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宮 在我國古代,國都以外修建的永久性宮殿,多為皇帝居住所用。古代皇帝一般在固定的時間都要去那裏居住,後來也泛指皇帝出巡時的住所。在這裏發生的一係列重要事件,存在的重要遺跡和重要文物,都成為了我國優秀文化的曆史見證。
[閱讀鏈接]
西漢時期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說,商紂王的力量過人,他能夠徒手格鬥猛獸,而他的這種特征就是在田獵活動中表現出來的。
紂王的田獵苑囿範圍很大,北到邯鄲沙丘,西到河渭,都是他田獵的專用地,其中他為了田獵而修建的苑台、離宮別館也非常之多。
周代田獵的儀式製度
傳說在周代時期,西岐地區有一個獵人,他非常喜歡在冬天打獵。
這一天,天氣異常寒冷,他取出獵叉,穿戴得嚴嚴實實,準備到幾十千米外的山林裏去打獵。他到達鄉間野地後不久,就驚喜地發現了有鹿留下的痕跡。他在鹿的蹤跡引導下,來到了一條結冰的河邊。
這是一條相當寬闊的河流,河麵完全被凍冰所覆蓋。雖然冰麵上明顯地留下了鹿走過的痕跡,但這冰麵能否承受得了一個人,獵手並沒有一點把握。最終,這個獵手在捕獵的強烈願望下作出決定,他要涉險跨過河流。
獵手伏下雙手和膝蓋,他開始小心翼翼地在冰麵上爬行起來。當他爬行到將近一半的時候,他的想象力開始空前活躍起來了。
他似乎聽到了冰麵裂開的聲音,覺得自己隨時都有可能跌落下去。而在這個寒風凜冽的三九天裏,又是在這人跡罕至的荒野外,他一旦跌入冰下,除了凍死,不會有第二種可能。
於是,巨大的恐懼向獵手襲來,但他已經爬行得太遠了,無論是爬到對岸還是返回去,都一樣危險重重。他非常驚恐和緊張,他的心髒“怦怦”地跳動不停。他趴在冰麵上瑟瑟發抖,簡直進退兩難。
就在此時,獵手聽到了一陣嘈雜聲。他回過頭一看,河邊竟然出現了一群大象。那些大象拖著笨重的身軀毫不猶豫走上冰麵,一個個正悠然地走著。
獵手一陣茫然,他撓了撓頭,傻笑了一聲。
他站了起來,這才發現冰麵很厚,果然一點事也沒有。他又在冰麵跳了幾下,甚至拿出背後的獵叉在冰麵上砸了砸,也都安然無事。他便舉著獵叉快速穿過了冰麵,繼續去追趕鹿了。
田獵在商代漸漸成型,至周代,周武王在滅商的戰爭中看到了人民的力量,他們借鑒了商紂王的失敗教訓,再不敢進行大規模打獵了。但盡管如此,周文王還是有方圓35千米的苑囿,其中鳥獸魚蟲都非常豐富。
根據古籍裏麵記載,周代的苑囿中主要還是以馴養禽獸為主,天子的苑囿方圓可達到上百千米,諸侯的苑囿隻能有20千米。這些雖然規模上要比商代小得多,但性質卻一模一樣,仍然是用作田獵遊戲的。
他們任由苑囿中的自然林木花草生長和鳥獸滋生繁衍。
周代苑囿的景色大致是自然樸素的,內容也非常簡單粗獷,距離後代以山水風景為主的苑囿還相差很遠。盡管這些早期苑囿簡單自然,但從人類審美經驗的發展來看,它卻包含著無限的生機。
這裏的林木草地、野獸飛鳥等不是作為謀生手段而存在,而是作為一種財富而占有,田獵者從中可以獲得一種心理上的滿足,並由此產生出了一定的審美情感活動。
在周代的時候,一個國家最大的事情,就是祭祀和軍事,即便處於和平時期,對於軍隊的訓練和整頓也非常必要。
在周代,每一次田獵,都相當於一次大的軍事演習。如周代的夏苗活動,也就是夏天打獵活動,那簡直就是一場全民的軍事動員。在這些狩獵活動中,都是以軍事規則來要求那些參加田獵的人。
將官們搖旗指揮著軍民,就像在排兵布陣一樣,如果軍民不用全力,就一定會受到處罰,這與實戰時是一模一樣的。
在許多不朽的藝術作品中,這種對於人類自身童年生活的回味,往往是美的永恒魅力的源泉。而人工苑囿的出現,就是這種魅力的一種反響。因此,在苑囿中已經有了後來園林美的因素。
而田獵在古人生活中一直占有很重要的因素,因此在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大量反映田獵的作品。
周宣王田獵的盛況都反應在《詩經·小雅·吉日》這一篇中,這便是一首田獵詩,詩寫道:
吉日維戊,既伯既禱。
田車既好,四牡孔阜。
升彼大阜,從其群醜。
庚午,既差我馬。
獸之所同,麀鹿麌麌。
漆沮之從,天子之所。
中原,其祁孔有。
……
在後來,漢代佚名所著的《毛詩序》中說,《吉日》是一首讚美周宣王田獵的詩歌,後代的學者對此也沒有什麼異議。《吉日》全詩4章,藝術地再現了周宣王田獵時選擇吉日祭祀馬祖、野外田獵、滿載而歸以及最後宴飲群臣的整個過程。
《吉日》第一章寫周宣王田獵前的準備情況。周代天子打獵是如同祭祀、會盟、宴飲一樣莊重而神聖的大事,也是中華民族尚武精神的一種表現。
天子田獵的儀式非常隆重,事先必須選擇良辰吉日去祭祀馬祖和整治田車,還有很多必不可少的程序。當一切準備工作都就緒了以後,就隻剩下天子在正式打獵時,率人登上丘陵追逐群獸了。
第二章寫天子選擇田獵的良馬,這才開始正式出獵。祭祀馬祖後的第三天是庚午日,天子依據占卜得知這天也是良辰吉日。他選擇了良馬之後,就率領公卿來到打獵之地。
那裏群鹿聚集,軍民們沿著附近河水的岸邊設下重重圍阻,他們將鹿群趕向天子守候的地方。
第三章寫天子隨從們驅趕群獸,以供天子田獵。天子眺望原野,望著廣袤無垠的苑圃中水草豐茂、野獸出入,心中無比暢快,他的隨從們再次驅趕獸群以供天子射獵取樂。
第四章寫天子射獵得勝後返回朝廷,開始宴饗群臣。隨從們將獸群趕到天子的附近,天子張弓挾矢,大顯身手,一箭射中了一頭野豬,又一箭射中了一頭野牛,這些表現出了他英姿勃發、勇武豪健的君主形象。
而打獵結束後,因為獵獲的獵物很多,天子高高興興用野味宴饗群臣,全詩在歡快的氣氛中結束了。
關於古代“獵”這個字,後來東漢時期文學家許慎在他所著的《說文解字》中這樣解釋說:獵就是放狗追趕飛禽的意思。而當仔細觀察“獵”這個字後,也可以看出狩獵時候人們架鷹唆犬、引弓搭箭的模樣。
關於周代的田獵,在不同的時節還有不同的名字,具有不同的名字,這雖然是共識,可是到底應該是什麼名字,在什麼時節,那就眾說紛紜了。
後來,春秋時期著名文學家左丘明在他所著的《左傳·隱公五年》裏認為,田獵分為4種,分別是春蒐、夏苗、秋獮、冬狩,這裏的春、夏、秋、冬用的都是夏令。也就是說,周代皇帝一年要進行4次打獵。
而西漢時期著名禮學家戴德在他所著的《禮記·王製》中,卻有不同的簡介,他認為周代天子在諸侯沒事的時節,一年隻需要打3次獵,分別是春苗,秋蒐和冬狩。為什麼他認為夏天不用田獵呢?因為夏天不是農閑,所以一年中打獵的時間隻能在其他3個季節。
這幾種說法,各說各的,但都有一些道理,也不好判斷周代的天子田獵到底是3次還是4次。不過史學家大多都多采用唐代杜佑編寫的《通典》中的說法,那也就是一年4次田獵,名字分別是春蒐、夏苗、秋獮、冬狩。
狩獵曾經是非常困難的謀生手段,是一種推進文明發展的艱苦經曆,但是當它演變成田獵後,竟然成為了在廣闊天地享受自由的遊戲了,這怎能不令人心曠神怡呢!
[旁注]
西岐 也稱“岐山”,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發祥地之一,相傳西岐是炎帝生息之地,也是周王朝發祥之地,在西周400年裏,岐山一直是西周的中心。後來這裏有許多遺址,並出土了大量的周代文物,其中以青銅器最為著名。
三九 我國傳統農曆年中的某一時段,也稱“三九天”。我國俗語有“夏練三伏,冬練三九”這一說法。與三九天對應的是三伏天。“三九”是指冬至後的第三個“九天”,也就是冬至後的第十九天至第二十七天,也是“三九”和“四九”相交之日,是我國傳統節氣的重要組成部分。
周武王 (公元前1087年~公元前1043),是西周王朝的開國君主。姬發是周文王的次子,他繼承父親遺誌,於公元前11世紀推翻商朝,奪取了政權。他建立西周王朝,表現出卓越的軍事、政治才能,成為了我國曆史上的一代明君。
祭祀 我國傳統禮典的一部分,更是儒教禮儀中最重要的部分。其對象主要分為三類:天神、地祇、人鬼。天神稱“祀”,地祇稱“祭”,宗廟稱“享”。古代祭祀有嚴格的等級界限,天神地祇隻能由天子去祭祀,諸侯大夫可以祭祀山川,士庶人則隻能祭祀自己的祖先和灶神。
周宣王 (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1年),周厲王之子,我國周代第十一位王。在位時間46年,他即位後,整頓朝政,使已經衰落的周代一時複興起來了。他主要功業是討伐了侵擾周代的戎、狄和淮夷等,推動了周代的發展,史稱“宣王中興”,死後被追諡為世宗。
《毛詩序》 古代詩歌總集《詩經》的大序和小序。小序是指傳自漢初的《詩經》305篇中每篇的題解,大序則是在首篇《關雎》題解後所作的全部《詩經》的序言。這裏所說的《毛詩序》即指小序。它為後世人們了解詩經提供了便利。
尚武 《易經》中“天行健”的最佳注釋,它是中華民族發展動力的源泉。我國傳統文化認為,文和武,正如一陰一陽之道。文武結合才是國家強盛的不二法正所謂文武之道。中華民族與生俱來的民族精神把整個民族牢牢凝聚在一點之上,這是意誌與智慧的表現。
許慎 (約58年~約147年),東漢時期著名文學家,著有《說文解字》和《五經異義》等。其中他所著的《說文解字》備受推崇。《說文解字》是我國第一部說解文字原始形體結構及考究字源的文字學專著,是後人研究語言文字學、文獻學是唯一的經典著作,它的意義非常重大。
左丘明 (公元前556年~公元前451年),我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軍事家。他是春秋末期魯國人。相傳他曾經做過魯國的史官。他晚年雙目失明,著有《左氏春秋》和《國語》,對後來文學曆史等方麵影響巨大。
《通典》 唐代文學家杜佑所著,共200卷,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體例完備的政治書籍,它記述唐代天寶以前曆代經濟﹑政治﹑禮法﹑兵刑等典章製度及地誌﹑民族的專書。它對於曆代典章製度,都詳細地敘述了它們的源流,有時不但列入前人有關的議論,而且還提出自己的見解和主張。
[閱讀鏈接]
在兩周時期,帝王君主們出去田獵,並不都是奢靡荒誕的標誌,他們的田獵活動其實是有根據的。
《禮記·王製》中有這樣一句話:天子諸侯要是沒有祭祀征伐、婚喪嫁娶這類的大事,那麼每年必須要田獵3次。如果沒有什麼大事,卻不去田獵,那就是對祖先的不敬。
不敬就是沒有禮節,在唐代著名文學家杜佑編纂的《通典》中,不敬在十大罪中甚至還排在不孝之前,可見它的罪行有多嚴重。因為有這樣的法典規定田獵,於是商周的皇帝們樂此不疲追求田獵的快樂和愉悅,對後世田獵活動和園林發展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春秋戰國時田獵的禮法
傳說在春秋時期的鄭國,有一個叫司原氏的人,他在一次夜間打獵時,發現了一隻鹿。
這隻鹿聽覺很敏銳,它聽到野地裏傳來獵人的聲音,突然警覺起來。當它看到司原氏正拉弓搭箭瞄準自己的時候,撒腿就朝東麵方向跑了。
司原氏並不氣餒,他知道在黑夜裏鹿是跑不快的,於是他便跟在後麵緊緊追趕,並且一邊追趕一邊大聲地喊叫,試圖以此把鹿嚇住。
正在這時,西麵來了一夥追趕野豬的人。他們聽到司原氏的喊聲,以為是東麵有人在堵截這頭豬,於是就跟著喊叫起來。
司原氏並不知那夥人在喊叫什麼,他看到那邊喊叫的人很多,心想必定也是在追趕獵物,於是他放棄了自己追趕的鹿,朝著眾人喊叫的方向跑去,並且在半路上找了個灌木叢隱蔽起來。那夥人一麵叫著喊著,一麵從司原氏隱蔽的地方快速跑過來了。
過了一會兒,司原氏竟然發現離自己不遠的地方有一頭渾身黃色、肥肥胖胖的動物。他十分興奮,以為自己遇到了一隻吉祥的珍貴動物,他以為是傳說中的麒麟。
司原氏撲上前去把野獸捉住,然後帶著這隻吉祥的動物回了家。
司原氏回到家後,由於天黑,他也沒有仔細去看清楚,就拿出家中所有精米來喂養這隻動物。這隻動物也十分親近司原氏。它一見到司原氏便搖頭擺尾,便朝司原氏發出可愛的“哼哼”聲,因此司原氏越發喜愛它了。
第二天早上,天空突然刮起了狂風,下起了暴雨。暴雨淋在這頭黃獸的身上,將附著在它身上的黃色泥土全都衝刷掉了。
司原氏仔細一看,這才發現它原來是自己家裏丟失的一頭黑豬,因為黃土粘在了身上,竟然被自己當成吉祥的動物,還用精米去喂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