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馬上命令武士們放開孫伏伽,並解散圍獵大軍。同時他為了表彰孫伏伽,把他提拔為五品諫議大夫。後來,唐太宗約束了自己經常大規模田獵的行為,在孫伏伽、魏征等忠臣的幫助下,開始專心治理國家,很快就將國家建設得繁榮昌盛了,開創偉大的“貞觀之治”。
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至唐代,狩獵逐漸地具有了娛樂、軍事、體育的多重性質,也成為習武練兵、強身健體、振奮精神、謀取收獲的一項集體性的綜合運動。《周禮》中記載的君王四季田獵禮儀,也被唐王朝沿襲了下來。
唐代的皇帝,個個武藝高強,英勇善戰,他們喜愛狩獵,擅長騎射,甚至還把狩獵放在與國家祭祀同等重要的地位。
據史書《新唐書·禮樂誌》記載,唐代帝王的田獵活動氣勢龐大,從事先的準備到具體的實施過程,從獲取的獵物到結束後的分配、賞賜等,都有一套複雜的禮儀,宛若一場謀劃周密的重大軍事戰役。
唐代田獵不僅注重個人的身體素質、武藝技能,還特別講究集體的配合、整體水平的發揮。而田獵的地點,一般都選擇比較空曠、地勢比較複雜的長安附近。
但是,有的時候也選擇在較遠的其他地區,如鹹陽的周氏陂、涇陽的華池、同州的沙苑、岐州的鳳泉湯等,都是唐代狩獵的主要地方。一般在田獵時間上,短的有一天的,長則5天以上。
比之大型田獵,唐代帝王平時的小型狩獵規模就比較小了,一般僅有大臣從駕、武士護衛等,人員比較精幹,時間地點上靈活隨意,而狩獵更注重的是皇帝個人的體能、膽略、騎射技能和心理素質。
唐代田獵地點一般在皇家宮苑和長安城周圍的野外山林,如三苑就是都城北邊的東內苑、西內苑、禁苑、長安城周圍的昆明池、鹹宜宮、驪山、上宜川、高陵、渭川等。
唐代著名詩人王維的《觀獵》一詩,描寫的就是在渭川狩獵的場景,詩寫道:
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
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
回看射雕處,千裏暮雲平。
其實,唐代狩獵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有火攻、圍獵、網捕、索套、騎馬箭射等,有時是幾種方法同時使用的,一般用火攻法時,先縱火焚燒草木,使野獸難以逃脫,最後再捕獲這些野獸。
而在唐代時,女子也樂於在射箭場習射競技,她們也經常伴隨帝王出遊田獵。宮中女子流行射鴨比賽,而隨同皇帝和楊貴妃出遊時的女官們,他們都配弓帶箭,而且射術非凡,抬手舉弓,便可以射中天上的飛鳥,而且經常是一箭雙雕的。
唐代的開國皇帝是通過武力奪取天下的,他們在各種鬥爭的磨礪中,使朝廷的核心人物個個武藝高強,英勇善戰,他們都喜愛狩獵,是唐代社會的主流時尚。
唐太宗李世民甚至還把狩獵放在與國家統一、國泰民安同等重要的地位,還提出了他獨特的主張。他說:“大丈夫在世,樂事有三:天下太平,家給人足,一樂也;草淺獸肥,以禮畋狩,弓不虛發,箭不妄中,二樂也;六合大同,萬方鹹慶,張樂高宴,上下歡洽,三樂也。”
唐代巢王李元吉更是癡迷田獵,他曾經說過:“我寧可三日不食,也不可一日不獵。”
後來考古證實,唐代帝王對田獵的熱衷,在陝西發掘出的唐代章懷太子李賢的墓中,人們發現墓道壁畫中有一幅《狩獵出行圖》。整個畫麵有四五十名騎手,他們旗幟招展,駿馬奔騰,顯示了唐代皇族狩獵場麵的熱烈壯觀。
唐代帝王們奔馳在山林之間,聽著戰馬嘶鳴,拿著手中的刀劍奔走呐喊。此時,連最凶猛的禽獸見了,也為之心驚膽寒。
唐代帝王們經過一番追逐鏖戰,獵獲的獵物把後車裝得滿滿的。直至天黑,他們還在山林深處舉行盛大的慶宴,篝火燒烤的野味噴香,大碗的美酒斟滿,所以他們田獵的歡樂是難以形容的。
[旁注]
李世民 (599年~649年)唐太宗李世民,他從627年即位稱帝開始到649年,一共在位23年。他是我國曆史上比較有作為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間,消除了西域各族對中原的威脅,同時又啟用賢能人士,通過一係列的政治經濟文教等方麵的改革,使大唐帝國空前繁榮,史稱“貞觀之治”。
孫伏伽 唐太宗時著名的大臣,隋朝末年,他便涉足官場,做了一名官職卑微的小吏,幾經升遷,至隋煬帝末年,他成為京都的法曹,負責審理刑獄,督捕奸盜,查辦贓賂。他為人忠直誠懇,敢於直言上諫,有魏征之風。他的性格寬宏大量,處事從容,寵辱不驚,他在唐太宗時任諫議大夫,後拜為禦史。
關龍逄 夏代末年大臣,他為了減輕人民負擔,常常直言進諫,勸說皇帝夏桀收斂自己的行為,體恤百姓的苦難。時間一長,逐漸引起了好大喜功的桀的厭惡和反感,最終被夏桀所害,是我國有史以來第一位賢臣,他的一片忠貞節烈照耀了萬古千秋。
諫議大夫 古代官名。最早由秦代設置的官職,專掌議論國家朝政大事,有數十人之多。魏晉時期,諫議大夫多由郡守級以上官員遷轉而來,是一種散官,有時也作為任官時的過渡,有時是安排閑散、無用之官,品階是正四品。唐代也有這個官職,卻屬於正五品。
長安 西安的古稱,從西周時期至唐代先後有13個王朝及政權建都在長安,是我國曆史上曆時最長,建都時間最早,朝代最多的古都。同時,它也是曆史上影響力最大的都城,被列“四大古都之首”和“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中華文明的發揚地、中華民族的搖籃、中華文化的傑出代表。
王維 (70年~161年)。唐代著名詩人,有“詩佛”之稱。他是盛唐詩人的代表,有詩400餘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他還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他的書畫都很有名,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
楊貴妃 楊玉環,字太真。天生麗質,加上優越的教育環境,使她具備有一定的文化修養,性格婉順,精通音律,擅歌舞,並善彈琵琶。天寶四載,27歲的楊玉環被李隆基冊為貴妃,為唐代第一美女,屬於我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李元吉 (603年~626年),唐高祖李淵第四子,竇皇後所生。唐高祖太原起兵時,他留守太原。唐代建立後,他被封為齊王。624年,李元吉隨李世民屯駐邊境防禦突厥,後來任並州兵馬大都督。
[閱讀鏈接]
唐代帝王的狩獵活動,有正規的規模龐大的田獵,也有隨意靈活、不拘形式的小型打獵。尤其是在仲冬季節舉行的田獵活動,被統治者作為了國家的一項重要活動,還被納入五禮之一的軍禮之中。
唐代帝王以狩獵為樂,在唐代皇族之中最為盛行。唐高祖李淵統一天下之後,他每年都要舉行一兩次大的田獵。
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還要在禾苗盛長的夏季出獵,府司馬大臣臥在他的馬前進諫道:“今農在田,陛下何得非時以損下人!”
李世民還在狩獵中親手刺死一隻野豬,稱之為“天策上將擊賊”。
元代田獵時訓練軍隊
相傳在元代蒙古最強盛時期,每逢大汗成吉思汗要進行大獵時,他就傳下詔旨,命令駐紮在他大本營附近的軍隊做好行獵準備。按照指令從每10人中選派幾個騎兵,提前把武器及其他適用於田獵的器用分發下去。
而成吉思汗下令,田獵軍隊的右翼、左翼和中路必須按照固定排好隊形,由千夫長、萬夫長們率領。
後勤部隊攜帶後妃、嬪妾,以及糧食、飲料等,陪同軍隊一起出發。
成吉思汗的一次田獵,通常花一兩個月的時間去形成一個巨大的獵圈,他的軍隊緩慢地、逐步地驅趕著前麵的野獸,小心翼翼,唯恐有一頭野獸逃出圈子。
在這一兩個月中,他們日夜驅趕著野獸,好像在趕一群羊一樣。隨後,田獵部隊捎信兒給大汗,向成吉思汗報告獵物的情況,比如捕獲的獵物多少,或者將獵物趕到了何處等。
最後,成吉思汗的獵圈收縮到一定範圍時,他的田獵軍隊就會把繩索連接起來,還在上麵用毛氈覆蓋住,軍隊圍著圈子停了下來,肩並肩站立在那裏。
當獵圈已經再收縮到野獸不能跑動的時候,成吉思汗便帶領幾騎首先馳入獵圈去打獵。
當他打獵累了後,他就在高地上下馬,觀看諸王同樣進入獵圈打獵。等貴族們打獵完後,再按照順序,最後進入的是那些將官和普通士兵。
就這樣幾天以後,除了幾頭傷殘後遊蕩的野獸外,再沒有別的獵物了。這時,幾個老頭和白髯翁卑恭地走近成吉思汗,為他的幸福祈禱,還替劫後餘生的野獸們乞命,請求讓他們到有水草的地方去。
這時,成吉思汗的田獵活動才堪堪完畢,他們把獵獲物集中在一起,清點捕獲的猛獸數量。
這便是田獵中的圍獵,是我國蒙古族老少嫻熟的一項活動。元代的蒙古大汗、王公貴族們都喜歡圍獵,他們圍獵時經常上上下下一齊出動,正是全民性的活動。
元代的圍獵可分為虎圍、狼圍、鹿圍和雞兔圍等,而實際上是一場蒙古馬競技表演和準軍事的演習,凡參加圍獵者均要騎一匹精良的蒙古馬,騎兵很是威風,具有鮮明的蒙古民族特色。
其實,狩獵是蒙古民族一種古老的生產方式。蒙古族狩獵經濟的產生可以追溯到漫長的原始社會。
在蒙古族的發祥地額爾古納河流域的山林地帶,他們的祖先在密林中度過了漫長的狩獵生涯。據史書《蒙古秘史》記載,在成吉思汗成長時期,他們全家人曾經遷往流經不爾罕山前的桑沽兒小河附近住下,而生活就是靠捕殺土撥鼠、野鼠等來維持生計。
其實,蒙古人狩獵的主要目的就是以狩獵所得來代替家畜的消耗。此外,狩獵還有3個附屬的功能:一是軍事訓練;二是以所獲的珍貴皮毛換取所需要的物資;三是人們的日常娛樂。
元代狩獵通常有兩種方式,一是大規模的圍獵;二是個人或少數人的行獵。前者是由大汗君長或部族長們領導執行的,後者是個人的行動。
根據狩獵對象劃分,狩獵還可以分為虎獵、狐狸獵、黃羊獵、兔獵、野豬獵、狼獵等。
一般,元代的狩獵對象可分為兩種,一是禽類;二是獸類。禽類是以鳥為對象的,它的娛樂成分較多,多半是用鷹來捉捕獵物。
大漢君長們所用的是敏捷的海東青,他們以弓箭射鳥,更要把鳥和箭的距離與速度計算恰當,才樣才可能射中,不然他們彎弓射雕,又有什麼奇特的呢?
當然,狩獵除了具有軍事性的圍獵以外,適用獵犬也是可汗們行獵的方式之一。元代蒙古人的打獵活動,大體上從秋末冬初開始一直堅持至第二年的初春。當然,其他季節也有打獵的活動,但畢竟不是最主要的。
之所以在秋末冬初開始打獵,是因為“九月狐狸十月狼”。在九、十這兩個月間,獵取的獵物皮毛質量高,絨毛適當,毛皮成色好。特別是就狐狸來說尤其如此。
因為狐狸毛皮極為珍貴,錯過了此期間獵取的狐狸皮就會成了老羊皮,也就不適於再做裘皮了,而那時候它的經濟價值和實用價值也都不高了。所以即使在初春季節,元代蒙古人也不大願意獵取狐狸。
元代的打獵除了射擊之外,無論馴犬、調鷹,利用動物心理等,都需要人們有純熟的技巧,這也是草原藝術之一。例如獵黃羊隻能一頭一頭地去瞄準,否則便一無所獲。
對於每一種獵法,都有特別的技巧。打中獵物不傷害獵物的皮毛,這才算是一個優良的射手。元代人們一般用弓矢長槍去狩獵,也有一個短而有力的鐵錘是專為獵狐兔而準備的,此外,還有陷阱、夾套等,也都時常使用。
蒙古人在沒有戰爭的時候,一般就要去田獵,從而使達到訓練軍隊的目的。
不僅元代的田獵並不僅僅在於圍獵本身,還在於訓練戰士們熟於射術和能耐艱苦的能力。所以狩獵不僅是在獲取獵物,在娛樂方麵和軍事訓練放麼都有很重要的意義。
元代蒙古人有驅使獵狗捕獵的方式,因此,他們非常重視選留一隻好的獵狗。
他們選留獵狗要注重好的品種,也就是從良種小狗崽中挑選腰身長,尾巴長而勻稱的小狗,這些小狗聽覺靈敏,視力敏銳,動作敏捷,跑起來也非常的快,隻有這種小狗才有可能被作為獵狗。
蒙古人第一次出外調馴獵狗時,他們先往狗鼻子裏灌注狐狸的熱血,使獵狗與狐狸和狼成為冤家對頭。
如果是專門獵取狐狸和狼的獵犬,那麼就不能用它來獵取兔子,這事為了培養獵犬專一的精神,否則獵犬在追逐狐狸的過程中一旦遇到兔子,獵犬就會失去主要目標。
元代田獵方式,通常是成群結隊的蒙古獵人圍捕所獵取的各種野獸,這些野獸是蒙古人重要的肉食來源。而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雄才大略,便有一部分來自他的狩獵經驗。
蒙古草原也棲息著多種鹿類,如瞪羚、賽加羚、麝香鹿等,此外,還有成群的劍羚和野驢,這些動物的肉都是可以吃的,但是,他們行動敏捷,生性警覺,是極難獵捕的。
蒙古獵人如果單槍匹馬,就隻能放慢腳步,悄聲跟進,或者是伏在灌木叢旁水池中,伺機而動。不過,最有效的狩獵方式是圍獵。
成吉思汗極其重視狩獵,他曾經說:
行獵是軍隊將領的正當職司,從中得到教益和訓練是蒙古軍團應盡的義務,他們應當學習獵人如何追趕獵物,如何獵取它,怎樣擺開陣勢,怎樣視人數多寡進行圍獵。這不單是為獵取野獸,更主要的是使軍隊在圍獵中熟悉弓馬,磨煉吃苦耐勞的意誌,學到戰爭技巧和藝術。
成吉思汗把這種圍獵方式,擴大成縝密的軍事訓練,每個成年男子都必須納入團隊行動中,發揮他的功能。也難怪蒙古將領在戰場上,除了勇氣過人、堅忍卓絕之外,行軍布陣的本事更是不容小覷。
在集體圍獵的過程中,那些千夫長、萬夫長們可以體會出整合的精義,他們知道如何激發出將士的戰鬥力。所以,獵場與戰場上的經驗得到了相互的印證,也難怪他們用兵如此出神入化了。
[旁注]
成吉思汗 (1162年~1227年)。孛兒隻斤·鐵木真,蒙古帝國可汗,尊號“成吉思汗”,意為“擁有海洋四方的大酋長”。世界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1206年春天他建立了大蒙古國,此後多次發動對外征服戰爭,征服地域西達中亞、東歐的黑海海濱。1265年,元世祖忽必烈追尊他廟號為太祖。
大汗 我國古代北方部落的首領。“大”是至高無上和偉大的意思。“汗”是首領音譯而來的。本意是王、皇帝和帝王等,也是古代蒙古族部落的首領,清代早期女真人努爾哈赤也曾經稱過“大汗”。
蒙古馬 原產蒙古高原,處於半野生生存狀態,他們體形矮小,其貌不揚,然而,在風霜雪雨的大草原上,沒有失去雄悍的馬性,它們頭大頸短,體魄強健,胸寬鬃長,能抵禦西伯利亞暴雪,能揚蹄踢碎狐狼的腦袋。經過調馴的蒙古馬,在戰場上不驚不詐,勇猛無比,曆來是古代一種良好的軍馬。
《蒙古秘史》 一部記述蒙古民族形成、發展和壯大曆程的曆史典籍,是蒙古民族現存最早的曆史文學長卷。因為它事涉及蒙古民族的天機和隱秘,在蒙古族入主中原的元代就秘而不傳。至明清兩代,雖然列名於一些大型類書、叢書,但遠離了民間。這是一部蒙古族最古老的曆史文學典籍,也是世界文化遺產。
海東青 又名“雄庫魯”,意為世界上飛得最高和最快的鳥,有“萬鷹之神”的含義。傳說中10萬隻神鷹才出一隻“海東青”,是滿洲族係的最高圖騰。代表著勇敢、智慧、堅忍、正直、強大、開拓、進取、永遠向上和永不放棄的滿洲精神。世俗化的海東青是隼科矛隼東北亞種的漢語俗稱,是一種有名的獵鷹。
裘皮 由帶毛鞣製而成的動物毛皮,用作服飾材料。常見有狐皮、貂皮、羊皮和狼皮等。裘皮服飾在我國有很長的曆史,商代甲骨文中已經有表現裘皮的象形字,古代裘皮雍容華貴,是上流社會才能享受的精美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