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擲遊藝——擊壤運動(2 / 3)

這項遊戲因為器具簡易,又能激發人們的興趣,因此,它長期在民間流傳,並演變出多種形式。其中,人們較為熟悉的是一種“拋堶”的遊戲,也稱“飛堶”,“堶”其實就是古代的磚瓦,也就是打瓦的一種遊戲,它隻是以磚瓦替代了壤木,本質上卻是一模一樣的。

有人認為,擊壤最初是從事農作的古人借以謝土報社的俗信活動,這裏麵蘊含著遊戲的核心是對土地神的膜拜。正如古代詩歌總集《詩經·小雅·甫田》中關於“琴瑟擊鼓,以禦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穀我士女”的描寫一樣。

由於擊壤這種俗信活動所具有的歡怡氣氛,從而決定了它由娛神向娛人的方向發生轉化,最終形成為了一種季節性的遊戲,並在傳習過程中逐漸淡化成俗信的成分了。但是作為曆史的遺存,它仍然潛含著早期的文化信息。

以早期擊壤之戲的變種遊戲“打梭”為例,遊戲者以“鬥一”、“鬥二”至“鬥三”的計數判定勝負,這種鬥量計數的方式,其實表達出了萬擔歸倉和感謝社稷獲得豐收的喜悅,並寄托著來年希望豐收的願望。

[旁注]

丹朱 堯帝的兒子。帝堯生十子,丹朱是他的長子,他出生時全身紅彤彤,因取名“朱”。他開通聰明,智慧極高,從小極受堯的寵愛。他個性剛烈,做事堅決有主見,是世界圍棋界的始祖,並傳為史上圍棋第一高手。

堯 上古五帝之一,姓伊祁,名放勳,史稱“唐堯”。他是我國原始社會末期的部落聯盟長。當他得到帝位後,便在唐縣伏城一帶建立了第一個都城,後來遷都平陽。他當政時期天下安寧,世風祥和,因此,人們將帝堯的時代視為農耕文化出現飛躍進步的時代。

舜 我國傳說曆史中的人物,是五帝之一。舜為4個部落聯盟首領,以受堯的“禪讓”而稱帝於天下,他的國號為“有虞”。他愛護人民、造福於民,倡導天人協和、萬物共榮的社會公德,是上古一位有為的君主。

娥皇女英 古代傳說中五帝之一堯帝的兩個女兒。並稱“皇英”。長女名叫娥皇,次女名叫女英,姐妹一同嫁給帝舜為妻。舜繼堯位後,二女一起了做他的妃子,後世也稱二女為“湘夫人”。

《詩經》 我國文學史上最早的詩歌總集,它收入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大約500多年的詩歌,它又稱《詩三百》,先秦時稱為《詩》,西漢時期被尊為儒家經典,開始被稱為《詩經》。漢代著名文學家毛亨和毛萇曾經注釋過《詩經》,因此又稱為《毛詩》。

[閱讀鏈接]

還有人推測擊壤遊戲的源頭可能是一種生產巫術,或是一種預測秋收的占卜形式,但這些都不具備有力的論據。

擊壤如果從傳說中的“堯”算起,至少有4000年的曆史了。其實,擊壤的產生大約與狩獵有關。在遠古時代,人類用木棒擊打野獸。

後來,這種狩獵工具得到了改進,人們自從有了彈弓和弓箭,也就不再依靠用木棒擲擊野獸了,於是便演變成為了後來的擊壤遊戲。

擊壤的曆代發展與演變

隨著擊壤的發展,後來擊壤逐漸失傳了,大約是由於它太單調的緣故吧!

不過,擊壤後來發展成為了擊磚遊戲,人們用磚代替了壤,比賽的規則也較完善,在兒童的遊戲中延續了下來。宋代時流行於寒食節、清明節前後孩童玩的“打瓦”和“打板”等遊戲,其實就是用瓦塊或者石頭玩的擊壤遊戲。

宋代詩人張侃在《代吳兒作小至後九九詩八解》詩中提到了拋堶的遊戲,詩寫道:

五五三三拋堶忙,柳絲深處映陂塘。

這說明了,在宋代有一種類似拋堶的遊戲。還有“飛石”遊戲,據古書記載,飛石的玩法是:

以磚兩枚長7寸,相去30步為標。各以磚一枚,方圓一尺擲之。主人持籌隨多少。甲先擲破則得籌,乙後破則奪先破者。

很明顯,這是一種帶有賭博性的“飛石”比賽,也類似於擊壤。其實也有人認為,擊壤與投壺有相似之處,它本是士大夫們的一種休閑習藝的方式,因為具有較強的娛樂性,才逐漸流向民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