物紀原》 宋代高承編撰的一部書,專記事物原始的屬性。此書共10卷,共記載了1765件事。此書每部以四字標目,如“天地生植”等,詳細記錄了各種事物的原始屬性。該書涉及麵很廣。

韓信 (約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西漢時期開國功臣,也是我國曆史上傑出的軍事家,他與蕭何、張良並列為“漢初三傑”。他曾經先後做過齊王、楚王,後來被貶為淮陰侯。他作為軍事理論家,曾與張良整理兵書,並著有兵法3篇。

漢隱帝 (276年~318年),匈奴族。南北朝十六國時期的漢國君主。他是昭武帝劉聰的兒子,他有些文韜武略,年輕時也是當時的俊傑。310年,劉聰即位為帝後,封他為河內王,任命為撫軍大將軍。

建鄴 南京的古名,簡稱“寧”,曆史悠久,有著6000多年文明史、近26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是我國四大古都之一,有“六朝古都”、“十朝都會”之稱,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

文宣帝 (529年~559年),他是南北朝時期北齊政權的開國皇帝。他相貌奇特,幼時其貌不揚,沉默寡言,其實大智若愚,聰慧過人,深沉有大度。他在位時勵精圖治,還加固了長城,這對邊疆的穩固起了很大的作用。經過他一係列的改革和發展。齊國慢慢的強盛起來。

元稹 (779年~831年),是北魏宗室鮮卑族拓跋部後裔,唐代著名詩人和文學家,他早年和唐代詩人白居易共同提倡“新樂府”運動,對後世影響很大,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並稱“元白”。

避邪 也稱“辟邪”和“避凶”,它是一類銘記曆史教訓、避免重蹈覆轍的信物。在我國傳統文化認為,廣義的辟邪,或者民俗中的辟邪應該指一種行為以及它所引起的一些禮儀形式。我們在藝術史中說的辟邪是狹義的辟邪,是廣義的辟邪行為所寄托的一種實物形式,或者說是辟邪行為的一種工具。

清明節 我國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一百零八天,節氣是按照陰曆製定的。同時,清明節也是一個祭祀祖先的節日,傳統活動為掃墓,是我國重要節日之一。

笛 我國傳統音樂中常用的橫吹木管樂器之一,一般分為南方的曲笛和北方的梆笛。它常在我國民間音樂、戲曲中運用,是我國音樂的代表樂器之一。大部分笛子是竹製的,但也有石笛和玉笛。不過,製作笛子的最好原料仍是竹子,因為這種材料的笛子聲音效果最好。

[閱讀鏈接]

關於風箏的起源,還有一種叫做“飛鳥說”的觀點。

飛鳥說來自於古代的風箏形狀,那時候風箏的結構、形狀和紮繪技術,一個突出的標誌就是大多數都是鳥類的形狀。這可能是我國古人受飛鳥的啟發,模仿飛鳥而製造出來的一種遊戲工具。

古代人們崇尚飛鳥、熱愛飛鳥、模擬飛鳥而製作風箏,這也說明了古人對美好生活的一種追求。

宋元時期風箏的發展創新

在北宋宋徽宗時期,江南錢塘地區有一個七八歲的小孩,他叫李東。李東聰明活潑,非常機智。

有一天李東與小夥伴們一起去街上放風箏,他們一不小心,將風箏的風箏線扯斷了,風箏被風吹到了一個員外的花園裏。那個員外是錢塘有名的富人,他非常有錢,但是很凶,而且自以為有些才華,總是看不起別人。

小夥伴們都很膽小,他們害怕那個員外,都不敢去要他家風箏。唯獨李東膽子比較大,他翻牆想去拾回風箏。

正好這個員外在家中院子裏喝茶,他看見從牆外跳進來一個小孩,先是嚇了一跳。後來員外看李東文質彬彬的,不像是壞孩子,而且通過跟李東交談,也知道了他是來撿回風箏的。

於是,那個員外便拿著風箏逗李東,他說:“小孩,你想要風箏是吧!那我出個對子,你要是能對上,我就還你這風箏。”

李東點頭同意了,牆外的小夥伴們怕李東出事,都爬上牆頭上往裏看。

員外看到那群小孩,他便以此為題目對李東說:“童子六七人,獨汝狡!”

李東看了看員外的氣派,知道他肯定是個大官,便覺得這個員外一定有2000石的俸祿,於是他就對了個缺尾巴的下聯:“員外二千石,唯公……”

李東故意不把最後一字說出來,而且他還笑著說:“唯公……唯公……”他拉著長音,調皮地與員外周旋了起來。

員外以為他對不上,得意地說:“小孩,唯公什麼,你是不是對不上了?”

李東說;“這最後一個字,我早就有了,可是我故意不說。”

員外不懂什麼意思,便問他:“這是為什麼呀?”

李東說:“你如果還我風箏,那這句便是‘唯公廉’,如果你不還給我,那就是‘唯公貪’了。”

這員外一聽就笑了,他覺得這孩子非常聰明,而且很有機智。他這樣的大人物,自然也不會為了一個小小的風箏,落下個貪婪的名聲,他笑著把風箏還給了李東。

在宋元時期,風箏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那時候,人們大都是在春風和煦的二三月放飛風箏。而且宋元時期的風箏製作技藝很是高超,從紮細竹骨架,到糊以紙絹,塗以彩繪,調準提線,係以長線,這一道道工序流程都十分講究。

元代著名詩人謝宗可也有一首關於風箏的詩句,其中寫道:

孤騫穩駕剡溪雲,多少兒童仰羨頻。

半紙飛騰元在已,一絲高下豈隨人。

聲馳空碧東風曉,影度遙天化日春。

誰道致身無羽翼,回看高舉絕紅塵。

這也說明了,宋元時期的風箏已經在民間廣泛流行起來了。

宋代時期放風箏的風氣大盛,主要是由於皇帝宋徽宗非常喜歡風箏,他不但是風箏的熱心倡導者,還親自主持編寫了《宣和風箏譜》。由於皇帝對風箏的熱衷,這使得風箏在我國北宋傳播地很廣。

後來,至南宋時期,風箏製作工藝已經相當發展了,放風箏在全國各地已經成為一種盛行的娛樂遊戲。當時已經有了放風箏的比賽活動,比賽常在春遊時進行,地點在城郊野外,比賽方法據南宋著名文學家周密所著的《武林舊事》中,卷三“西湖遊幸”中記載:

競縱紙鳶,以相勾引,相牽剪截,以絕線者為負。

也就是說人們各自開始放風箏,然後讓兩根風箏線絞在一起,若風箏線先絞斷了,那它就被淘汰了,最後仍然能保持不斷線的風箏才是風箏中的王者。

在宋代,人們把放風箏作為鍛煉身體的功能,尋常百姓在清明節時一定要放風箏的,他們將風箏放的高而遠,然後將線割斷。想借此讓風箏帶走一年所積攢下來的黴氣和晦氣,這也是從隋唐時期沿襲下來的風箏風俗。

在宋元時期,我國傳統的風箏一般分為硬翅、軟翅、板子、串子和立體等幾種類型,如果按地域和風格,又可以分為濰坊、南通等地方特色的風箏。

民間還創造了風箏上的附加物,比如帶有音響的“鶴琴”和“鑼鼓”,也有燈光裝置的“燈籠”,還有散落攜帶物的“送飯兒的”等,這些都是我國風箏獨具的特色。

我國風箏有著悠久的曆史和高超的技藝,而關於風箏技藝的書籍也有很多,如宋徽宗主持編寫的《宣和風箏譜》便是其中較早的一本,其他就是宋元時期各風箏世家或風箏玩家個人收集的譜式了。

在宋元時期,雖然這些譜式各自都有些局限性,但它們畢竟是很可貴的風箏資料。其中值得一提的,便是除“風箏譜”之外還有一種可貴的實物資料,那就是“風箏條”,通俗來說就是製作某種風箏骨架所用的標準竹條。

這些“風箏條”都是在大批生產風箏的世家中代代相傳的珍貴寶物”。這就彌補了宋元時期“風箏譜”上隻有畫麵,沒有骨架或隻有骨架而沒有具體竹條尺寸和粗細變化的不足,這也使宋元時期的風箏技藝的流傳地更加完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