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烈無比——拔河(1 / 3)

激烈無比——拔河

拔河是人數相等的雙方對拉一根粗繩以比較力量的對抗性體育娛樂活動。拔河起源於我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唐宋時期,拔河才開始逐漸在民間盛行起來的。

拔河是我國古代傳統的集體角力競技項目,曾經在各個時期都很流行。

在我國古代參加拔河的人都認為這種活動能感應稼禾,促成來年的豐收。此外,我國西南地區的一些少數民族也有拔河活動,有的還伴有關於其由來的各種傳說,這些都豐富了我國“拔河”文化的含義。

古代拖鉤演變的拔河運動

那是在戰國時期,南方地區的楚國和吳國之間經常要進行水上的舟戰。

有一天,楚國君主為了要在舟戰中打敗吳國,他便花重金聘請魯國名匠公輸般來楚國遊玩,並讓他幫忙設計一種可以用於舟戰的器具。公輸般非常聰明,他很快就發明了一種名為“鉤強”的器具。

也就是在舟戰可以廣泛使用,當占優勢的情況下,可以用它勾住敵舟,不讓其逃脫。在戰鬥失利時也可以用它抵住敵舟,不讓其接近,以免被俘。

但是,楚國水軍配備了這種“鉤強”器具,為了練習這種鉤拉敵舟的戰術,他們又不可能整日在水上操練。於是楚國水軍便將“鉤強”從水上移到了陸上操練等到操練嫻熟以後,楚國水軍帶上這種“鉤強”器具,很輕易便打敗了吳國。

後來,因為“鉤強”拒敵的效果很不明顯,所以它的基本動作從“退則鉤之,進則退之”,逐漸演變為單一的“鉤”,也就是“拖”和“牽”技巧,進而從軍事上脫離出來,普及到了敏捷,演繹成一種競技項目,稱為“牽鉤”或“拖鉤”,這便是我國古代拔河的雛形。

拔河是人數相等的雙方對拉一根粗繩以比較力量的對抗性體育娛樂活動。拔河起源於我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唐宋時期,拔河才開始逐漸在民間盛行起來的。拔河是我國古代傳統的集體角力競技項目,曾經在各個時期都很流行。

後來,春秋戰國時期的“鉤強”操練逐漸變成了“鉤牽”競技,最初也是隻是在長江中下遊的楚國故地一帶流行,操作的用具早已經由篾繩取代了“鉤強”。

古代拔河所用的篾繩的長短視參加人數的多少而定,有的篾繩長度竟然可以達到“綿亙數裏”。古代人們在競賽時還要鳴鼓,用一些激越的鼓聲來激勵雙方角力的節奏,其場麵之恢宏、氣氛之熱烈,都是非常壯觀的。

後來,從“鉤強”到拔河的發展線索,應該說是比較清晰的。但這種競技何時定名為“拔河”,這個便有很多爭議了。

一般人大多認為拔河的名字開始於南北朝時期,可作為依據的史料不勝枚舉。因為在南北朝時期就已經有著名畫家展子虔的《鬼拔河圖》了,展氏一門曆經北齊、北周,又仕隋朝,因此可知“拔河”這個名字在北朝時就已經出現了。

還有,這項競技判斷勝負的標誌是使用界旗為“河”,也就是能夠把繩索拉過旗界,就是拔過了“河”;第二是指以繩索中心的標誌為“河”,勝者就是把“河”拔了過來,也就是把繩索中心的標誌拔了過去,可見“拔河”這個詞是對這項競賽活動規則的形象表述。

後來八桂地區仫佬族同胞的拔河遊藝,也是將這個繩索的中心線稱為“界河”。

甚至,還有人認為,拔河應該是一種古代感應巫術的活動。史書《隋書·地理誌下》在介紹荊襄地區的拔河習俗時說:“俗雲以此厭勝,用致豐穰”。

這便是說,人們拔河是想祈求土地肥沃,來年能夠獲得大豐收。

無獨有偶,在後來唐玄宗所寫的《觀拔河俗戲》一詩的序中也說:“俗傳此戲必致豐年。”由此可見參加拔河的人都認為這種活動能感應稼禾,促成來年的豐收。

此外,從拔河一般在春季進行的這個時段來看,拔河直接的目的應該是對雨水的祈求,所以“拔河”的本義應當是挽拔“天河”使它倒流下來灌溉莊稼,從而使天下風調雨順。

古人舉行拔河時,經常“綿亙數裏,鳴鼓牽之”,也就是說古代拔河是參加者越多越好的。還有,拔河還需要“群噪歌謠,震驚遠近”,這便是說古代拔河的聲勢越大越好,這些都是顯示人力勝天的巨大力量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