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天喜地——踩高蹺
踩高蹺是我國傳統的民俗活動之一,踩高蹺俗稱“縛柴腳”,也稱“高蹺”、“踏高蹺”、“紮高腳”、“走高腿”等,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多在一些民間節日裏由舞蹈者腳上綁著長木蹺在廣場進行表演。
關於高蹺的起源,人們大多認為它與原始氏族的圖騰崇拜、沿海漁民的捕魚生活有關。其實,高蹺本屬於古代“百戲”之一,早在春秋時就已經出現了。
古代高蹺技藝性強,同時形式活潑多樣,由於演員踩蹺比一般人高,便於遠近觀賞,而且流動方便無異於活動舞台,因此深受人們喜愛。
踩高蹺的各種起源說法
據說在漢代,中原地區一連三年大旱,顆粒無收,百姓們的日子很苦。皇帝聽說後,他下了一道聖旨,命令當地的官府救濟百姓,並下令家有存糧的人要拿出糧食賑濟災民。
洛陽地區有一個王知府,他存了很多糧食,卻不肯拿出一粒去救災,非但如此,王知府還拚命抬高糧價,搶發災荒財。
據說,當地有一個青年,他姓高名蹺,天生一副俠義心腸。高蹺見王知府如此凶狠,他便決心去偷糧食救濟災民。但是,王知府糧倉外圍高牆林立,他怎樣才能進去呢?高蹺為此很是頭疼。
有一天,高蹺上山砍柴,他忽然看見一棵樹梢上有一團冬青,而冬青是一種很名貴的草藥,他想將冬青取下來,但是樹很高,他又上不去。
高蹺尋思再三,他見樹幹上有不少枝枝杈杈,高蹺突發奇想,他踩踏枝杈而上,果然摘到了那株冬青。
於是,高蹺也悟出了以樹杈用作攀援高牆的工具,他砍下兩根樹杈在山上勤學苦練。最後,高蹺終於練就了用樹杈在腳上行走自如、蹦跳如飛的本領了。
此後,高蹺日複一日在夜間翻過王知府糧倉高牆去拿糧食救濟受餓村民。後來有一天,高蹺一不小心被王知府家的眾多護衛發現,護衛們用繩索將高蹺絆倒,並且抓獲他,將他投入了監牢。
王知府非常生氣,他揚言要治高蹺的罪,還要處死他。後來,消息傳出來,百姓們尋思搭救高蹺的良策,人們商量了很久,最後決定派人連夜去京城告發王知府,這樣便可以搭救高蹺了。
果然,皇帝在得知王知府的惡性及高蹺的機智勇敢後,他馬上派人去解救高蹺並重罰王知府。高蹺這才獲救,此後,人們為了紀念高蹺,便將踩樹杈取名為“踩高蹺”。
以後,中原地區百姓每逢節日,村村寨寨都要踩高蹺,扭秧歌,熱鬧一翻。後來,踩高蹺慶節日這個風俗世代相傳,久演不衰。
踩高蹺,是我國傳統的民俗活動之一,踩高蹺不但在民俗活動中經常表演,而且它還被融入到了古代戲曲折子中,比如《管甫送》、《鬧天宮》、《八仙過海》、《水漫金山》等。
踩高蹺的角色,因為各自身份不同,所以造型各異,高低不一,戲曲《水漫金山》中的法海木腳高達1.3米,小沙彌高0.8米。
關於高蹺的起源,人們大多認為它與原始氏族的圖騰崇拜、沿海漁民的捕魚生活有關。據曆史學家的考證,堯舜時代以鶴為圖騰的丹朱氏族,他們在祭禮中要踩著高蹺擬鶴跳舞。考古學家還認為,甲古文中已經有踩蹺起舞形象的字了,所以可以驗證這個傳說是真實的。
古代文獻《山海經》中有關於“長股國”的記述,根據古人的注釋,這個“長股國”很可能就與踩高蹺有關。從“長腳人常負長臂人入海中捕魚也”這一注釋中,便可以知道,那裏的人腳上綁紮著長木蹺,手持長木製成的原始捕魚工具在淺海中捕魚。
而更令人感興趣的是,後來居住在廣西防城沿海的京族漁民,仍有踩著長木蹺在淺海撒網捕魚的風俗習慣。其實,藝術是源於自然的,踩高蹺是人類與自然鬥爭下的產物。晉代學者郭璞曾經在一篇文章中這樣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