翩若驚鴻——放風箏(3 / 3)

在清代北京風箏史中,“沙燕兒”就是經過了這樣一個由擬形到擬神,再由擬神到擬人,又由擬人到超人的發展過程。

在這個過程裏麵,可以千變萬化,容納極其廣闊豐富的內涵,但又萬變不離其宗,使人一看就知道是北京沙燕兒而不是別的什麼。

清代北京“沙燕兒”的結構簡練,它隻是由5根竹條組成主骨架。它的翅膀由上下兩根竹條在端部彎曲而形成形狀特殊的“膀兜”,這能使沙燕兒在風小時也能起飛,風大時也能穩住,它的飛行性能絕對優於其他類型的風箏。

在清代康熙年間,由北京“沙燕兒”演變成的風箏品種很多,它的變種已經遍及了全國。如山東濰坊外號叫“跑破鞋”的硬翅魚和人物風箏。天津的硬翅蝴蝶和“軲轆鍋子”;南通的“五音螻蛄”等。

在清代時,天津風箏的種類繁多,但都是以軟翅的風箏為主。清代天津人運用軟翅結構,不僅可以做成飛鳥或者昆蟲的翅膀,還能做成神仙人物身邊飄浮的祥雲,以及金魚身邊遊動的鰭,甚至還可以很多小的軟翅排列在一起,組成一個大風箏。

例如清代天津風箏藝人們用很多蝴蝶圍繞著花叢而組成風箏,取名叫做“百花齊放”,還有用很多鳥圍繞著鳳凰組成“百鳥朝鳳”等,都是當時的傑作。

在放飛技巧上,清代天津風箏也有很多“絕活”,如在一根主線上,由很多支線連著10多隻甚至幾十隻小燕子,它們放起來繞著主線上下飛舞,互相嬉戲,甚至可以以假亂真,被人們稱為“群燕”。

同時,清代天津風箏在結構上的特點是“扣楔”、“拆折”和“盔頭”。天津風箏的骨架很多地方是“楔”和“卯”結合,根本不用線綁。這種風箏的結構拆折很是精巧,一隻很大的風箏都能拆開折起來,放進很小的盒子裏,攜帶非常方便。

還有,天津人用棉紙在模子裏粘成薄殼,然後做成各種風箏的頭部,這樣就可以不受紮架糊紙的局限。這種“風箏頭”重量輕,外形又美,這便叫“盔頭”。天津的魚、蝦、蟹等水族風箏和福、壽、喜等字形風箏也堪稱一絕。

清代天津風箏的製作技術,曆史悠久,工藝精湛,清代風箏古籍中可證實天津有串燈、盤鷹、唐僧取經和蝴蝶等10種風箏。清代晚期,天津還有一個著名的風箏藝人,他叫魏元泰,他對天津風箏製作技術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魏元泰從事風箏製作已經有70多年,他先後研製了圓形立體類和軟翅風箏,還創造了折翅風箏,他為天津風箏贏得了榮譽。

清代晚期以魏元泰為代表的天津風箏,造型逼真,色彩典雅,做工精細。箏麵大多用絲綢,輕而結實,骨架選用質地細密和彈性大的毛竹,顯然用料十分考究。

清代天津風箏在繼承傳統製作技術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和發展,造型更加美觀了,彩繪也更加精美了。將風箏放飛在晴空中令人賞心悅目,又可以放於室內以供觀賞,所以風箏無疑是民間工藝的珍品。

在清代晚期,與天津風箏一起爭奇鬥豔的,還有山東濰坊的長串風箏。山東風箏曆史也非常久遠,其中以濰坊最為代表。濰坊是我國的“風箏之都”。

同時,濰坊也是我國的風箏之鄉,這裏製作風箏的曆史悠久,屬我國三大風箏派係之一,與京、津風箏齊名鼎立。

濰坊風箏題材多樣,具有濃鬱的鄉土風味和民間生活氣息。在明清時期,山東濰坊是我國著名的風箏產地,根據地方誌《濰縣誌》中關於風箏的記載:

清明,小兒女作紙鳶,秋千之戲,紙鳶其製不一,於鶴、燕、蝶、蟬各類之外,兼作種種人物,無不惟妙惟肖,奇巧百出。

可見清代末期,濰坊已經形成了固定的風箏市場,全國許多地方的商賈都來濰坊購買風箏,一時間風箏花樣不斷翻新,也湧現出了一大批手藝高超的風箏藝人。

濰坊風箏主要有3種基本造型,也就是串、硬翅和簡形,其中以龍頭蜈蚣最為突出。據說龍頭蜈蚣是濰坊人受了龍骨水車的啟發而製造的。

現在已經發展成許多品種了,小的可放在掌上,大的有幾百米長,而它們的造型、色彩也各不相同,從很簡單的白紙糊身和紅紙糊頭,不染一色的蜈蚣風箏,到色彩繽紛,繪金描銀的九頭神龍風箏,真是千變萬化,奇巧百出。

濰坊的長串風箏最有名的當屬蜈蚣風箏,而清代的濰坊風箏在繼承傳統風箏技藝精華的基礎上,不斷花樣翻新,最終贏得了“風箏藝術,濰坊第一”的美譽。

我國的風箏已有2000多年的曆史。從明清時期的傳統風箏上到處可見吉祥寓意和吉祥圖案。在漫長的歲月裏,我們的祖先不僅創造出優美的凝聚著中華民族智慧的文字和繪畫,還創造了許多反映人們對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以及寓意吉祥的圖案。

風箏通過圖案形象,給人以喜慶、吉祥如意和祝福之意。同時,風箏融合了群眾的欣賞習慣,反映人們善良健康的思想感情,滲透著我國民族傳統和民間習俗,因而在民間廣泛流傳了。

我國明清時期的風箏中,幾乎隨處可見這種吉祥寓意之處。比如“福壽雙全”、“龍鳳呈祥”、“百蝶鬧春”、“鯉魚跳龍門”、“麻姑獻壽”、“百鳥朝鳳”、“連年有魚”和“四季平安”等,這些風箏無一不表現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吉祥圖案運用人物、走獸、花鳥、器物等形象和一些吉祥文字,以民間諺語、吉語及神話故事為題材,通過借喻、比擬、雙關、象征及諧音等表現手法,構成“一句吉語一圖案”的美術形式,賦予求吉呈祥、消災免難之意,寄托人們對幸福、長壽、喜慶等願望。

所以,明清時期的風箏也因物喻義,將“情”、“景”、“物”與“吉祥”融為一體,因而風箏的主題鮮明突出,構思巧妙,趣味盎然,富有獨特的格調和濃烈的民族色彩。

例如清代曾經有一對鳳鳥迎著太陽比翼飛翔的圖案,被人們稱為“雙鳳朝陽”,它以豐富的寓意、變化多姿的圖案,體現了人們健康向上的進取精神和對美好幸福的追求。

明清時期風箏上的吉祥圖案內容非常豐富,大體有“求福”、“長壽”、“喜慶”、“吉祥”等類型,其中以求福類圖案為多。

在明清時期,人們對幸福有共同的追求心理,這些都反應到了風箏上。蝙蝠因與“遍福”、“遍富”諧音,盡管它的形象欠缺美感,但人們經過充分的美化,把它作為象征“福”的吉祥圖案。

所以,明清時期以蝙蝠為圖案的風箏比比皆是,如在傳統的北京“沙燕兒”風箏中,以“福燕”為代表,在整個硬膀上,可以畫滿經過美化的蝙蝠。

其他的取其寓意的風箏有:“福中有福”、“福在眼前”、“五福獻壽”、“五福捧壽”、“福壽雙全”、“五福齊天”和“五福獻壽”等,這五福的出處便是周代佚名所著的古籍《洪範》中,這“五福”是:

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

如果按這樣的五福寓意,福之中已經包含了富和壽。而其他的求福吉祥圖案還有“魚”和“如意”。其實,我國古代的如意原是竹木製的搔杖,它專搔手夠不到的地方,因為能盡如人意而得名。

當然,與此有關的風箏中的吉祥圖案也隨處都是,比如“連年有魚”、“喜慶有餘”、“鯉魚跳龍門”、“百事如意”、“必定如意”和“平安如意”等。

還有,明清時期的人們都希望自己能夠健康長壽,因而寄寓在風箏中,祝頌長壽的圖案也有很多。

比如有萬古長青的鬆柏,有據說能有幾千年壽命的仙鶴及色彩繽紛的綬帶鳥,有據傳說吃了可以長命百歲的“仙草”靈芝和能夠使人長生不老的西王母仙桃等。

這些追求和表達長壽的“壽”字風箏有300多種字形和圖案,變化極為豐富。其實,風箏中還有源於佛教的“萬”字紋樣,這些寓意著“多至上萬”。

在明清時期北京“沙燕兒”風箏中,腰部的圖案就大多是回轉的“萬”字紋樣。與此有關的吉祥圖案也有很多,比如“祥雲鶴壽”和“八仙賀壽”等。

明清時期的人們還表達喜慶,這與人們追求美好、愉快和幸福的心情是分不開的。“喜”字有不少字形,“喜喜”是人們常見的喜慶圖案。喜鵲是喜事的“征兆”,風箏中有“喜”字風箏,“喜喜”風箏碰等。

而與喜慶有關的風箏和吉祥圖案更多,比如“喜上眉梢”、“雙喜登眉”、“喜慶有餘”、“福祿壽喜”和“雙喜福祥”等。

喜慶圖案頗具情趣的還有百蝶、百鳥、百花、百吉、百壽、百福和百喜等圖案,比如“百鳥朝鳳”等。當然還有傳統的鴛鴦圖案,它寓意著美滿婚姻、夫婦和諧。

在我國古代,尤其是明清時期,龍、鳳和麒麟是人們想象中的瑞禽仁獸。還有烏龜在古代是長壽的象征,所以明清時期龜背紋風箏也特別多見。

這其中,特別需要強調的是關於龍的風箏,我國是個尚龍的國家,在我們國家裏龍是有著特別的意味。龍有著鹿的角、牛的頭、蟒的身、魚的鱗和鷹的爪,它是一種神奇生物,被視為中華古老文明的象征。

明清時期以瑞禽仁獸及其他物象構成的風箏中的傳統吉祥圖案有很多,比如“龍鳳呈祥”、“二龍戲珠”、“彩鳳雙飛”和“百鳥朝鳳”等。

明清時期傳統風箏中還有一個“龍頭蜈蚣長串風箏”,這種大型龍類風箏,以其放飛場麵的壯觀,非常受人喜愛。

在我國古代,風箏按其形狀又可以分為六大類,也就是自由類、桶形風箏、立體風箏、板形風箏、龍形風箏、硬翅風箏、軟翅風箏等。

自由類也就是跨種類的風箏,它的樣式自由,大多采用新技術,如“鵲橋會”,就把串式、立體、板子等幾種方法集於一體;還有“梁山一百單八將”和“百鳥朝鳳”等,它們不僅能夠迎風轉動,還能敲鑼打鼓、噴煙冒火,非常神奇。

桶形風箏由一個或多個圓桶或其他形狀的桶組成的風箏,像花燈、花瓶、火箭和酒瓶等風箏都屬於此類風箏。

立體風箏跟桶形風箏差不多,它一般采用折疊結構的骨架,由一個或多個圓桶或其他形狀的桶組成,隻是看上去要立體很多。

板形風箏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平麵形風箏。從結構和形狀上看,它的升力片就是主體,並沒有凸起的結構。這種風箏四邊有竹條支撐。此類風箏最為多見,紮製起來也非常容易,而且飛升性能好,又適合表現多種題材,是古人最喜愛最常用的一種。

板子風箏,古代京津地區也叫“拍子風箏”,有八角菱形或者瓢蟲形,這類風箏一般都拖著個長長的尾巴或穗子,這對風箏起飛有很大幫助。

硬翅風箏常見的有元寶翅和沙燕風箏,它們都屬於此類。這種風箏的特點是,它們的翅膀是用上下兩根橫竹條做成的,兩側邊緣高,中間凹,形成一個通風道。

這類風箏翅的端部向後傾,使風從兩翅端部逸出,平著看像元寶形。如流行的米字、花籃、鴛鴦、喜鵲和鸚鵡風箏等。這種風箏的硬翅一般是固定的形式,而硬翅範圍以外的造型與骨架結構,則隨內容題材的不同而變化了。

軟翅風箏也就是一般常見的禽鳥類風箏。古人把傳統的上下分開的蝴蝶翅膀,改為活動的翅膀,然後用用木架固定住,這樣便於折疊,放飛效果十分逼真。這類的翅膀一張一弛,極大地保證了風箏的穩定性。

[旁注]

永樂 明成祖朱棣的年號,從1403年至1424年,前後共22年。定都北京、鄭和下西洋、編修我國古代類書之冠的《永樂大典》等重大曆史事件都發生在這一時期。期間,經濟社會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全國統一形勢得到進一步發展和鞏固。

萬戶 明代著名發明家。他是第一個想到用火箭飛天的人,古時的火箭是將火藥裝在紙筒裏,然後點燃發射出去,起初隻是用於過年過節放煙火時使用,而他卻想到用火箭將人送到天空,因此他被世人稱為“真正的航天始祖”。

飛升 我國古代修真成仙的常見方式,是對道教典籍和關於人類進化、史前文明以及更高等生命體的一種猜測,由它建立了我國道教的神仙體係,是我國傳統道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郭麟 (1767年~1831年),他自幼家貧,卻很有才華,文采照耀江淮一帶。他負才不遇,喜歡在醉後畫竹石,別有趣味。他比較擅長詩詞古文,文風清婉穎異。他的著作有《靈芬館詩初集》4卷、《雜著續編》4卷、《江行日記》一卷、《懺餘綺語》2卷等。

詩 是古代吟詠言誌的文學題材與表現形式,漢代以後《詩》則專指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詩人一般泛指寫詩的人,在文學意義上講,應是在詩歌創作上取得成就的人。詩的題材繁多,一般分為古體詩和新體詩,如四言、五言、七言、五律、七律、樂府、趣味詩、抒情詩、朦朧詩等。

曹雪芹 清代著名文學家、小說家。他出身於一個“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因家庭的衰敗飽嚐人世辛酸,後以堅韌不拔之毅力,曆經多年艱辛創作出極具思想性、藝術性的偉大作品《紅樓夢》,對後來小說文學影響極大。

年三十兒 也稱”除夕“,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重大的節日之一。指農曆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即春節前一天晚,因常在農曆臘月三十,故又稱該日為”年三十兒“。一年的最後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除夕文化和過年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鰥寡孤獨 泛指沒有勞動力而又沒有親屬供養、無依無靠的人。鰥是指年老無妻或喪妻的男子;寡是指無夫或喪夫的女子;孤是指年幼喪父的孩子;獨是指年老無子女的老人。

北平 北京的古稱,也稱“順天府”、“燕京”等,位於華北平原的西北邊緣,背靠燕山,有永定河流經老城西南,是我國“四大古都”之一,是一座有3000餘年建城曆史、860餘年建都史的曆史文化名城,擁有眾多曆史名勝古跡和人文景觀。

比翼 我國古代傳說中的鳥名。又名“鶼鶼”、“蠻蠻”等。此鳥隻有一目一翼,雌雄必須並翼飛行,非常奇特,因此在我國古代,也常比喻恩愛夫妻,也可以比喻情深誼厚、形影不離的朋友。

祥雲 吉祥的雲彩。祥雲的文化概念在我國具有上千年的時間跨度,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國文化符號。“淵源共生,和諧共融”的祥雲文化,高雅華麗、內涵厚重,是具有代表性的優秀傳統文化。

魏元泰 晚清時期著名風箏藝人,他以製作風箏享名,人稱“風箏魏”。他在16歲時,便在風箏鋪裏學徒,4年期滿,學會了做紮彩、風箏和其他小玩具手藝。從此他進一步鑽研風箏製造的技藝,由最初做手拍類風箏,發展為圓形立體和軟翅風箏,最後又創造出能夠折疊的風箏,這對我國風箏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地方誌 簡稱“方誌”。就是按一定體例,全麵記載某一時期某一地域的自然、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麵情況的書籍文獻。它有嚴格的選材要求,有各種研究和參考價值。因此,它是綜合反映一個國家或者地區自然與人文的曆史與現狀發展狀況的百科式要述。

麻姑 我國道教神話中的人物。她是位女性神仙,修道於我國東南地區的姑餘山,她容貌很美,但是存在的時間很久遠,自稱“已經見過三次滄海變為桑田”。所以在古時人們多以麻姑來比喻高壽,後來又流傳有農曆三月初三西王母壽辰,麻姑獻上靈芝釀酒祝壽的故事,所以我國古代民間多稱”麻姑獻壽“。

商賈 我國古代稱行走販賣貨物的人為商,稱開店鋪住著出售貨物的人為賈。古代兩字連在一起用,泛指做買賣的人。我國很早便已經有了商賈,商賈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龍 在我國古代的神話與傳說中,它是一種神異的動物,具有9種動物合而為一的形象,傳說它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在我國封建時代,它是帝王的象征,也用來指至高的權力和帝王的東西,它還與白虎、朱雀、玄武一起並稱“四神獸”,與鳳、麒麟並稱“三靈獸”。

鳳 也稱鳳凰,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百鳥之王,與龍同為漢族的民族圖騰。鳳凰與麒麟一樣是雌雄統稱,雄為鳳,雌為凰,總稱為鳳凰,常用來象征祥瑞。也稱為“丹鳥”、“火鳥”、“鶤雞”、“威鳳”等,自古就被視為一種吉祥之鳥。

福 在我國古代,儒家思想認為,積極進取、奮發有為的人生,向內修身養性,形成仁、義、禮、智良好的道德品質;向外要齊家、治國、平天下,求取功名,行中庸之道,不走極端,處理好人際關係等,這樣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福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龍門 在我國古代,比喻聲望卓著的人的府第。同時也指古代科舉試場的正門,喻指科舉上榜。我國古代一般所說的“鯉魚跳龍門”的“龍門”,指的是黃河從壺口咆哮而下的晉陝大峽穀的最窄處,據說上古時期的帝王大禹開鑿的。

鶴 我國鶴科鳥類的通稱,是一些美麗而優雅的大型涉禽,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有崇高的地位,特別是丹頂鶴,是長壽,吉祥和高雅的象征,常被與神仙聯係起來,又稱為“仙鶴”。

八仙 指民間廣為流傳的道教八位神仙。明代著名文學家吳元泰寫了一本《八仙出處東遊記》,從這時始定為八仙是鐵拐李、漢鍾離、張果老、藍采和、何仙姑、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8人。傳說八仙分別代表著男、女、老、少、富、貴、貧、賤,是我國道教神仙係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麒麟 是我國古籍中記載的一種動物,與鳳、龜、龍共稱為“四靈”,據說是神的坐騎。我國古人把麒麟當做仁獸和瑞獸。雄性稱麒,雌性稱麟,是一種吉祥的神獸,主宰太平和長壽。它因為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在我國傳統民俗禮儀中,被製成各種飾物和擺件用於佩戴和安置家中,有祈福和安佑的用意。

梁山 也稱“水泊梁山”,它位於山東省西南部梁山縣境內,由梁山、青龍山、鳳凰山、龜山4座主峰和虎頭峰、雪山峰、郝山峰、小黃山等7座山脈組成。我國古典名著《水滸傳》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裏。北宋末期,宋江結天下英雄好漢,他憑借著水泊天險,替天行道,除暴安良,聲震天下。

元寶 我國古代一種特別貴重又能流通的貨幣種類,由黃金或者白銀製成,一般白銀的居多,黃金的稀見。在我國貨幣史上,正式把金銀稱作“元寶”,始於元代。不過,早在唐初這種物件行世時,民間就有取其碩大和貴重之意,稱之為“元寶”的。

[閱讀鏈接]

其實在明清時期,人們已經將風箏視為鍛煉身體和修身養性的手段了。

我國有句古話叫做“鳶者長壽”,意思就是說,經常做風箏和放風箏的人壽命會很長。風箏藝人製作完成一隻絢麗多彩、新穎別致的風箏,這是一種創造,也是一種心理的滿足。

當人們眺望自己的作品搖曳晴空時,那種獨有的專注、欣慰和恬靜是非常難得的。人們雙目凝視於藍天白雲之上的飛鳶,榮辱都忘了,雜念也沒有了,這效應非常符合我國傳統醫學的修身養性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