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飛揚——蕩秋千
蕩秋千也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的習俗之一。秋千,本意就是人們揪著皮繩而搖晃遷移。秋千的曆史很古老,最早的時候也叫“千秋”,但後來為了避免忌諱,才改為秋千的。
我國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枝丫作為秋千架,上麵再栓上彩帶做成秋千,後來才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在上古時期,我們的祖先為了謀生,需要上樹采摘野果或者獵取野獸。人們在攀緣和奔跑中,他們往往抓住粗壯的蔓生植物,然後依靠藤條的搖蕩擺動,上樹或跨越溝澗,這便是我國秋千最原始的雛形了。
唐宋以前秋千起源與發展
據說在上古神話時期,山東泰山有一個名叫石敢當的仙人,這仙人非常勇敢,他的法術也很高強。
有一天,千年老樹精柴王和風妖黑旋連夜召集各路妖魔鬼怪,他們宣稱要在清明節那天衝上泰山,大鬧齊魯大地。
泰山上的百姓們得知了這個消息後,一個個都心急火燎,他們紛紛攜家帶口想要逃離家鄉。石敢當阻止他們說:“大家不要慌張,此事自有敢當在,他們這群妖怪一個也上不了泰山。”
說完石敢當就金光一閃,不見了仙蹤。百姓們知道石敢當有高強的法力,人們都相信他,便不再驚慌。
石敢當法術高強,天地浩氣都在他心中,降妖伏魔自然不在話下。原來石敢當喝過太上老君的鴻蒙之水,這鴻蒙之水是采盡日月精華和陳釀兩千年的陰陽乾坤正氣酒,飲得此物能夠成神成仙,法力無邊。
石敢當便在泰山山腳下的路口前準備了起來,他先在大樹上綁起兩根大繩,中間鋪個模板,做了一個秋千。然後石敢當在旁邊支起巨大的爐灶,他施法畫咒用一大團麵做成一張很大的餅,並且將餅放在灶上炙烤。
很快,鬆樹精和風妖率領從天南海北各處趕來的眾妖衝上了泰山,他們剛到山口就被石敢當擋住了去路。眾妖看見石敢當正在山路旁的大樹下優哉遊哉地蕩著秋千。眾妖並未將這個他們眼中山裏人放在眼裏,他們呼嘯著一起撲了過來。
石敢當毫不畏懼,他在樹下高高蕩起秋千,口裏念叨著:“一繩蕩起千秋淨,乾坤浩氣今何存,豈可任由爾等胡亂作為?”
霎時間,天地昏暗,狂風大作,石敢當的秋千變成了一件法寶飛了出去,它像秋風掃落葉般將眾妖踢在大餅上。
石敢當在一旁又念道:“鋪天蓋地法無窮,餅卷眾妖日月明,齊魯永世得安寧。”
隻聽“呼啦”一聲,大餅卷起,將眾妖們罩了個嚴嚴實實。但石敢當畢竟是善良的神仙,他雖然收了為害人間的眾妖,但是也不忍它們忍饑挨餓,他便常常在餅裏放一些雞蛋和青菜等。
時間久了,眾妖終於被石敢當的善良感動,他們一個個悔悟求饒,並表示要棄惡從善,再也不禍害人間。石敢當便放了他們,那些妖魔鬼怪從此安安分分,再也不敢胡作非為了。
齊魯大地的老百姓很快知道了這件事,他們尊崇石敢當,也相信秋千能夠驅妖降魔。自此每年清明便每家每戶便蕩起秋千,以求得妖魔不侵和平安吉祥。
後來,天下也傳遍了妖魔鬼怪都怕石敢當,百姓們在建房立院牆時,他們都會在院牆旁放置一個磚頭或者一塊青石,上麵寫著:“泰山石敢當”,以求家宅不受鬼怪騷擾。
這是我國上古時期的神話故事,這說明了我國的秋千很早便出現了,而且它還有特別的涵義,也就是能夠驅逐妖魔。所以,秋千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幾十萬年前的我國上古時代。
在上古時期,我們的祖先為了謀生,依靠藤條的搖蕩擺動,上樹或跨越溝澗,這便是我國秋千最原始的雛形了。
至於後來人們用繩索懸掛於木架上,下麵拴著踏板的秋千,在春秋時期在我國北方就已經有了。唐代著名文學家歐陽詢主編的《藝文類聚》中就有“北方山戎,寒食日用秋千為戲”這樣的記載。
不過當時拴秋千的繩索為了安全起見,通常多以獸皮製成的,因此秋千兩字繁寫均以“革”字為偏旁。
同時,蕩秋千也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的習俗之一。秋千,本意就是人們揪著皮繩而搖晃遷移。秋千的曆史很古老,最早的時候也叫“千秋”,但後來為了避免忌諱,才改為秋千的。
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枝丫作為秋千架,上麵再栓上彩帶做成秋千,後來才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古代人們蕩秋千一般是在清明節和寒食節前後,而且蕩秋千的人也僅僅局限於王公貴族家的紅男綠女們以作遊戲之用。蕩秋千在中華大地上是很多民族共有的遊藝競技項目。據現有文獻記載,它起源於先秦時期。
據清代著名文學家翟灝所著的《通俗編》記載:
秋千乃北方山戎之戲,以習輕者。
這句話意思是,秋千是我國古代少數民族山戎族的遊戲,是一種用來鍛煉人敏捷的遊戲。山戎是我國古代北方的一個少數民族,而秋千原是山戎族進行軍事訓練的一種工具。
至春秋時期,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帶兵打敗山戎後,將其國土劃歸了燕國,秋千也隨之向南流傳了起來,到後來逐漸演變成遊戲的用具。
蕩秋千,在古代多為宮中和閨中女子的遊戲,同時它也是我國傳統節日的習俗之一。
漢武帝時宮中盛行蕩秋千,唐代著名文學家高無際在他所著的《漢武帝後庭秋千賦》寫道:
秋千者,千秋也。漢武祈千秋之壽,故後宮多秋千之樂。
所以,在西漢時期,人們蕩秋千主要是為了強身健體。
唐宋時期之後,蕩秋千習俗普及全國,盛況空前。後來唐代宮廷把蕩秋千稱為“半仙戲”,五代著名文學家王仁裕在其筆記《開元天寶遺事》中記載:
天寶宮中,至寒食節,競豎秋千,令宮嬪輩嬉笑以為宴樂。帝呼為半仙之戲,都中市民因而呼之。
後來,宋代又出現了一種“水秋千”的遊戲。據南宋時期著名文學家吳自牧所著的《夢粱錄》中的記載,不管是在北宋時期都城汴梁的金明池,還是在南宋時期都城臨安的西湖、錢塘江,這些地方都舉行過這種“水秋千”的雜技表演。
每逢夏季舉行水秋千表演時,上自皇帝妃子、王公大臣,下至庶民百姓都競相觀看。表演之前,人們先在水中放置兩艘雕畫精美的大船,船頭豎起高高的秋千架。
表演時,船上鼓聲大作,船尾上雜耍藝人先耍練上竿,然後表演者按次序登上秋千,奮力悠來蕩去。當秋千悠到和秋千架的橫梁相平之時,他們雙手脫繩,借秋千回蕩之力躍入空中,在空中翻個跟鬥,然後投身入水。
因表演者姿勢各異,看上去驚險優美而又變化無窮。所以“水秋千”是宋代秋千娛樂活動的新發展,在我國秋千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對後世頗有影響。
唐宋時期,民間多愛在清明踏青時節,在郊外用竹子架成一種臨時性的“竹筍秋千”,就此舞蕩嬉戲。因為清明節處處蕩秋千,所以古代也有人把它叫做“秋千節”。
唐宋時期舊式的秋千,比較原始笨拙了。首先,人們在土地上立起一個“冂”字形的秋千架子,再在橫梁上綁兩個柔韌粗樹枝彎成的圈,一般是用葡萄樹、桑樹、石榴樹、柳樹和榆樹等做的,很少用鐵環。
人們在兩個木條圈上係上兩根粗麻繩,叫做“秋千梗”,繩子下端係上一塊條形木板,叫做“座板”。打秋千的女人或坐或站在座板上,雙手把住梗繩,或先助跑幾步或由別人幫助推動幾下,秋千就啟動起來,而後就可以越蕩越高了。
在唐宋文人的作品中,有許多關於秋千的描述。唐詩人著名詩人韋莊曾有《長安清明》詩寫道:
紫陌亂嘶紅叱拔,綠楊高映畫秋千。
這詩是寫唐代清明節前後,春風拂柳,女郎們三五成群在郊野樹下蕩秋千,確實充滿了詩情畫意。
蕩秋千在宋代更是非常普遍的遊戲之一,宋代著名女詞人李清照在《點絳唇》詞中有這樣的描述:
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旁注]
泰山 五嶽之首,位於山東省中部,方圓426平方千米。我國古代各朝代文獻記載,此山經常是皇帝設壇祭祀祈求國泰民安和舉行封禪大典之地,被人們尊為“中華第一山”。後來,人們用“有眼不識泰山”比喻自己的見識太少,有名望的人在自己眼前也認不出來。
陰陽 也叫“陰陽五行學說”,是我國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它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世界是在陰陽二氣作用的推動下孕育而生、發展和變化;此學說認為木、火、土、金、水五種最基本的物質是構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這五種物質互相滋生、相互製約,處於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