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宋元時期的風箏很少是在文字、圖畫和實物中流傳的,那時候的民間的風箏工藝技藝大多都是靠“口傳心授”的,這就是在宋元時期民間風箏製作藝人中使用的“訣”。它也是為了好教好記和保密所用的“風箏歌訣”。
由於宋元時期風箏製作藝人都不是大儒,而是普通手藝人,他們的文化水平所限,這些歌訣往往有音無字或者有字無形,歌訣在流傳中丟失、修改和訛誤很多。
在宋元時期,我國傳統風箏的技藝概括起來隻有4個字,也就是“紮”、“糊”、“繪”和“放”,也簡稱為“四藝”,但這四藝卻與我國傳統的“六藝”意思完全不同。簡單地理解這四藝也就是紮架子、糊紙麵、繪花彩和最後放風箏這4個流程。
但實際上這4個字的內涵要廣泛得多,幾乎包含了宋元時期我國傳統風箏全部的技藝內容。如“紮”包括“選”、“劈”、“彎”、“削”和“接”等;“糊”包括了“選”、“裁”、“糊”和“邊”等。
“繪”字包括了“色”、“底”、“描”、“染”和“修”等;最後一道工序的“放”同樣也包括了“風”、“線”、“放”、“調”和“收”等。
而這宋元時期風箏藝人的四藝歌訣,他們把這些製作風箏的手藝歌訣綜合活用起來,就要達到風箏的設計與創新的高標準了。
詳細來說,宋元時期的風箏是用細竹紮成骨架,再糊以紙或絹,係以長線,利用風力升入空中。眾所周知,我國傳統的風箏技藝包括“紮、糊、繪、放”4種技藝,而“紮”就是要達到左右對稱,也就是左右吃風麵積要相當,這其中又包括了選、劈、彎、削、接等環節。
“糊”就是要保證全體平整,保持風箏的幹淨利落;“繪”就是說要做到風箏遠眺清楚,近看也要真實的彩繪效果,又包括了色、底、描、染、修等步驟;最後一步“放”,也就是要依據風力調整風箏提線的角度,又包括了風、線、放、調、收等。
宋元時期的風箏的種類主要分為“硬膀”和“軟翅”兩類,硬膀風箏翅膀堅硬,吃風大,飛的較高。而軟翅風箏柔軟,飛不高,但飛的遠。宋元風箏在式樣上,除了傳統的禽、獸、蟲、魚外,還發展出人物風箏等新樣式。
眾所周知,風箏上天有兩個必要的條件,第一風箏要在有風的天氣下,它才能放飛;第二風箏還得要有提線的牽引,所謂的“斷線的風箏”在短暫的飄遠之後必定會掉下來,這邊是沒有了牽引力。
山東濰坊是我國的風箏之都,在宋元時期,濰坊就已經是非常著名的風箏產地了。後來,在濰坊的北海灘上放起了一條巨型龍頭蜈蚣,當時在全國是最大的了。
南通也是宋元時期風箏的主要產地,南通曾經放飛了一隻六角板鷂,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震動。南通位於黃海之濱的淮南地區,古人將它與濰坊相提並論,合稱為“濰南江北海西頭”,是我國四大風箏產地之一,這裏盛產板鷂風箏,為宋元時期全國絕無僅有的。
這種板鷂風箏碩大無比、平整如板,它由六角形為基礎,通過組合變化,結構成串聯星式南通風箏。板鷂風箏外形古樸,繪畫精細,鷂麵裝有數十乃至數百隻大小不一的哨口。
當這些板鷂風箏在放飛時,它們會發出不同的音響,組合成一支雄壯的空中交響樂,有如機群掠空,震耳欲聾、又似江海怒濤,洶湧澎湃。
南通的造型風箏,通常以“如皋”所出產的風箏為代表,它融彙了燈彩、繪畫、風箏於一體,與北派風箏相比,更顯得精巧工細,靈活美觀了。
在宋元時期,南通人放鷂子風箏絕對算是件很大的事。在放風箏之前,村裏人要將風箏供在堂屋裏,香燭紙馬,恭敬如儀。
放飛時要由一個身強力壯,經驗豐富的老手做“頭把手”,這個人帶著10多個人拉繩,還要有一組人扶著風箏放飛,叫“丟”。
如果風箏如一飛衝天,那麼人群眾就歡聲雷動,因為南通人認為風箏一飛衝天預示著下一年的大豐收,還能象征著萬事如意!
南通人認為風箏上的哨鳴可以震天地,震懾妖魔。但如果鷂子風箏斷了線,摔落下來掉在別人的房子上則認為是大吉利,甚至是“不順遂”的事。其中,最有趣的事。南通人認為放風箏的線不許婦女跨越或腳踩,否則就放不上天。
南通人如果遇到這樣的事,他們就要去燒利市,接連幾天去拜服燒香,磕頭庇佑,然後他們再把鷂子風箏撕碎丟入河灘,丟棄這個“晦氣”。
其實,在宋元時期,還有一種四川風箏。它主要流傳於宋元時期成都和綿竹等地,它是半印半畫的,先在紙上印好人物或動物形象的墨線輪廓,然後糊在骨架上,再用紅、黃、藍、綠等水畫粗粗刷幾筆,這樣顯得更加瀟灑流暢了。
四川風箏以大為貴。有一種“羊尾巴”風箏,形製小而且沒有裝飾圖案。通常三五個風箏串在一起,人們在放飛它們時,總是搖搖擺擺的,如同羊群在擺尾吧;還有一種梯形風箏,也是別處沒有的,而成都柏樹林地區曾經是過去有名的風箏市場。
在宋元時期,很多詩詞文獻上都有對風箏的記載,比如元代著名詩人謝宗可有一首關於風箏的詩,詩寫道:
憑依片紙得天飛,何故聲揚欲作威。
瘦骨幾莖徒遠舉,柔絲千尺總危機。
雲晴日暖春初好,雨驟風狂事漸非。
高樹上林須引避,牽纏到底不能歸。
還有,北宋時期的著名文學家和詩人寇準,就曾經寫過了一首吟詠風箏的《紙鳶》詩句,詩寫道:
碧落秋方靜,騰空力尚微。
清風如可托,終共白雲飛。
該詩雖然題目叫做《紙鳶》,但全詩中卻不見“紙鳶”兩字,甚至也看不到紙鳶的形象。詩人寇準意在借物寫景,借景抒懷。
“碧落”指天界、天空。前句寫環境氣氛和眼前所見。也就是在初秋,晴朗的天空下,風力不大,所以風箏難以升空高飛。後句遐想抒懷,表達了風箏隻有憑借風方可騰雲而飛的現象,抒發寇準的感歎。
不僅謝宗可和寇準,宋元時期很多詩人都吟詠過風箏,南宋時期著名詩人陸遊就有一首《觀村童戲溪上》,詩寫道:
竹馬踉蹌衝淖去,紙鳶跋扈挾風鳴。
陸遊寫出了南宋時期兒童遊戲的十分豐富,其中就有兩種遊戲比較有名,一個是騎竹馬,還有一個便是放風箏。
這句詩的意思是,竹馬在地麵上奔跑,晃晃悠悠連人帶“馬”衝進了爛泥塘裏,好不掃興;風箏在空中飛舞,左搖右擺,又飛又叫,好不驕橫。
值得關注的是,詩人陸遊寫風箏與風的關係時,手法與眾不同。陸遊不說風箏憑借風力而飛,他卻說風箏挾持著大風在空中飛揚跋扈。在這裏,陸遊把風箏視為一種生靈,真是把風箏給寫活了。
宋代還有一個詩人叫王令,他也寫過一首關於風箏的詩,詩寫道:
誰坐輕鳶壯遠觀,似嫌飛鳥未多端。
才乘一線憑風去,便有愚兒仰麵看。
未必碧霄因可到,偶能終日遂為安。
扶搖不起滄溟遠,笑殺摶鵬似爾難。
該詩中的“端”是兩宋時期布帛的單位,一丈八尺為一端。詩中的“末多端”是指不多、不遠的意思。也就是說放風箏的人未必就是因為飛鳥飛得不遠,才把風箏放起來以增添空中壯觀景象,然而王令是把風箏當做一種飛鳥一樣看待了。
在他詩中,那風箏乘線憑風飛去,直衝雲霄,雖然不一定能夠到達那高曠至極的天際,卻能終日飛翔久久不落,就連那相傳一飛九萬裏的大鵬鳥,估計也沒有這種本領。
這是一首宏觀描寫風箏的詩,王令不寫風箏的形狀、色彩,甚至也不寫風箏是如何飛起來的。王令展開了豐富的想象力,以襯托、對比、誇張的手法,將風箏飛升的氣勢盡顯無疑,寫出了風箏最本質的特性。
也就是風箏可以飛得很高,放飛線的角度很大,穩定性很強,這也正是南宋時期評價風箏好壞的一個標準,也是宋代風箏愛好者們不斷追求的境界。
[旁注]
江南 在人文地理概念中特指我國長江中下遊以南,往往代表著繁榮發達的文化教育和美麗富庶的水鄉景象,區域大致為長江中下遊南岸的地區。它反映了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其他地區人們心目中的世外桃源。
俸祿 我國古代皇朝政府按規定給予各級官吏的報酬。主要形式有土地、實物、錢幣等。俸祿製度是我國官員製度的重要組成部分。
員外 古代指正品官員以外官員,全稱為“員外郎”,也可以指地主豪紳。其實正品官員以外的官員,也就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官製的改革,明代以後員外郎成為一種閑職,它不再與科舉相關,而漸漸和財富聯係在了一起,隻要富人肯花銀子,他們都可以捐一個員外官職來做,所以一些富豪都可以稱為“員外”。
謝宗可 (1276年~1330年),元代著名詩人和文學家,擅長寫詩,有詠物詩一卷,多寫如紙鳶、睡燕和茶等詠物類詩。被收錄在清代百科類書籍《四庫總目》中,流傳於世,對後人研究古代物件提供了方便。
周密 (1232年~1298年),他是南宋時期著名詞人和文學家。後來,他隱居不仕,潛心寫作,他的詩文都有成就,又能詩畫音律,尤好藏弆校書,一生著述較豐。著有《齊東野語》、《武林舊事》、《癸辛雜識》、《誌雅堂要雜鈔》等雜著數十種,對後世文學的發展有很大貢獻。
宋徽宗 (1082年~1135年),他是宋代第八位皇帝。趙佶先後被封為遂寧王、端王。1100年正月稱帝,第二年改年號為“建中靖國”。宋徽宗在位25年,終年54歲,葬於永佑陵。他喜好詩詞文學,自創了一種書法字體被人們稱之為“瘦金書”,對後世文學發展有很大影響。
大儒 也叫“鴻儒”,多指有學問、品德高尚的知識分子。舊時指學問淵博的著名儒家學者。在我國曆史上出現的大儒很多,如孟子、朱熹、顧炎武等,都是儒家的著名人士。
六藝 我國古代儒家要求儒士需要掌握的6種基本才能,也就是禮、樂、射、禦、書、數。在曆史上,朝廷供養一些有為的學生,讓他們做國士,然後才教他們這六藝,用以提高他們的文化修養。
利市 古代的壓歲錢。民間認為分壓歲錢給孩子,當惡鬼妖魔或“年”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賄賂它們而化凶為吉。至明代,它的本義發生了改變,開始指生意人把買賣所得的正當利潤,拿出來辦喜慶事時贈給有關人員的錢物。也含又運氣好、吉利之意。
寇準 (961年~1023年),北宋時期政治家﹑詩人。太平興國五年進士,授大理評事,知歸州巴東、大名府成安縣。累遷殿中丞、通判鄆州。召試學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館,為三司度支推官,轉鹽鐵判官。後來,皇帝為他篆名“旌忠”。寇準善詩能文,七絕尤有韻味,傳有《寇忠湣詩集》3卷,對後世文學影響很大。
陸遊 (1125年~1210年),南宋時期著名詩人。少時受家庭愛國思想熏陶,高宗時應禮部試,,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官至寶章閣待製。他晚年退居家鄉。創作詩歌9000多首,內容極為豐富。他的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
竹馬 古代兒童遊戲時當馬騎的竹竿。典型的式樣是一根杆子,一端有馬頭模型,有時另一端裝輪子,孩子跨立上麵,假作騎馬。由於竹馬是古代人們兒童時期所玩器具,因此也有成年後回憶兒童時代生活,而以竹馬為題材而進行文學創作的。
布帛 古代一般以麻、葛的織品為布,絲織品為帛,因以“布帛”統稱供裁製衣著用品的材料,還是一種書寫載體。我國古代實行自然經濟,因此需要征調的大量布帛,除了直接使用一部分之外,大部分是要進入市場的。
大鵬 又名“鯤鵬”、“大鵬鳥”、“大鵬金翅鳥”等,在我國古代傳說中是一種奇大無比的鳥類,古代很多文學作品都有提到,記載最早的當屬《莊子》,傳說這種鳥非常大,不鳴叫也不進食,僅僅背上一小片沒羽毛的地方,就有一萬九千裏寬廣,可見它的體形多麼龐大。
[閱讀鏈接]
其實,南宋時期還有一種叫做“鬥風箏”的遊戲。打鬥的風箏多為長方形硬板子,風箏從背後勒成瓦形,或豎或橫,繪畫簡潔明快。風箏後麵並沒有拴著尾巴,而是憑借強風,直接飛上天空,左衝右突,“嗡嗡”作響。
當許多風箏同時升空後,它們並不回避,確實不斷地碰撞纏繞,就像是在互相打鬥,互相“割線”。一旦風箏線斷了,就會任其飛去。最後,哪個風箏還留在空中,那它便是勝利者。那場麵頗有陸遊詩中的飛揚跋扈的氣勢。
明清風箏的興盛與吉祥寓意
明代的永樂年間,有一個人名叫萬戶。他出身於木匠世家,也曾經在大將軍班背手下效過力,專門供職於明代的兵器製造局。
萬戶做事勤勉,愛動腦筋,他對各種兵器製造技術都進行過深入的鑽研,因此,他深得大將軍班背的喜愛。後來,班背因為得罪了朝廷權貴被害身亡,他臨死前,將一本關於風箏和火箭製造技術的書籍留給了萬戶。
萬戶將這本書熟讀了好幾遍,他根據這本書造出了各種各樣的風箏和火箭。在製造風箏和火箭的過程中,萬戶萌發了一種試圖利用風箏和火箭,進行一次飛天試驗的念頭。
萬戶設想,火箭可以產生推力,而風箏可以飄在空中,如果人坐在椅子上,手持風箏,椅子下麵綁上火箭。那麼點燃火箭以後,人就可以借助於火箭的推力和風箏的升力飛上天空,就可以在天上肆意遨遊了。
萬戶為了將自己的設想變成現實,他進行了精心的準備。等到一切準備就緒後,他就開始了飛天試驗。試飛的地點他選擇在一座山頂上,那天來了不少人。
萬戶坐在一把椅子上,他讓人把自己捆在椅子上,他雙手各持著一個大風箏。當一切都準備妥當後,萬戶叫人點燃了座椅下捆綁著的當時推力最大的47支火箭。隨著火箭的烈焰噴射,萬戶連人帶椅離開山頂向前衝去。
萬戶在空中停留了一晌,正當人們驚愕之時,他座椅下的47支火箭硝煙未盡,再沒有了推力,萬戶靠著手中的兩個風箏繼續在空間漂浮。
正這時,人們看見萬戶兩手持著風箏,連人帶椅一起衝進了山霧中,就此消失不見了。
一旁圍觀的人們都看見了,萬戶憑借著火箭的推力衝到了天空中,他又借助了風箏的浮力漂浮了一會兒。由於他神秘地消失了,人們便對萬戶的下落爭吵不休,有人說他飛升做了神仙,也有人說他摔下了山崖。
至明清時期,風箏已經在全國各地都很流行了。那時候人們三五成群,常常在有風的天氣去郊外放風箏。在明代,還有一種烏鴉形狀的風箏,裏麵裝滿了火藥。它可以飛上天,然後被投放在敵營中爆炸,被稱為“神火飛鴉”。
這是風箏用於明代軍事中的最好體現。明代還有利用風箏測量風速的記載。足可見風箏確實是我國古代的重大科學發明之一。
在明代時就已經在民間出現紮製風箏的專門藝人。後來到了清代,隨著放風箏習俗的流行,風箏藝術也達到鼎盛階段。在清代道光年間,清代著名詩人郭麟吟清明的一首竹枝詞,其中描繪道:
一百四日小寒食,冶遊爭上白浪河。
紙鳶兒子秋千女,亂比新來春燕多。
還有清代著名文學家鄭板橋也有一首關於風箏的詩,詩寫道:
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秋千打四圍。
飛彩羅裙風擺動,好將蝴蝶鬥春歸。
清代著名文學家和詩人舒鐵雲曾經寫了一首長詩來歌詠風箏,詩寫道:
杏花深巷春泥消,粥香餳白聞吹簫。
東風嫋嫋二十四,已有少年相招邀。
雲皋煙隰春衫影,朝取長繩係韶景。
此時韶景安可知,低昂高下隨群兒。
兒呼拍手歡無極,仰麵看天齊著力。
昆鵬化去未可期,鶯燕飛來似相識。
浮雲浩浩風棱棱,太虛一點高一層。
……
風箏起源於我國,這點早已經為世人所公認。
但我國風箏的詳細資料卻不多,而專述我國風箏具體技藝的資料就更少了。其中,清代文學家曹雪芹所著的《南鷂北鳶考工誌》便是其中一個,它詳細記述了我國明清時期風箏的製作技藝。
據曹雪芹所著的《南鷂北鳶考工誌》中說,清代的風箏就有40多種紮法。關於曹雪芹的這本風箏專著,還有一個廣為流傳的小故事。
據說清代時期,有一年大年三十兒,曹雪芹的一個老朋友於景廉突然來訪。於景廉從軍服役期間腳受了傷,人們稱呼他為“於瘸子”。於景廉平日裏隻能靠賣畫為生。
兩人見麵敘談家事,於景廉慘然地說:“我家已經沒什麼餘糧了,我倒沒什麼,隻是我的一雙兒女還年幼,總不能讓他們餓肚子吧!”
曹雪芹聽了朋友的話十分難過,而當時他自己也處在全家吃粥的困窘境地。
他們在交談中,於景廉偶然說道:“某個有錢的公子在街上購買風箏,他一出手就是數十兩銀子,這些錢足夠我家幾年的開支了。”
說完於景廉慨歎不已。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曹雪芹正好會做風箏,他也許幫老朋友一把,於是他立刻為於景廉紮了好幾個風箏,並讓他帶走去換錢了。
第二年除夕,於景廉冒著大雪再次來到曹雪芹家,這次他帶來了很多酒肉蔬菜,並喜氣洋洋地告訴曹雪芹說:“沒想到,三五個風箏竟然賣了許多銀兩,真是太難得了,這得多虧老朋友你的幫助啊!”
曹雪芹心中也感到一陣說不出的欣慰,他進一步想到,天下那些鰥寡孤獨和廢疾的可憐人,倘若學到一點紮風箏的手藝,或者也能借此討點生活。
於是曹雪芹便動筆撰寫了《南鷂北鳶考工誌》,他通過這本書將他所掌握的風箏製作技巧傳給了世人。
清代北京、天津和濰坊都是風箏的主要產地,這三個地方的風箏都很有名,被尊為傳統的“風箏三大流派”。
清代佚名所著的《北平風箏譜》中收集了200餘種北京風箏。在眾多的北京風箏中,有一種性能最好,對全國影響最大,也最具代表性的風箏,那就是外形像一個“大”字形的“沙燕兒”。這“沙燕兒”又稱“紮雁兒”、“沙雁兒”等。
“沙燕兒”的頭是燕子頭的平麵變形,它的眉梢上挑,兩眼有神,被賦予了人的感情,再加上那對剪刀尾巴,使人看上去就會想到燕子。它甚至比真燕子更加可愛。
清代的人們紮成了胖沙燕和雛燕,又按照亭亭玉立,苗條秀美的少女,紮成“瘦沙燕”,還有按照恩愛夫妻紮成“比翼燕”等。
人們在“沙燕兒”的膀窩、腰節和前胸、尾羽等處加上蝙蝠、桃子、牡丹等吉祥圖案,以寓意著幸福,長壽和富貴等美好的願望。就這樣,人們把一個原來是黑色的燕子,變成了生動活潑的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