馳騁山林——田獵活動2
漢魏田獵的特殊作用
傳說在西漢建元年間,彭城郊外山林中有一個上莊村,村中有弟兄三人,三個人都是獵手。
有一天,三人一同到村外森林中狩獵,他們在山中轉了一天,卻連一隻野兔也沒見到。
在晚上,弟兄三人隻好找了一個山洞過夜。在夜晚,他們圍著篝火都悻悻不語,這可是他們弟兄自打狩獵以來,從來沒有出現過的事,所以他們心情都很不好。
正在沉默間,三兄弟忽然聽到洞中有人說話,他們感到很詫異,便舉著火把到處巡視,洞中卻四壁皆空。這時,老大說:“依我說啊,這洞中肯定住著神仙呢!”
其他兩個兄弟也深有同感。老大又提議一齊跪拜神仙。於是,三人跪下來拜神仙,表情十分虔誠。
在跪拜中,老大想起了一天來出山不利,狩獵一無所獲,便說:“洞中的神仙啊!我們弟兄三人打獵撲了空,怎麼回去見年邁的父母呢?一家上下10口人,可全指望我們三人打獵呢!如果您有靈的話,明天請保佑我們能打到獵物啊!”
說到這兒,老大頓往了,因為,按照當地的風俗,許願是要還願的。該拿什麼還願呢?老大扭頭看了看兩個兄弟,他見老三一臉虔誠,嘴裏好像還念念有詞。
於是,老大靈機一動,馬上說:“如果您讓我們打到獵物,我們就讓老三留下來為您吹拉彈唱。”
說到這兒,老二也說:“是啊!是啊!如果您能幫助我們,我們就讓老三來這裏為您吹拉彈唱。”
說到老三,在弟兄三人中可算是最精明的人啦!老三除了練就一身狩獵的本領外,還會敲鑼鼓,連吹拉彈唱也樣樣都會,因為山村裏沒有戲,一到過年,十裏八村的人都跑來聽老三吹拉彈唱。
老三也樂意為大家演唱,所以十裏八村的人都非常喜歡他。老三聽到兩位哥哥的話,沒覺得有什麼,隻好說:“好吧!我願意為您吹拉彈唱。”
話說第二天,弟兄三人打的獵物實在太多,甚至都拿不完了。於是三人把獵物一隻一隻拖到洞中等獵物運完,天也就黑了,三人無法下山,隻好又住在洞中。因為忙了一天,三人實在太乏了,紛紛倒頭便睡。
到了第二天早晨,由於山高,太陽早已照進洞口,老大最先醒來,便喊道:“老二,老三,快起來了。咱們已經兩天沒有回家了,家裏人還在等著我們呢!我們必須趕快起來,下山回家。”
老二醒來了,他推了推旁邊的老三說:“老三!快起來,就你瞌睡最大。”
但是,老三仍然沒有動靜。老二急了,他使勁推老三仍然沒有反應,他把手伸到老三鼻子下,原來老三已經沒氣了。
老大、老二見狀痛不欲生,他們後悔不該給神仙許下讓老三留下的願。原來他們的本意隻是讓老三留下為神仙彈奏一番,並不想神仙把老三的靈魂留下。可事到如此,他們也無可奈何了,隻好抬著老三的屍體下了山,請村裏的老人幫忙出主意。
村裏有一個老人說:“如果要救老三的話,必須讓全村人帶著鑼鼓樂器去為神仙吹拉彈唱,演奏一番,再帶些祭品去祭拜神仙,這樣或許可以讓老三起死回生。”
於是,老大老二挨個去動員村裏人,他們帶著祭品和樂器,一起來到山洞中。村民們擺上祭品,有人吹笛子,有人彈琵琶,有人演唱,其他人都跪地不住為老三祈禱。果然沒多久,老三就醒了。
說來也奇怪,這一年秋天,村裏田地莊稼的收成竟然不知不覺翻了一番,而往後的每年莊稼都是高產量,人們在家耕種便可以吃飽飯,再也無需去山林中冒險狩獵了。而老大、老二和老三不用再出去打獵了,他們一家都過上了幸福的新生活。
從此以後,每到除夕夜和大年初一,兄弟三人便高高興興,帶著村人一起到洞中去為神仙演奏。每次,山洞中傳來鏗鏘的鑼鼓聲和悠揚的弦樂聲,這聲音好像在提醒人們要銘記打獵的辛苦和危險,好好耕種莊稼,來年收成還會更好的。
於是,人們一聽到洞中傳來鑼鼓聲,便想起了老三的死而複生。他們想起了老三,便一個個發奮地耕作田地,紛紛把土地侍弄得土肥地壯,滿是莊稼。
於是彭城地區便有了“鑼鼓一響,糧食滿倉”的傳說,人們便把這個洞叫做鑼鼓洞。
這是一則我國漢代的狩獵故事,人們通過這個故事,表現了人們對神仙的崇敬和對狩獵來之不易的認識,也反映了漢代依舊專門有從事狩獵的獵手。
而漢魏時期主要的田獵場所便是南陽地區。南陽的田獵文化,也是我國傳統田獵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漢代的南陽,因為靠近洛陽大都,那裏的田獵活動異常頻繁。
我國東漢著名天文學家、文學家張衡在他所寫的《南都賦》中,就形象地記載了南陽人在東漢時的遊獵活動,說道:
於是群士放逐,馳乎沙場。騄驥齊鑣,黃間機張。足逸驚飆,鏃析毫芒。俯貫魴□;仰落雙鶬魚不及竄,鳥不暇翔。爾乃撫輕舟兮浮清池,亂北渚兮揭南涯。汰瀺灂兮船容裔,陽侯澆兮掩鳧鷖。追水豹兮鞭槡鍬,憚夔龍兮怖蛟螭。
從這段文獻中,可以看到當時南陽騎士們在田獵場中的相互競賽。他們騎著駿馬飛馳在原野上,騎士們張弓射箭,追逐鳥獸,姿勢英勇而瀟灑。
而在許都出土的漢代圖畫中,也有不少車騎出行、田獵騎射等活動的畫麵。
那些畫麵說明當時田獵的規模相當浩大,一輛輛軺車並排出行,前麵有充當向導的騎手,後麵有很多護從,他們英勇無比,馳騁在郊野中進行田獵,這些漢代畫麵生動地反映了漢代南陽人田獵生活的一個側麵。
在南陽出土的各種文獻中,關於田獵活動的記載也有很多,田獵的名稱也多種多樣。比如“校獵”、“射獵”、“狩獵”、“蒐獵”、“獮獵”、“苗獵”、“羽獵”等,說明了漢魏時期的田獵活動,在南陽已經發展到很高的規模了。
其中,在漢魏時期的田獵活動中,人們借助弓矢獵取野獸稱為“射獵”,也稱“羽獵”。南陽漢畫像中反映射獵的畫麵也很多,而人們借助馬匹進行的田獵,則稱為“騎射”。
南陽草店漢墓中有一幅建安年間的獵虎圖,右邊一個人騎馬拉弦向一隻猛虎射去,猛虎前麵有一個猛士持矛鬥虎。
而南陽長塚店漢墓的騎射圖則更為驚險,畫麵刻出了3個騎手,左邊兩人騎馬圍射一隻猛虎,其中一人騎馬彎弓迎射,還有一人騎馬手持長矛,右邊一人騎馬與一隻野獸搏擊。
在東漢末期,人們射獵時通常在箭上係上絲繩,這樣使飛禽中箭後不能逃走,這種方法叫“弋射”,這種方法主要用於射獵飛禽。
後來,在南陽靳崗鄉發現了一塊漢畫像石,畫麵上刻畫了一隻淩空飛翔的大雁,其中一隻中箭下墜。下麵刻了兩個射手,前麵一人跪姿持弓,他用係繩的箭射中了一隻大雁,後麵那人肩扛武器,這明顯是一幅“弋射”畫像。
漁獵也是漢魏時期南陽田獵活動的一種。後來在南陽英莊漢畫像石墓發現有一幅漁獵圖,畫麵上顯示,在野獸出沒的山腳下,一條小河流水淙淙,兩人泛舟河心,他們在長虹似的橋上各持長杆,而連接兩杆的長索便是漁網,說明了他們正在進行漁獵活動。
在東漢末年,魏王曹操的許都田獵具有非常豐富的意義。那是199年,曹操的一次打獵行為震驚了天下。這場打獵,被當時人們叫“許田打圍”。
這次曹操的許田打圍,是和漢獻帝劉協一起進行的,因為有漢獻帝在,這應該是一場再正常不過的田獵了。因為在古代,天子往往會在4時進行田獵,一則進行軍事訓練,一則檢閱軍隊,並示武天下。
有漢獻帝參加的田獵,它的作用不外乎如此兩種。
但是,這場再普通不過的例行田獵行為,卻被曹操賦予了另外的含義。那是199年,曹操已經取得了無可比擬的政治優勢,他可以名正言順地討伐各路諸侯了。
加上3年的屯田,讓他經濟實力大增。在軍事上,他更是勢如破竹,擊破呂布,收降張繡,並逐漸有能力與強大的袁紹集團進行對抗。
此時的曹操正誌得意滿,他的謀士程昱提出趁他威名日盛時,可行王霸之事。曹操卻看到了事情的另一麵,當時朝廷重臣還有很多,他不能輕舉妄動。
其實,他所擔憂的是,支持漢獻帝的還大有人在。所以,他需要通過“許田打圍”來進行一場表演。
這場表演,就是我國古代著名小說《三國演義》中著名的許田打獵。曹操是想通過打獵觀察漢獻帝對他的態度,這對於曹操來說,許田圍獵就是一場政治遊戲,田獵之後,喧鬧一時的射鹿台又歸於平靜了。
漢獻帝隻有悶悶不樂地離開皇家獵場了。雖說許田是皇家獵場,但漢獻帝也來不了幾次,倒是丞相曹操想來就來,想走就走,享受了隻有皇上才能享受到的風光,因此曹操逐漸受到了漢獻帝的猜忌。
曹操許田圍獵的故事,為許昌田獵漫長的曆史畫卷中抹上了濃重的一筆。後來,文人墨客們把這段故事演義成許昌十景之一的“許田積雪”。
這場著名的田獵活動,後來還有依稀的遺跡可見,還留存了當時的射鹿台。
其實,許田距離許都,也不過三四十千米,從距離上來說,來這裏狩獵,不算很遠。曹操帶人來這裏圍獵,完全是有可能的。應該說,許田打圍這件事是實有其事的,並非無稽之談。
而記錄曹操許田圍獵的唯一遺跡,便是許田的射鹿台了。古代重大的活動都有著嚴格的禮儀規定,田獵也不例外。田獵人員要按照一定的等級,到指定的地點集合,聽從號令統一行動。
在這個集合的地方,自然要搭建高台,用以作為領導發號施令的場所。許田射鹿台雖然後來變成了一片田野和一座土台,可是有了田獵文化,還有這許多曆史人物,就有了許多讓人體會的韻味了。
發展至漢魏時期,田獵已經是一項具有軍事意義的活動了,並與祭祀有關。
在史籍中,多次記載漢魏時期曆代君王田獵的事,他們大都是以田獵作為遊嬉玩樂的方式,可見田獵既有禮儀性質,又有娛樂性質,因此受到漢魏帝王貴族們的喜愛。同時,帝王們還借助這種活動,實現其他政治目的,因此田獵在漢魏時期,也具有特別的意義。
[旁注]
彭城 徐州城,又名“涿鹿”,6000多年前,這裏的先民就在此生息勞作。它的建城史可以追溯至三皇五帝時期,它見諸文字是春秋時公元前573年,是江蘇地區最早出現的城邑。帝堯時建立大彭氏國,夏禹治水時,把全國疆域分為九州,它所代表的徐州也是九州之一,曆史悠久,文化底蘊雄厚。
還願 古代求神保佑的人,在願望實踐後對神許下的報酬,也就是就是願望成就之後自己願意付出什麼來感謝神明。在古代分為幾種,一種是老人祈求高齡,待滿壽後要還願;還有一種夫婦求子求女會帶雲海石手鏈請法師加結印,如果得願後也要還願。
祭品 顧名思義就是我國古人在祭祀時用的物品,根據不同地域有所區別,祭品的形式也是十分豐富。祭祀是先秦時期的一項重要活動,當時的人們在充滿虔敬的心情中,把酒醴、牛羊、植物等祭品奉獻給上帝和先祖,期盼著他們降下福祿,傳達了農業文明對中華民族的巨大意義,並暗示了禮的起源。
張衡 (78年~139年)。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製圖學家、文學家和學者,在數學、地理、繪畫和文學等方麵,表現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廣博的學識。他為我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許都 我國古都之一,位於今河南省許昌附近。196年,曹操迎接漢獻帝劉協自洛陽遷都於此。許都有“魏都”、“鈞都”、“花都”的美譽,具有深厚的三國文化、陶瓷文化和臘梅文化。220年,魏武王曹丕建立了魏國,他以“漢亡於許,魏昌於許”之意,改許都為許昌,這也是“許昌”最初的來源。
建安 東漢末年漢獻帝劉協的年號,從196年至219年。當時的文學領袖都是曹家人物,文學方麵,在曹操父子的推動下形成了以曹操、曹丕、曹植為代表的建安文學。還有王粲、陳琳、徐幹、劉楨、應瑒、孔融和阮瑀七人合稱“建安七子”,對後世文學有深遠影響。
漢獻帝 (181年~234年),漢獻帝劉協,字伯和,又字合,是漢靈帝之子,漢代最後一任皇帝。196年,曹操控製了劉協,並遷都許昌,從此“挾天子以令諸侯”。234年,劉協病死,享年54歲。
曹操 (155年~220年),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和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締造者,並實行一係列政策恢複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他的詩歌散文清峻整潔,開啟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史稱“建安風骨”。
禮儀 也稱“禮法”,也就是禮儀的法度。禮儀在古代是一個人為人處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為人的一個標準。在我國長期的曆史發展中,禮法作為社會的道德規範和生活準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修養起了重要作用。
[閱讀鏈接]
在河南省南陽漢畫像石刻中,關於田獵活動和反映田獵的畫刻很多,其中更有不少是人們借助獵犬捕獸的圖像。
例如,南陽出土的英莊漢畫像《石墓圍獵圖》,畫像中間有一座大山,山峰數重。山下一個騎手揚鞭催馬馳騁郊野,前麵有兩隻獵犬飛身追捕鹿群,還有一人舉著大網去阻擋鹿群,這畫像生動體現出了漢代在南陽的田獵活動無比興盛。
南陽漢畫中的田獵活動,也使用了多種器物,諸如各種武器及捕獸的專用工具,還有專用獵車等。而南陽漢畫像表現的遊獵活動還有很多,獵獲的獵物也很豐富,從畫麵上見到的被獵獲的動物有虎、牛、鹿、兔、野豬、雁、魚等,這與文獻中所見到的獵物種類大體相近。
唐代帝王對田獵的偏愛
相傳在唐代初期,唐太宗李世民自小酷好田獵,甚至他登基稱帝後對田獵仍然是興趣不減。他每隔幾天,便興師動眾,率領數萬將士一起去出城圍獵。
不少大臣委言相勸,唐太宗卻認為田獵是在練習騎射和檢驗軍隊,對國家有利,因此不聽勸諫。
有一天,太宗又準備去打獵,正要上馬時,猛然間,他的主簿孫伏伽跑了過來,他一把抓住太宗的馬韁,他強行製止了唐太宗出城。
孫伏伽異常嚴肅地說:“天子居住的地方戒備森嚴,出行的時候儀衛扈從很多,這些並不是為了講排場,而是為了國家的利益和朝廷的尊嚴。”
“而走馬射獵、放鷹驅犬,那是年少紈絝子弟取樂的事。陛下以前做秦王時,偶爾打打獵,也無關大局。但如今您貴為天子,怎麼能時常勞師動眾出去打獵呢?‘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陛下不要忘記老子這一警言。殿下太熱衷於打獵,既不利於國家,又不是值得後世效法的好榜樣,臣以為陛下不當如此!”
但是,唐太宗並不聽孫伏伽的勸阻,他一邊迫不及待地翻身上馬,一邊向孫伏伽解釋說:“如今天下雖然太平,但也不能放鬆武備。朕外出圍獵,練武強身,又有什麼不好呢?而且朕從不驚動百姓,又有哪點不恰當呢?你還是不要再多說話!”
可是,孫伏伽卻抓住馬韁不放,還厲聲說道:“今日陛下不聽微臣勸阻,定要出宮,就讓馬從我身上踏過去就行了。我縱然被踏死,也不會放掉韁繩,否則,陛下休想出宮!”
唐太宗一再命孫伏伽鬆手,左右侍從也來勸孫伏伽,孫伏伽一概不理,死死抓住馬韁不放,還對唐太宗說:“隻要我還有一口氣,就不願看到陛下做天子不應當做的事情。”
唐太宗見孫伏伽這樣固執,他怒火中燒,大聲喝道:“朕貴為天子,萬乘之主,難道連這點自由還沒有了嗎?怎麼還須看你的臉色行事!”於是,主宗立即命武士將孫伏伽推出午門斬首示眾。
幾個武士應聲而至,他們抓著孫伏伽的衣領,扭著他的雙手就往外拖。孫伏伽麵臨殺身之禍仍然毫無懼色,他大聲說道:“我寧肯直言進諫而死,與被夏桀殺害的關龍逄同遊地下,也勝過苟活看陛下犯過不改。”
唐太宗見孫伏伽如此倔強,也被他大無畏的精神和一片忠心所感動。他便從馬上下來,笑著對孫伏伽說:“朕不過試一試你的膽量罷了,你能冒死直諫,我還能去打獵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