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奇鬥豔——其他民俗(3 / 3)

春節 我國民間非常隆重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也是最熱鬧的一個古老節日之一。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在春節期間的活動大多數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鬱的民族特色。

歌謠 我國古代民間文學體裁之一,是民歌、民謠和兒歌的總稱。在古代,它大多是為孩童編寫出來的,它同歌曲的不同之處是,歌謠以押韻為主,往往表達了一些有趣的小事,有時也闡述了一個深刻的道理,但都是簡短押韻的。在語言上,它富於現實性,感情強烈,愛憎分明,語言形象生動,簡短有力。

雜記 我國古代記載雜項的筆記,也是一種寫風景、瑣事和感想的文體,還有我國除了正史以外,其他記載異聞逸事等史書或筆記。這種文體比較自由,不是很規範,是古人較為常見的寫作文體,也是我國傳統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閱讀鏈接]

在我國古代,還有一種加伴唱的跳繩遊戲,它的娛樂性更強。人在跳躍時還可以按不同情況編排各種動作花樣,也可以用節奏與旋律適宜的歌謠伴唱。我國古代除了花樣跳繩以外,也可以規定一定的距離,邊搖繩邊跑向終點的一種比賽。

在古代人在跳繩時,應當前腳掌著地,所以不能穿太硬的鞋子,一般較軟的布鞋就可以。而繩子的長短粗細也要合適。

古代擊球入穴的捶丸遊戲

那是在明代宣德年間,明宣宗朱瞻基是明朝的第五位皇帝,他當政十年,重點治理內政方麵,還整頓統治機構,在用人方麵限製入仕人數,實行保舉和欠任,他還實行了一些減輕民困的措施,減輕了百姓的負擔。

同時,明宣宗又是一個喜歡射獵、美食、鬥促織和打步球的皇帝。他非常喜歡打步球,而且他精於此道,每天玩得樂此不疲。

有一天,明宣宗在跟侍衛們在皇宮後花園玩步打球,宣宗用球杖將球擊飛,球滾了很遠,正好滾進了草地中一個鼠洞裏。

侍衛們紛紛稱讚道:“陛下好眼力,好準頭!這麼大的範圍隻有這麼小的一個鼠洞,陛下能將球擊進洞穴,果真是厲害無比啊!”

眾侍衛們不住誇讚,明宣宗也覺得這個球正好打進鼠洞,實在打得漂亮。於是,宣宗又故意走到原處,他再一次用球杖打球,想打進鼠洞,試了幾次,竟然又將球打進去了。

明宣宗很是高興,他便命令人在後花園挖幾個球洞,將打步球進行了一些改動,從而創造出了另一種新的打球入洞的遊戲,取名叫做捶丸。

這個故事隻是明代的一個傳說,其實捶丸在宋代以前就有了。捶丸來源於唐代的“步打球”,在宋朝,步打球由原來的對抗性競賽逐漸演變為非對抗性比賽,比賽規則上取消了球門,而改用球穴。如果選手將球打進洞穴便得一分。

這樣“步打球”的競賽形式變了,名稱也隨之改變了,便叫做“捶丸”。“捶”的意思是擊,而“丸”就是球了。所以捶丸顧名思義,也就是我國古代球類遊戲之一。

關於捶丸活動的最早記述,見於元代的 1282年,在一個署名為“寧誌齋”的人編寫的專門論述捶丸的著作《丸經》中出現的。根據這本《丸經·集序》中的記載,可以得知捶丸形成期的下限在北宋宋徽宗年間。當時,連兒童也非常喜愛捶丸活動。

捶丸所用的球叫做角球,就是用角骨製成的球,這樣的球不易擊碎。在古代出土的一件宋代陶枕中,有一兒童捶丸的圖像,圖中小孩手持一小杖在擊丸,形象生動,是當時捶丸活動盛行的有力佐證。

捶丸,在其發展史上,曾經在宋金元時期達到了鼎盛。上至皇帝大臣,下至三教九流,都非常喜歡這個捶丸遊戲。這在元人散曲、雜劇中多有提及。元人所寫的《逞風流王煥百花亭》雜劇第二折曲中記載:

折莫是捶丸、氣球、圍棋、雙陸、頂針續麻、拆白道字……。

此外,現存於山西洪洞廣勝寺水神廟壁畫中,還有一幅保存完整的元代捶丸圖。圖中,於雲氣和樹石之間的平地上,兩個男子身著朱色長袍,右手各握一個短柄球杖。左邊一人正麵俯身作擊球姿勢,右邊一人側蹲注視前方地上的球穴。

稍遠處有兩個侍從各持一個木棒,棒端為圓球體,居中的人伸手向左側擊球人指點球穴的位置。這幅畫是元代民間捶丸活動的真實反映。

關於元代捶丸的活動方式和特點,在它盛行不久後就有人對它進行了總結和研究。根據元代寧誌齋《丸經》中,追述了捶丸的發展曆史,對捶丸活動的場地、器具、競賽規則以及各種不同的擊法和戰術等,作了全麵係統的總結和記述。

捶丸最顯著的特點是場上設置球穴,然後人們以杖擊球。正如元代寧誌齋《丸經·集序》所記載的:

視土燥濕堅岔而安基,擇地平峻凹凸以製勝,拽肘運杖,擊構收窩。

捶丸的場地,大多設在野外。根據《丸經·因地章》中記載:

地形有平者、有凸者、有凹者、有峻者、有仰者、有阻者、有妨者、有迎者、有裏者、有外者。

這是說,不平的坡稱為“峻”,坡的上麵稱為“仰”,前麵有隔的稱“阻”,後麵有礙的稱為“妨”,能反射球的稱為“迎”。因為後麵有障礙,往往容易打壞球棒,並且難於打到球窩旁邊,所以古人才說“後妨不處基”的。所謂“基”,就是畫定的擊球點。

根據《丸經·定基章》中的記載:

基,縱不盈尺,橫亦不盈尺;擇地而處之,直向而[之,瓦礫則除之。

由此可知,元代基的大小,長寬不滿一尺,還有應該選擇正對球窩的地方畫基;若地麵有瓦礫雜物,則應該去除瓦礫後再畫基。

作基不左立,丸不處基外,權不擊基,足不踏基,手不拭基,無易基,無毀基。

這是規定了,假如人們向南擊球,則人不許立於西側,球不得安放在基外,腳不許踏基,手也不許碰到基;基已經畫定了,就不許更換,更不許毀掉;假如基周圍五尺內有人行走,則該人所在組全輸。

還有,元代人們玩捶丸所用的球杖,俗稱“球棒”,它有著不同的類形。比如“攛棒”、“杓棒”、“樸棒”、“單手”、“鷹嘴”等多種,供人在不同條件下選用,打出不同的球。

而捶丸所用的球,又叫“丸”,是用癭本製成的。癭本是贅木,又叫樹瘤子。這種木頭生長不規則,樹纖維絞結緊密,十分堅牢,就算長時間擊打也不會損壞。

後來,捶丸發展到了明代,它已經遠不如前代那樣普及了。捶丸活動經過了南宋以至明代的發展繁榮以後,最終於在清代趨向衰落,清代的捶丸隻是盛行於婦女、兒童間一種簡單的遊戲了。

[旁注]

朱瞻基 (1398年~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明朝第五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熾的長子。他和其父一樣,比較能傾聽臣下的意見。明宣宗當政10年,重點在治理內政方麵。他主動從交阯撤兵,節省了財力,減輕了人民的負擔,促進了我國各族人民與交阯的交流。死後廟號宣宗,葬於北京昌平的景陵。

侍衛 也稱禦前侍衛,隨著封建王朝皇權的不斷集中、鞏固和發展,作為帝王近臣的侍衛隊伍也在不斷發展壯大,同時越來越詳盡的侍衛製度建立起來,侍衛也被細致劃分等級、規定名額。皇帝侍衛的待遇很高,地位也非常尊貴。侍衛以天子侍從身份而得以使用,也是一種特殊的政治待遇。

散曲 是一種同音樂結合的長短句歌詞。元人稱為“樂府”或者“今樂府”。它經過長期醞釀,到宋金時期又吸收了一些民間流行的曲詞,尤其是少數民族的樂曲侵入並與中原正樂融合,導致傳統的詞和詞曲不能在適應新的音樂形式,於是它便作為一種新的詩歌形式逐漸形成了。

水神 在我國古文化的神話係統中,水神是傳承最廣影響最大的神祇。古代思想家認為水的成分存在於一切物質之中,並為萬物之準,所以才有了水神的傳說。

序 也叫作“敘”或者稱為“引”,是說明書籍著或者出版意旨、編次體例和作者情況的文章。也可以包括對作家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闡發。“序”一般寫在書籍或文章前麵的,如《史記·太史公自序》,列於書後的稱為“跋”或“後序”。

[閱讀鏈接]

同我國古代的其他體育活動一樣,捶丸在曆史發展過程中,也曾經隨著文化的交流傳至朝鮮半島和日本,並對後來高爾夫球的出現和演變產生了重要影響。

可以說,元代是一個大規模東西文化交流的時代,而東學西漸又是其主要的趨向。最後,接受了漢文化影響的元文化在西方開始了傳播,在這種東學西漸大潮的衝擊下,捶丸的西化可以說是瓜熟蒂落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