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原氏無可奈何,他懊惱自己在追豬人的喊叫聲中隨聲附和,放棄了自己所追的鹿,結果一無所獲。
這是古代一個打獵的小故事,其實打獵很早以前便就出現在我國了,它還有著悠久的曆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
古代男人們通過打獵體現了自己的陽剛之氣,他們借助打獵強身健體,練熟了弓馬騎射,希望做個將帥之才。這在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記載,在《詩經·鄭風》中的《叔於田》一詩這樣寫道:
……
叔於狩,巷無飲酒。
豈無飲酒?不如叔也。
洵美且好。
叔適野,巷無服馬。
豈無服馬?不如叔也。
洵美且武。
詩中的這個叔,其實就是春秋時期一個年紀輕輕、帥氣十足的青年。
這位青年的本事高強,又溫和謙遜,周圍的人那沒法子和他比,他一出去打獵,巷子中所有少女的眼光都集中在他身上,至於其他人,全都被少女們忽視了,所以在女孩子眼中,那便是“巷無居人”了,這充分體現出了獵人的陽剛之美。
而《詩經·鄭風》中的《大叔於田》一詩中又寫道:
……
叔在藪,火烈具揚。
叔善射忌,又良禦忌。
抑磬控忌,抑縱送忌。
叔於田,乘乘鴇。
兩服齊首,兩驂如手。
叔在藪,火烈具阜。
叔馬慢忌,叔發罕忌。
抑釋掤忌,抑鬯弓忌。
顯然,這一篇寫的還是春秋時期的那個叫叔的青年,主要描寫他在打獵的時候,展示他駕車和善射等多項技能。尤其是在描寫他駕駛戰車的時候,“執轡如組,兩驂如舞”等體現了他駕駛水平的高超。
狩獵活動,在我國春秋時期已經被稱為“田獵”了,也稱作“畋獵”或者“佃獵”。古代在表示打獵、耕種的時候,“田”、“畋”、“佃”3個字是通用的。
而田是個象形字,一看就是表示田地、土地的字,但為什麼打獵也可以稱為田呢?
據戰國時期齊國著名學者公羊高所著的《春秋公羊傳·桓公四年》中說:古人以肉為主食,穿動物的皮毛,狩獵就像種田一樣,所以管打獵叫做“田”。
這種說法似乎有點牽強,而東漢時期群儒們合編的《白虎通》中卻說,因為田獵一年四季都有,每個季節都需要驅除田裏的野獸,這是為田除害的意思。
而在春秋戰國時期,國家間經常會有戰爭發生,一個國家的軍事實力往往決定這個國家的存亡與否。所以,每個國家都把軍事放在重要位置。
而田獵就是訓練軍隊、檢查戰備最好的手段,這一點可以從《周禮·夏官大司馬》裏麵看出來。
其實在春秋戰國時,田獵就是一次模擬的實戰演習。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在他的著作《史記·魏公子列傳》中,就記載了這樣一個情節。
有一天,魏公子與魏王下棋時,有侍衛突然報告說北方邊境告急,趙國大軍正在侵犯邊境。魏王很是慌亂,站起身準備去找大臣們商議對策。
魏公子馬上說:“父王,不要慌張,這不過是趙王在田獵而已。”可是魏王仍然害怕,一連幾天都安不下心來,每日憂心忡忡。
果然,沒幾天,侍衛又來報告說趙王確實是在田獵。
由此可見,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田獵的動靜著實不小。而在春秋戰國的時候,戰爭的基本技能就是射箭、駕車和格鬥等,這些在田獵活動中,都可以很好地體現出來。
同時,田獵活動還可以起到挑選優秀將領,儲備戰鬥、指揮人才的作用。
還有,諸侯們在準備田獵的時候,通常都要把戰車從城裏行駛出遠郊。這事因為他們要確保戰爭來臨的時,戰車可以立即投入使用,而不會出現破損或者朽壞的情況。所以說,諸侯們每年的田獵活動,其實就是一次檢驗與檢修戰車的機會。
此外,在《左傳·隱公五年》裏麵還提到田獵的另一個作用,那就是遵習禮儀,昭示貴賤,因為隻有天子、諸侯以及士大夫們才有資格出去田獵,他們出行顯示出了自己的尊貴身份,使得社會倫理和社會秩序得到一次公示。
可見,田獵在春秋戰國時期,絕不僅僅是一項簡單的娛樂休閑活動,而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社會意義和軍事價值。
但是,古人們為什麼還有覺得封建帝王去田獵是一種腐敗的表現呢?
這可能是由於春秋時期著名思想家老子的一句話所產生的影響,他說:“馳騁田獵,會使人心發狂。”當然還有一些其他因素,比如春秋戰國時期的遠郊,漸漸都被開辟成田地了,而各種田獵活動會毀壞田苗,所以也有不少人反對田獵。
再比如,春秋戰國時期軍隊都是藏軍於民,所以需要田獵來時時檢驗和鍛煉,但後來的軍隊已經成為長期性的武裝力量,戰士們天天鍛煉,不再需要田獵這個活動專門檢驗了,於是田獵就變成了一種純粹性的娛樂消遣。
最後還有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封建社會早期軍民不分時,帝王田獵,那就需要國家中很多農民參與田獵,尤其是在農忙期間,這會造成耕種和收獲的不及時,從而會導致糧食減產等嚴重後果。
而關於田獵到的獵物該如何分配呢?
在《禮記·王製》中提到了收獲獵物的用途,一種是祭祀;一種是贈與賓客,最後一種為“充君之庖”,也就是留著自己吃。
在考古佐證方麵,也有成都百花潭地區出土的一件戰國銅壺,銅壺上精美的造型和極具想象力的銅壺圖案令人驚歎,尤其是銅壺上刻的一幅田獵圖,生動描繪出了戰國王公貴族們田獵嬉戲的場景。
而在戰國時期,隻有王公貴族才能夠使用銅器。程度出土的這件精美銅壺,無疑是屬於戰國時期貴族的奢侈品。銅壺刻上田獵場景,也顯示出成都貴族十分鍾愛田獵這個遊戲。
據說戰國時,諸侯們外出田獵,必須由管理山澤林圃的官吏預先選擇林木蔥蘢、有山有水之地。
東晉時期著名文學家常璩在他所著的《華陽國誌》中記載:古蜀國魚鳧王朝的末代女國王,到湔山,即今都江堰一帶田獵。按照蠶叢、魚鳧、杜宇分別對應夏、商、周的說法,可見早在殷商時期,西蜀也有頗具規模的田獵活動。
根據《禮記》記載,天子、諸侯在沒有戰爭的情況下,每年都要組織3次田獵。此類田獵帶有軍事演習性質,使用的器械與作戰相同。但是,娛樂性田獵卻可以隨時隨地舉行,而“弋射”更是娛樂性田獵的專用武器。
在成都出土的戰國銅壺弋射場景中,有山、有水,有獵犬在阻擋鹿逃跑,還有被長矛刺中的猛獸,而被射獵的野鴨是由一根繩子綁起來的。這些獵物顯然是一次田獵所捕獲的,這便是戰國時期田獵場景的真實再現。
最後,提到田獵,就必須要聯係到野生動物。其實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的君王諸侯們,他們在田獵的時候,也特別注意這些問題,這也就是所謂田獵的基本禮法。
在《左傳·隱公五年》中還說:
如果打獵時碰到了鳥獸,如果它們的肉能夠用作祭祀,它們的皮革、牙齒、骨頭、角、毛發、羽毛有用,那麼可以射殺。如果沒什麼用的花,就必須放過它,要饒它一條性命。
即便是有利用價值動物名單中,那也不是遇到就可以隨便殺害的。還有其他一些規定,《禮記·王製》記載:
田獵者不能捕獵的對象還包括幼小的動物、動物的卵和蛋、懷孕的動物,當然,也絕不能去肆意破壞動物的巢穴。
而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是對田獵的時間、田獵的方式也是有嚴格限製的,那些限製和舉措都已經考慮到了可持續發展,提醒人們不要竭澤而漁,也不能趕盡殺絕。
由此可見,古人對於田獵無疑是非常重視的,而對被田獵的對象,也是持有一種愛護和保護的心理。
如果田獵不講規矩,那便是違背了儒家禮法。人們不能隨心而遇,對動物一網打盡,而是一種“適當利用”。也可以說,這些仁慈的舉措和這種悲天憫人、敬惜生命的心理,都是很值得後人去學習的。
[旁注]
鄭國 春秋時期的國家之一,也是周代分封的諸侯國之一,起初是在陝西地區,西周末年遷移到東麵河南地區,都城新鄭,是春秋戰國時期重要諸侯國。公元前806年,周厲王封幼子於鄭,史稱“鄭桓公”。公元前375年,戰國七雄中的韓國強盛起來了,韓國攻占了鄭國,鄭國滅亡,國土並入韓國。
麒麟 簡稱“麟”,是我國古籍中記載的一種動物,與鳳、龜、龍共稱為“四靈”。據說它是神的坐騎,古人把它當做仁獸和瑞獸。雄性稱麒,雌性稱麟,是一種吉祥的神獸,主宰太平和長壽。因為它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在我國傳統民俗禮儀中,被製成各種飾物和擺件用於佩戴和安置家中,有祈福和安佑的用意。
吉祥 好運的征兆,一般解釋作祥瑞和吉利等。在我國,吉祥是一個常用的傳統名詞,意義深遠,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它也有了其他的涵義。
將帥 將領,也就是將軍和元帥的統稱。我國古代善於用兵的人,可以做將軍,而善於用將軍的人,則可以做元帥。在春秋時期通常以卿統軍,所以稱卿為將軍,而一軍之帥也稱將軍,後來駐防各地的軍事長官也稱將軍。而南北朝後,元帥逐漸成為戰時統軍征戰的官職名稱。
《詩經·鄭風》 是《詩經》國風中的內容。春秋時代鄭國的統治區域大致河南的北部一帶地區。“鄭風”就是這個區域的民間詩歌。春秋時期,鄭國人民創造了一種具有地方色彩的新曲調,激越活潑,抒情細膩,也有較之遲緩凝重的“雅樂”,它是《詩經》的重要組成部分。
公羊高 《春秋公羊傳》的作者,戰國時的齊國人。相傳是春秋時期著名學者子夏的弟子。他所著《春秋公羊傳》最初僅有口說流傳,在西漢景帝時,傳到玄孫公羊壽時,才把這本書寫在了竹簡之上,開始流傳於世。《春秋公羊傳》是古代經學的重要典籍,在我國儒教書籍中有著很重要的地位。
《周禮》 儒家經典,是西周時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軍事家周公旦所著。從他的思想內容分析,說明儒家思想發展至戰國後期,已經融合了道家、法家、陰陽家等流派的思想,《周禮》所涉及的內容極為豐富,堪稱為上古文化史之寶庫。
魏公子 也就是戰國時期魏國的信陵君。他是戰國時期魏國著名的軍事家。因為被他父親封於信陵,所以後世都稱他為信陵君,他與楚國的春申君黃歇、齊國的孟嚐君田文和趙國的平原君趙勝並稱“戰國四公子”,他是四公子之首。
士大夫 舊時指官吏或較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在古代,通過競爭性考試選拔官吏的人事體製是我國所獨有,因而形成了一個特殊的士大夫階層。也就是專門為做官而讀書考試的知識分子階層。它是我國社會特有的產物,在我國曆史上形成一個特殊的集團。
老子 (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被唐代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他的著作有《道德經》等,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他的學說對我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
王公貴族 最初指的是我國奴隸製社會和封建社會中,因權力、財產高於其他階級而形成的上層階級,包括軍事貴族、世俗貴族、宗教貴族。貴族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而王公指皇室出身的成員被皇室冊封為王,並因此建立了家族,實現了血脈延續的家族統稱。
常璩 (291年~361年),東晉時期著名文學家。青少年時期廣讀典籍,掌握了極其淵博的知識。常璩晚年著寫《華陽國誌》,本想讚譽巴蜀文化悠遠和人才濟濟,卻因為書中資料新穎可靠,敘述得法,成為了對於後世影響深遠的史學巨著。
長矛 我國古代兵器名,是古代用來刺殺敵人的進攻性武器。通常長柄,有刃,用以刺敵。出現在周代或周代以前,曆史非常悠久,使用之法也很簡單,它的使用方法大多是用雙手握柄,用在以直刺為主的戰鬥中,是我國古代武器的重要組成部分。
儒家 又稱“儒學”、“儒家學說”,或稱為“儒教”,是我國古代最有影響的學派。作為我國古代固有價值係統的一種表現的儒家,並非通常意義上的學術或學派,它是中華法係的法理基礎,對我國以及東方文明發生過重大影響並持續發展的意識形態。
[閱讀鏈接]
提起春秋戰國時的田獵,還必須提到一種被稱為“弋射”的田獵活動。所謂的“弋射”,就是發射帶繩箭矢的射術,可用弩或弓作發射工具。由於那時候的弓箭製作大多比較簡單,而弋射的弓箭製作確實既繁瑣又考究的。
西漢淮南王劉安在他所著的《淮南子》中說過:喜歡弋獵的人,要事先準備繳與矰。矰就是係著絲繩的箭,箭鏃上有倒刺,以防獵物掙脫;箭鋌中有孔槽,用於係絲繩。繳就是係在箭上的絲繩。
弋射還有一個重要的器械稱作“磻”,最初是作為“繳”下端的墜石,用以避免中箭後的飛鳥將箭帶走,後來改用木頭做成的,它的作用是纏繞絲繩。因為“弋射”有如此繁多的零件,所以它隻在貴族中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