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唐代的學者張說在《拔河》一詩中詳細寫到了古人的這種思想,詩寫道:
長繩係日住,貫索挽長河。
春來百種戲,天意在宜秋。
這首詩大致點出了拔河這一習俗及其名稱的真諦所在。此外,我國西南地區的一些少數民族也有拔河活動,有的還伴有關於其由來的各種傳說,這些都豐富了我國“拔河”文化的蘊義。
[旁注]
魯國 周朝的同姓諸侯國之一,君主都是姬姓,侯爵。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後,他的弟弟周公旦於曲阜地區,這便是最早的魯國公。魯公之“公”並非一種爵位,而是周代諸侯在所封地區的一種通稱。魯國先後傳25世,經36位國君,曆史800餘年,國都在曲阜,疆域主要在泰山以南,公元前256年,魯國被楚國所滅。
楚國 我國曆史上春秋戰國時期南方的一個諸侯國,楚人是華夏族南遷的一支,最早興起於漢江流域的丹水和淅水交彙的淅川一帶,其國君為熊氏,公元前223年楚國被秦國所滅。在浩瀚曆史長河中,楚國先人用自己的勤勞與智慧創造出了無數令世人矚目的燦爛楚文化。
展子虔 (約550年~604年),北周末隋初畫家傑出畫家。他是唯一有畫跡可考的隋代著名畫家,在我國繪畫史上占據著重要位置。他的傳世作品《遊春圖》是我國山水畫中獨具風格的畫體,也是我國最古老的卷軸山水畫。
八桂 我國古代廣西地區的別稱,最經典、最明確、最早用“八桂”這個詞的當是唐代韓愈。因為廣西盛產桂樹,經常是連片成林的。桂樹是藥用價值很高,它全身是寶,葉子可以榨油,皮肉是貴重藥材並且還可以製作香料,從古以來就是廣西地方向朝廷進貢的珍貴物品
天河 在我國古代,又稱“銀河”、“銀漢”、“星河”、“星漢”和“雲漢”等,是橫跨星空的一條乳白色亮帶,它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有著名的“鵲橋相會”傳說。
張說 (667年~730年),是唐代著名文學家、詩人和政治家。他曾經被任為中書令,封燕國公,後來又做了相州、嶽州等地的刺史,又被召還為兵部尚書、右丞相,是當時的首席宰相。他諡號文貞,很有文名,他撰修《三教珠英》等書。
[閱讀鏈接]
還有很多人認為,拔河之名或許是受到了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的壯語影響,人們用這個詞來形容,古代拔河時“挽者千餘人,喧呼動地,觀者莫不震駭”的磅礴氣勢。
當然,也有人認為拔河之名是為了紀念當年楚人水上使用“鉤強”,來戰勝吳國的傳統溯源,這樣就可以做兩種不同的解釋了。
唐代拔河運動的興盛與發展
唐代景龍二年的一天,唐中宗李顯正在宮內梨園亭子球場看宮女們拔河,朝中的大臣進宮來向李顯慶賀節日。唐中宗看拔河正在興頭上,他便說:“你們來得正好,也來比賽一場,一起預祝今年五穀豐登吧!”
大臣們當然不好推辭。
唐中宗當場指定:文臣們一隊,武將們一隊。當時的武將蕭元忠見自己這一隊不但是少了一人,而且老頭子也多。
蕭元忠便跪下啟奏道:“小臣這一隊,力量差得很呢!”
安樂公主是唐中宗的愛女,她的駙馬武延秀也參加了這場拔河比賽,她當然是護著丈夫這一邊,便插嘴說:“你們這邊有5個將軍,都是練過武的,力氣大著哩!”
唐中宗連忙點頭說:“人雖少一個,力量並不弱。”
蕭元忠無奈,隻好遵旨比賽。大臣們都脫去了長衣,係緊腰帶。他們來到場子中間,一旁宮監們早擺好了繩子和旗鼓等,還有宮女和太監分成兩隊分別幫大臣們呐喊助威。
一聲鼓響以後,兩邊都開始齊力拉繩,最初雙方還堅持了一會兒,不過駙馬武延秀這一隊多了一個人,又都年輕,他們一聲吆喝,一下子就把繩子拉過去三四尺,幾個老將軍還隨著繩子向前踉蹌了幾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