馳騁山林——田獵活動1(1 / 3)

馳騁山林——田獵活動1

田獵作為我國人們原始的活動之一,不僅曆史悠久,而且文化底蘊深厚。古代田獵不僅是一項具有軍事意義的生產活動,也是具有祭祀性質的活動。

田獵的作用廣泛:一是為田地除害,保護農作物不受禽獸糟蹋;二是供給宗廟祭祀;三是皇帝為了驅馳車馬,進行軍事訓練。最後,田獵所獲山珍野味也都用於宴饗賓客。

田獵有一定禮規,不按禮法狩獵是觸犯禮法的。禮法規定,田獵不捕幼獸,不采鳥卵,不殺有孕之獸,不傷未長成的小獸,不破壞鳥巢等。

另外,圍獵捕殺要圍而不合,留有餘地,不能一網打盡和斬草除根。這些禮法對於保護野生動物資源、維護自然生態平衡是有積極意義的。

商代狩獵到田獵的演變

相傳那是在上古時期,人們用樹葉遮掩著身體,他們喝的是生水,吃的是生肉,人們僅僅依靠采摘果實是難以吃飽的,為了獲得食物,人們不得不想方設法獵取野獸。

在當時,人是陸地上跑得最快的動物,還學會了製作石器等。人們成群結隊地奔跑,用很有威力的武器四處捕獵,致使很多動物都被驅逐到了荒山野嶺,再不敢在有人的地方出沒了。

玉皇大帝見人們捕食的動物太多,就很生氣,便讓人的腳上生了兩個腿肚包。從此,人們就跑不快了,便再也打不到獵物了。動物們都不再懼怕人類,就紛紛回到了山林裏。

人們依靠采摘果實是吃不飽的,一個個餓得東倒西歪的。玉皇大帝看了也不忍心,他便教會了人們馴服獵犬和圈養家禽家畜。人們雖然跑得不快,但在獵犬的幫助下,又可以打到野物了。人們將打到的獵物養了起來,從此再也不發愁食物不足了。

根據我國商朝甲骨文的記載,早在上古時期,我國就有狩獵的傳統。甲骨文是一種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其存在有3000多年曆史,記載著各個層次的商朝人對各種事項的占卜結果,可以稱為商朝的國家檔案。

而甲骨文中有很多反映狩獵的文字,表明了商朝時期人們的狩獵生活。

我國上古先民從產生之時,他們便開始勞動生產。人們的生產方式主要是女子采集,男子狩獵,這種謀生手段持續了很長時間,這也是一種最原始的生產方式。原始社會有許多有關狩獵的活動,而在商朝甲骨文中的記載更是數不勝數。

這種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所反映的狩獵活動,主要是人們生產生存性的狩獵活動,也有相當一部分是反映王公貴族的狩獵活動。

根據甲骨文記載,商代的人們在狩獵之前,通常他們先要向占卜師問卦。占卜師用龜甲和獸骨作為占卜的材料,在加工過的甲骨片反麵鑽出凹槽,用火灼燒,然後根據出現的裂紋來判斷吉凶,並把需要祈求的事情與結果刻在卜骨上,這叫做卜辭。

通過卜辭上的文字,反映出了商代人們的狩獵活動和商朝的真實狀況。在商朝時期,人口少而禽獸眾多,西漢時期著名史書《史記》在談到殷商之時說:“麋鹿在牧,飛鴻滿野。”

這表明,商代的動物和鳥類都是非常多的。在那時候,黃河中下遊的中原地區氣候溫潤,河流縱橫,森林沼澤密布,在這個範圍內聚集了豐富的野生動物。

從甲骨文動物名稱中,可以得知在商代時期,棲息於中原森林、沼澤、草地中的動物類別非常多,人們在甲骨文中識別出的動物名稱就有70多個字,代表了30多種動物。

其中,哺乳類陸地動物就有大象、老虎、鹿、狼、狽、狐狸、兔子、猴子等,水陸兩棲或水生動物有蛇、烏龜、魚等,飛禽類有麻雀、雞、燕子、烏鴉等,而人們家養和馴化的動物有牛、馬、羊、豬、狗等,甚至還有各種被人們神化的龍、鳳等。

後來,有學者對殷墟出土的動物群進行了分析,發現野牛、豬、麋鹿、象等,這些動物的骨骼占有80%以上,這充分說明了當時人們狩獵的對象十分豐富,有食草動物、食肉動物,還有豐富的鳥類等。

食草動物在甲骨文中有較多反映,可能是因為草食動物繁殖和生長較快。而它們多數不會和其他動物主動發起戰爭,所以人們在獵取食草動物的時候相對較為容易。

甲骨文中記載的食草動物主要有野豬、鹿、野豬、兕等。其中野豬是商代人們狩獵對象中較多的一種。商代武丁時期的卜辭有一條記載,說癸卯這天用焚燒的辦法捕獲了15頭野豬。由此可見,在當時野豬的數量是非常之多的。

兕是一種曾經生存在黃河流域的野生大青牛,後來在殷墟遺址中,人們發現過大量野生牛骨。而商朝武丁時的一條卜辭問出了當天捕獵正是吉時,果然,人們用焚燒樹林的方法擒獲了很多野獸,其中捕獲了11頭兕牛。

鹿是商王狩獵中獵獲最多的一種動物,曾經在甲骨卜辭中多次記載,商代人們經常捕獲上百頭鹿,而在眾多的狩獵活動中,最多的一次竟然捕獲到了390多頭鹿。

在甲骨文中的大象長鼻子、大耳朵,身體巨大,非常可愛,這也許是大象為什麼成為商代人們進行藝術創作的重要原因。此時不止有許多象牙雕刻的工藝品,就連商代青銅器和玉器紋飾中也有很多是表現大象的。

後來在商代都城的王陵區考古中,多次發現了大象和幼象的骸骨。甚至在古書《呂氏春秋·古樂篇》中,也有殷人服象的記載。

在商代甲骨卜辭中,曾經有過這樣的問卜:“今天晚上有雨,還能擒獲大象嗎?”

另一條卜辭中說:“殷王田狩,捕獲了兩頭大象!”

類似這種獵象內容的甲骨卜辭還有很多,這說明商代的野生大象和其他動物一樣,是商王狩獵的主要對象。而河南是當時大象的主要棲息地,河南又稱“豫”,“豫”字就是殷人服象的圖形再現。

在甲骨文中,也記載了很多的食肉動物,比如老虎。虎在甲骨卜辭中保存的最原始的圖形,它有突出的牙和爪。虎這種動物極為凶猛,較難擒獲,因此卜辭中提到的大型圍獵活動中,虎經常隻能被捕到一隻或者兩隻。

商代人們為了把捕獲猛虎的事記錄下來,並刻在虎骨上作為紀念。商代從武丁到帝辛時期的甲骨卜辭中,都有很多獵獲老虎的記錄。

說是有一次,商王武丁在狩獵中捕獲了兩隻母虎和兩隻公虎。還有商王三年十月辛酉日,在雞麓打獵時,武丁獲得了一隻大老虎,並在該虎的上膊骨上記錄了此事,這顯然是在炫耀這次狩獵的成績。

商代如此多的捕虎記錄,後來通過殷墟的考古得到了印證,在殷墟考古中發現的虎頭就有20多個。

商代的狩獵對象,除了老虎,還有狼。在古代,人與狼的關係並不是簡單的共存關係,長期以來狼被公認為害獸,它的貪婪、狡詐、凶暴都令人生畏。

在我國古代,狼的分布極廣,它對人類馴養的動物危害較大,它已經成了凶殘與恐怖的化身,因此,在甲骨文中,狼顯得陰森恐怖。

而從字形結構分析,狼很像犬,因此以右邊的“犬”為形,字形的左邊是甲骨文的“良”字,“良”字原本表示一縷光線從洞中穿射而入,而狼字用“良”作為組字構件,因為它通常夜晚活動,它的目光如同兩盞青綠色燈光一樣格外奪目。

除了老虎和狼,商代人們的狩獵對象還有還有豹子、蛇、狐狸等。

當然,除了陸地上的動物,還有飛禽類。鳥類自古便是人類生存曆程中不可或缺的陪伴者,而商代的鳥類不止可以取悅於人,還是當時人們狩獵的對象。因此,在商代甲骨卜辭中,有關鳥類的記載也是非常豐富的。

殷商時期甲骨文中的鳥字,圖畫和象形意韻非常濃厚,很像可愛的小鳥,而雀字以小鳥會意,又像小鳥前有些米粒,表示以糧食為食物的小鳥。

雀是一種依人的小鳥,它和人類很親近。當然,商代人們狩獵對象中鳥類還有許多,比如鶴、大雁、天鵝等。

在當時的打獵對象,除了飛禽走獸,還有水產類,這屬於漁獵的範疇。

在甲骨文中,“魚”字的出現頻率非常高。比如商代有兩條卜辭,都提到了在園圃之內捕魚的行為,證明殷商時代帝王諸侯們已開始在池塘養魚了。這也從另一個側麵反映出,魚也是商代的人們狩獵捕捉的主要對象。

從商代甲骨文中反映出來的部分隻是主要狩獵的對象,當然還有很多狩獵的對象。在商朝中前期,人們狩獵隻是為了獲取到獵物,以補充食物的不足,這隻是一種謀生的手段而已。

至商代後期,隨著種植業的發展,人們的食物來源主要就不依靠打獵了,打獵逐漸變成了一種遊戲。漸漸地,朝廷或者官府就專門劃出一些山林,用作帶有遊戲性質的捕獵,這便是田獵了。

狩獵是單純的謀生手段,但田獵與狩獵不同,它是帶有軍事演習、土地的開發、除禽獸之害、娛樂、獵物祭祀等性質了。田獵與原始先民們為了生存下去而進行的狩獵不同,它是在階級產生以後奴隸主為了娛樂而進行的騎射打獵遊戲活動。

在商代中後期,由於我國農耕文明的迅速發展,狩獵已經不再是人們生存的必要手段了,然而人們還是對狩獵懷有一種懷戀的情結,並常常通過遊戲或藝術的手段去再現它們,從而得到心理上的滿足。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階級的產生,那些上層社會人士就有條件去再現已經成為遊戲活動的田獵生活了,他們憑借權力在自然山水環境中劃出一定區域作為遊戲打獵之地,這於是就產生了最早的苑囿。

根據商代甲骨卜辭的研究,商代後期帝王打獵的興趣非常濃烈,遺存的甲骨碎片中有多塊出現了苑囿、田獵等有關的文字,上麵所記述事情也有不少與田獵有關。

比如甲骨文研究專集《殷契粹編》所卜的都是商代皇帝追逐鹿的事情,甚至居住在離宮力讓占卜師天天占卜,連續占卜了兩個月。商代的人們一次田獵竟然要兩個月的時間,可見那時候田獵的範圍已經非常廣闊了。

田獵的出現,顯示了我國商代人們掌握自然、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力量,而這被掌握、改造和征服了的自然界,也就變成了審美的對象。

這也說明了,越是過去給人們造成艱難困苦、危險和威脅的對象,一旦被人們所征服以後,它的美感也就越發強烈了,而田獵的美感正是體現在這裏麵。

[旁注]

玉皇大帝 全稱“昊天金闕無上至尊自然妙有彌羅至真玉皇上帝”,又稱“昊天通明宮玉皇大帝”、“玄穹高上玉皇大帝”,是道家所封的神仙之一。據說他居住在玉清宮,道教認為他是眾神之王,他的神權最大。他除了統領天、地、人三界神靈之外,還管理宇宙萬物的興隆衰敗和吉凶禍福。

甲骨文 又稱“契文”、“甲骨卜辭”和“龜甲獸骨文”等,主要指商朝晚期,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鐫刻的文字。它是我國已知最早的成體係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繪符號,下啟青銅銘文,是漢字發展的關鍵形態,對後世漢字的成型影響極大。

占卜 在我國古代,人們用龜殼、銅錢、竹簽、紙牌或星象等手段和征兆來推斷未來的吉凶禍福的一種手法。“占”意為觀察,“卜”是以火灼龜殼,古人認為就龜殼被燒後出現的裂紋形狀,可以預測吉凶福禍。它是通過古人研究觀察各種征兆所得到的不完全依據,用來判斷未知事物或者預測將來。

卜辭 我國商代晚期人們在占卜時,常將占卜人姓名,占卜所問之事及占卜日期、結果等刻在所用龜甲或獸骨上,有時也刻有一些少量與占卜有關的記事,這類紀錄文字通稱為卜辭。

殷墟 商代後期都城的遺址,是我國曆史上被證實的第一個都城,位於河南安陽附近。其中,王陵遺址與宮殿宗廟遺址等共同組成了規模宏大、氣勢恢宏的殷墟遺址。它重要的曆史、科學、藝術和文化價值,對後世影響深遠,是人類文明史上璀璨絢麗的一章。

《呂氏春秋》 又名《呂覽》,是戰國時期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編寫的一部古代百科全書。其中夾雜了儒家、法家、道家等學說思想。呂不韋認為這部書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和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號稱“呂氏春秋”。這部作於戰國時期的大作,其中保存了不少古代的遺文佚事和思想觀念,對後世影響很大。

帝辛 (公元前1075年~公元前1046)。後世人稱殷紂王。是帝乙的少子,自幼天資聰穎,見識廣泛。據說他力大無窮,有倒拖九頭牛的威力。他繼位後,重視農桑,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發展,使國力更加強盛了。他把商朝勢力擴展到江淮一帶,將國土擴大到原來的一倍多。

武丁 是我國商代第二十三位國王,也是商朝著名軍事統帥。他前商王盤庚的侄子,父親是商王小乙。武丁在位時期,他任用賢臣名士為相,而他的妻子婦好也是有名的大將軍。他在位時,重視農商業發展,使商朝再度強盛起來了,史稱“武丁中興”。

殷商 又稱“商朝”、“殷朝”,是我國曆史上的第二個朝代,也是我國第一個有直接文字記載的王朝。商部落首領商湯滅夏國後建立商朝,前後相傳31個君王,延續了600年,後來被周武王擊敗而結束。商朝處於奴隸製的鼎盛時期。

諸侯 是我國古代朝廷政權所分封的各國國君的統稱。在其統轄區域內,世代掌握軍政大權,但按禮要服從帝王命令,定期要向帝王朝貢述職,並有出軍賦和服役的義務。漢代時諸侯國由皇帝派相或長吏治理,王侯僅僅享食賦稅。

苑囿 用牆垣或柵欄劃定一定範圍的,具有生產、遊賞等功能的皇家專屬領地。先秦時多稱“囿”,漢代多稱為“苑”。“苑囿”合稱也較為常見。先秦及漢代苑囿以物質資料生產為主,兼有遊賞功能,多依托濕地等生產力較高的自然環境,其物產主要供給祭祀活動及賓客宴請,是我國園林文化的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