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 我國十大名勝古跡之一,主要的觀賞性淡水湖泊之一,在我國的曆史文化和風景名勝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位於“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杭州西麵,以秀麗的湖光山色和眾多的名勝古跡而成為聞名天下。曆代文人墨客到此遊覽,寫下不少著名詩篇,同時也為它增添了無限的文化底蘊。
[閱讀鏈接]
古代春遊的作用很多,首先是釋放了人們的壓力,放飛了心情。當人們置身於山水之間,他們在心理上卸去了往日的壓力,自然讓人的緊張和焦慮得以釋放,心靈得以休複,並獲得積極迎接挑戰的信心和智慧。
其次,春遊還能激發思維,萌發創新。春遊有利刺激人們的“快樂中樞”,從而讓人心情舒暢,精神愉悅,激發創意。
孩童們不可或缺的跳繩
據說很久以前,金陵地區有一座焦湖廟,廟裏有一根仙繩,據說這是上古仙將土行孫的“捆仙繩”。關於這個捆仙繩不僅可以捆住神仙,還有其他的功效。人們傳言,隻要用這個捆仙繩跳夠100下,人就會累的睡著,然後人可以在夢裏經曆許多美好的事情。
那個時候,有個名叫楊林的人,他雖然以經商為生,但由於他頭腦太死板,生意做得不怎麼好,總是賠錢,所以他一天到晚都是愁眉苦臉的。楊林非常希望有一天他能夠時來運轉,就比如突然在哪裏發了大財,當個大富翁。
這天,楊林帶著貨物來金陵城外村莊中販賣,他走得滿頭大汗,肩上挑的擔子好像有千斤重,壓得他苦不堪言。楊林正想找個地方休息一下,剛好他經過焦湖廟,就打算進去歇歇腳。
楊林見到廟中供著很多菩薩,他便跪在菩薩跟前祈禱,口裏念念有詞:“菩薩啊,請保佑我時來運轉,發家致富,一輩子過幸福快樂的日子!”
廟裏的僧人聽見了楊林的請求,就對他說:“我能讓你體會一下你想要的生活,你願意嗎?”
楊林高興極了,忙不迭地說:“真的?好哇好哇,我太願意了!”
於是僧人就取出那個神奇的捆仙繩給楊林,說道:“你先拿這個繩子跳上100下吧!”
楊林疑惑地接過捆仙繩,他雙腳並攏,用繩子來回翻跳。剛好楊林跳夠100下的時候,他感覺到渾身乏力,很是無力,很想睡上一覺。
楊林不知不覺丟下捆仙繩,閉上眼睛就地躺下了,不一會兒他就進入了夢鄉。在夢中,楊林發現自己來到了一個大戶人家,那裏亭台樓閣、湖水假山,鳥語花香,屋裏更是雍容豪華,一派富貴氣象。
官高位顯的太尉大人熱情地將楊林迎到客廳裏,和他一起談笑風生。因為他們聊得很起勁,太尉大人便相中了他,想讓他做女婿,就把女兒許配給了他。
於是,楊林追隨嶽丈大人也一同做了大官,他也擁有了萬貫家財,他的妻子如花似玉,溫柔賢惠,還給他生下了6個大胖兒子。
而且楊林的這6個兒子個個都很有本事,不是做將軍就是做丞相,一家人都很尊貴,人人都羨慕他。
在這個夢裏,楊林有享受不盡的榮華富貴,他無憂無慮地生活著,身邊又有妻兒相伴,他過得快樂極了。一轉眼幾十年就過去了,他早就忘了現實中的生活了。
忽然,楊林一覺醒來,他發現自己還在廟裏,躺在廟堂的地上,身邊那個捆仙繩還在。但夢中那些美好的一切都已經無影無蹤了,隻有身邊沒賣完的貨物還在原地,他又開始痛苦起來了。
楊林想到捆仙繩能讓他回到夢裏,便撿起捆仙繩又跳了起來,結果他跳了三五百下,累得筋疲力盡仍然不能進入夢裏。
原先那個僧人走了過來,搶回了楊林手中的捆仙繩,諄諄教誨他道:“年輕人,這個繩子隻能使用一次!人不能活在夢裏,如果想要幸福美滿,就一定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自己去闖,這樣得來的富貴,才是真實的。這個世界是公平的,這就好比開始你用捆仙繩來跳繩,你想要得到美夢,就必須跳夠100下,要體會到這種辛苦才行。”
楊林聽了深受感動,他記下了僧人的話,開始腳踏實地的生活起來。他辛辛苦苦販賣貨物,一分一厘開始積攢財富,最後終於做成了大富翁,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
其實,跳繩起源於我國,是一項在環擺的繩索中做各種跳躍動作的體育運動,同時也是一項老少皆宜的全身性傳統健身運動。
跳繩中的繩子與古代人們的生活相當密切,早在遠古時代,老祖宗們就拿它來“結繩記事”了。古人用它來捆紮收獲的農作物、搬運東西,或是驅使牛馬等家畜,是人類生活上重要的工具之一。
在我國,跳繩已經有數千年的曆史了,在唐宋明清時期都有記載。唐代時人們稱跳繩為“透索”,宋代稱為“跳索”,明代時稱為“白索”,清代時稱為“繩飛”,至清代末期以後才稱為“跳繩”的。
我國關中地區是跳繩的故鄉,在各個時期,關中地區多次掀起跳繩熱。
在我國跳繩的曆史非常悠久,但是最後盛行是在清代。在清代北京元宵節民間娛樂時,稱跳繩為“跳百索”。
清代濟南府的《府誌》中就提到了跳繩,其中記載:
每年孟春正月元旦……兒女以繩跳為戲,名曰‘跳百索’。
此外,清代書籍《鬆風閣詩抄》中也有記載:
白光如輪舞索童,一童舞索一童唱,一童跳入光輪中。
這些文獻說明,跳繩的由來與古人生活相當密切。而繩子在古代孩子們眼中更是童年不可缺的玩具之一。他們利用繩子玩出來的遊戲,就叫做“跳繩”。
在古代,跳繩也叫“跳百索”,這種遊戲在我國起碼有1500多年的曆史了。最早它是孩子們在春節時玩的一種遊戲,所謂“跳百索”,就是因為當跳繩飛轉時,可以幻化成千百條。
由於古代“跳百索”既有趣,又能眾人同樂,所以這項童玩一直被延傳下來。至後來,孩童們玩這種遊戲,已經不再限於在元宵節了,“跳百索”也改口叫了跳繩了。
跳繩不僅可以促進兒童身體的正常發展,而且對發展其靈敏、速度、彈跳及耐力等身體素質也有良好的作用,所以在古代,除了深受古代兒童所喜愛外,連大人也很喜歡。
在我國古代跳繩的種類很多,有單腳跳、單腳換跳、雙腳並跳、雙腳空中前後與左右分跳等多種方法。人在跳繩時,擺繩與踏躍動作要合拍,可以一搖一跳的,也可以一搖兩跳乃至於一搖三跳。搖繩的方向可前可後,也可以用長繩讓兩人同時搖動、集體輪流跳或同時跳這些。
跳繩還是一項全身性的運動,孩子們可以一邊唱歌謠,一邊跳繩,他們從跳繩活動中學習到手腳配合的方法。如果小齡孩子還不能學會跳繩,說明他還缺乏一定的協調性,人們就更有意加強孩子這方麵的訓練了。
總的來說,跳繩是一項極佳的健體運動,它能有效訓練個人的反應和耐力,有助保持個人體態健美,從而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跳繩運動的配備十分簡單,它隻需一根繩和一身輕便的衣服。
此外,跳繩所需的工具也不多。跳繩除了擁有一般運動的益處外,更有很多獨特的優點。跳繩是一項健美運動,它對人體的心肺等各種髒器,和協調性、減肥等都有相當大的幫助。
另外,在古代雜記裏,也有後來跳繩中的半回旋跳。根據以上文獻的記載,可以得知跳繩其實就是由我國古代的“跳百索”演變而成的。跳繩這項傳統運動,應該加以發揚光大。
[旁注]
菩薩 是梵文“菩提薩埵”的簡稱。菩提譯為“覺”,薩埵譯為“有情”,所以便是指有情愛與情性的生物,將自己和一切眾生一齊從愚癡中解脫出來,而得到徹底的覺悟,這種人便叫做“菩薩”。我國古代人最熟悉的是觀世音菩薩、和文殊菩薩等,都是比較有名的大菩薩,是佛教的重要組成部分。
捆仙繩 我國古代小說《封神演義》中玉虛宮門下,土行孫的師傅懼留孫遺留給他的一件法寶,它能根據使用者能力而決定其威力。懼留孫法術高超,他能捆住大羅金仙以下的仙人。而土行孫道行差了一些,最多也就能捆個半仙之體。所以這是一件依據使用者能力而決定威力的法寶。
太尉 秦漢時期掌管軍事的最高官員,秦代以它與“丞相”和“禦史大夫”並為“三公”。至隋代,它便成為賞授功臣的一種贈官,最後逐漸成為一個虛銜,形同虛設了。不過它所代表的“三公”製度是我國傳統封建官員製度的重要組成部分。
結繩記事 指的是在文字發明前,人們所使用的一種記事方法。也就是在一根繩子上打個結,用以記事。在我國上古時期,文字還沒有產生前,我國的先人們便有此習慣,對於上古人們來說,這些大大小小的結則是他們用來回憶過去的唯一線索。
關中地區 又稱渭河平原、關中平原,地處後來的陝西中部。西起寶雞大散關,東至渭南潼關,南接秦嶺,北至陝北黃土高原,東西長300千米,平均海拔約500米,西窄東寬,號稱“八百裏秦川”。這一地區在秦漢時擁有全國60%的財富,充分顯示關中在我國古代的經濟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