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相之趣——小型棋類1(1 / 3)

競相之趣——小型棋類1

在我國古代,各種棋類遊戲爭奇鬥豔,這也說明了我國傳統棋類文化包含了思維方式的智力因素。隻要對棋類文化進行深入和廣泛地研究就能發現,棋類遊戲是我國古代勞動者的智力載體,人的智力決定著棋類遊戲的各個方麵。

除了象棋、圍棋、麻將,其他如五子棋、六博、塞戲、彈棋等也是我國古代出現過的小型棋類遊戲。

了解我國傳統棋類文化的內涵,也可以使人獲得哲學的觀點、立場和方法,使智力層次得到提高。

五子棋的發源和演變

上古時代,五帝之一舜帝在很小的時候,他的母親就去世了。舜的父親很快又娶了一個妻子,為舜找了個繼母。沒兩年,舜的繼母生了一個男孩,也就是舜同父異母的弟弟象。

舜的繼母兩麵三刀,她對舜非常不好,隻溺愛自己生的象。舜的繼母一心奢望象升官發財,她聽說丹朱王子喜好石子棋,她就請老師來教象石子棋。可是象桀驁不馴,他沒幾天就把老師給氣跑了。

舜則是個好學的孩子,他靠著老師教象石子棋的隻言片語,便自己學會了石子棋,他經常一個人擺弄石子棋。

有一天晚上,舜坐在床頭,他呆呆看著窗外星光燦爛的天空。啊!五星連珠!天上最亮的5個星星連成一線了!舜經常聽村中的老人說,五星連珠是吉祥的征兆。

舜的臉上露出微笑,他轉身走到棋盤前,很隨意地在棋盤上拿石子擺弄。舜左擺右擺,他突然眼前一亮,頓時哈哈大笑起來:“五星連珠連五子!哈哈,太好玩了!”

舜的大笑和喊聲將弟弟象從睡夢中吵醒,象揉著眼從床上爬起來說:“哥哥,你嚷什麼啊?”

舜把剛才見到的五星連珠及自己擺出的五子連珠告訴象。象搖了搖頭說:“哥哥你又沒學過石子棋,你怎麼會五子連珠呢?我不信!”

舜對象說:“不信咱倆玩玩吧!”

象頓時來了精神,答應下來了。

舜笑了笑說:“那好吧!我執白石子你執黑石子,看誰先用5個石子連成一條直線,誰就是勝利者!”

象說:“沒問題,這個太簡單啦!”

於是雙方你一步我一步走起來,沒一會兒,象就連輸三盤。

象說:“不算,你是哥哥,我是弟弟,你應該讓我先行棋。這樣才公平嘛!”

舜答應了,可象還是連輸三盤。

這一年,王子丹朱在京城大擺石子棋擂台,很多人不服氣與丹朱對弈,但一連好幾天都沒有人能勝過王子丹朱。

舜因為在本地玩石子棋玩得非常好,他被夥伴們推到了擂台上。舜與王子丹朱大戰了很久,仍是難分勝負,王子丹朱急得麵紅耳赤,但他就是無法勝過舜。

舜見天色漸晚,他對王子丹朱說:“這盤咱們改日再下,下麵我們能不能換個玩法?”

王子不屑地說:“石子棋是我老爸發明的,不管怎麼玩我都是天下第一!你說吧,我們怎麼玩?”

舜說:“無規矩不成方圓,其實規則很簡單,我執白石子,你執黑石子,看誰先用5個石子連成一條直線,誰就是勝利者。”

王子丹朱考慮了片刻說:“我是王子我要先行!”

於是兩人開始連了起來,沒幾個回合,王子丹朱就輸了,丹朱不服還要再玩,不過很快他又輸了。

不過丹朱絕頂聰明,第三盤他有所感悟了,雙方下到棋盤快滿了,仍然沒有分出勝負。

這下引起了王子丹朱的興趣,他當場宣布石子棋擂台賽結束。丹朱將舜接進王宮,讓舜陪他繼續玩起了石子連五的遊戲。

舜經常在王宮與丹朱下棋,他的聰明被堯帝相中,沒過幾年,堯帝就將女兒嫁給舜,他還將王位也傳給了舜。自從舜做了帝王,他便將石子連五的石頭棋推廣到了民間。

其實,舜發明五子棋的故事隻是民間的一個傳說,相傳早在上古時期“堯造圍棋”之前,五子棋遊戲就在民間廣為流傳了。

五子棋別稱有連珠、連五子、串珠、五目碰等。五子棋是起源於我國上古時代,它屬於古代黑白傳統棋種。

五子棋是一種兩人對弈的純策略型棋類遊戲,棋具與圍棋通用。五子棋的規則簡單,容易上手,而且老少皆宜,但是簡單的規則下,又使玩家趣味橫生,引人入勝。

五子棋不僅能增強思維能力,提高智力,而且富含哲理,有助於修身養性。

五子棋,在我國上下五千年的曆史長河中,它備受人們的青睞,其中也不乏許多名人逸士。

如宋朝佚名所著的《清上商曲詞·讀取歌·三十四》寫道:

計約黃昏後,人斷猶未來。

聞歡開方局,已複將誰期。

宋光宗年間詩人趙師秀的《約客》詩詞雲:

黃梅時節蒙蒙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

由此可見,五子棋在我國古代社會中的影響廣泛,人們對它也是十分喜好的。

數千年來,五子棋經過人們不斷的規則改良,演變出了“禁手”等規則,並將原屬圍棋的19道棋盤改為五子棋專用的15道棋盤。這些五子棋規則和形製上的改變,使五子棋更加趨向正規和完善。

其實五子連珠遊戲中,包含著一個極為深刻的數學問題。

為什麼不是四子連珠,或者是六子連珠?一定要是五子連珠呢?其實古人創造出五子棋這個遊戲,早就考慮到這一點了。

首先,如果規則是四子連珠,那就太容易啦,幾乎下不了幾步就可以勝利了。而六子連珠呢,又太難了,即便把棋盤下滿,誰也別想勝利。

這就說明,五子連珠是一個最佳的攻守平衡,如果增一子、減一子都會打破這個平衡。也就是說四子連珠太容易,進攻的一方處於絕對優勢;而六子連珠又太難,防守的一方處於絕對優勢。

而遊戲的規則必須是讓遊戲雙方處於平等的位置才可能進行,否則遊戲就不成其為遊戲。所以五子連珠無疑是一個最佳的方案。

中華民族的祖先在發明五子連珠的過程中,肯定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曆了四子連珠、六子連珠的嚐試過程後,最後才確定為五子連珠。

下五子棋時要有一定的方法,古人曾論述過關於圍棋的奇正之法:

法中變化有莫測;五子之變如水勢,因勢避高而趨下。戰不過攻守,法不過奇正,奇正之法:往複循環,不竭如江海,無窮如天地。

五子棋如果下到了攻守自如的最高境界時,其中的布局並沒有什麼奇巧玄妙之處,隻不過是將棋陣、爭先等棋理恰如其分地用黑白子力表達出來罷了。

同時,當棋手的個人修養達到了真善美高度統一的忘我境界時,他的行棋落子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隻不過是將棋理融入自己純真樸實的自然精神本性平白表露而已。

不過,執黑棋者一般開局需要主動積極一些,執白棋者需要被動消極些。這種攻防心態也是五子棋的一種約定俗成的規矩。

在這個規矩下,五子棋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棋手,在執黑棋或者執白棋選擇行棋,提醒棋手們注重將棋性與個性緊密地結合起來。

隻有棋手視棋子與天性的統一為生命,孜孜不倦追求棋藝提高的同時,也能自覺地認識自我,完善自我,以達到實現人棋合一的完美境界。

但是,現實的五子棋實踐活動中,每一個人的性格使然與執棋所為往往並不統一,甚至會發生對抗,直接導致“個性”與“行棋”的激烈衝突,這也正是棋壇生活的本真。

在棋局上,個性積極主動的棋手執黑棋做殺,酣暢淋漓,而個性消極被動些的棋手執白棋防守,步步為營。但若是一些個性積極主動的棋手在無奈執白棋的時候,他如果開局就貿然進攻,不顧防守,便很快就左右為難,亦步亦趨了。

在我國傳統文化背景下, 通常人們人為 “棋如其人”,是指棋手們通過下棋的方式,表現他們對世界的認知和自身情感及心緒變化的,這些形成了強烈的個性,足以讓人們認識這種個性。

這也反映了棋手的修養素質。人生一世在認知提高和完善的過程被稱為“做人”,隻有成功地做好了“人”,才可能擁有一雙“行棋”的妙手,

學棋的人務必要聚精會神,專心致誌,同時在修煉棋藝時又需要結合自身個體品性,才能率性而為,因“棋”製宜,充分發揮個性、棋性及棋子。

總之,五子棋以它平易近人,老少皆宜的簡單規則,和引人入勝的精彩棋藝對局,數千年來,使這項運動經久不衰,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好。

[旁注]

舜 我國傳說曆史中的人物,是上古五帝之一,名重華,為四個部落聯盟首領,以受堯的“禪讓”而稱帝於天下,他的國號為“有虞”。他愛護人民、造福於民,倡導天人協和、萬物共榮的社會公德,是上古一位有為的君主。

五星連珠 也叫“五星聚”。古代人們發現用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五顆行星同時出現在天空中,由於五顆星都是大行星,亮度較高,人們用肉眼就可以清晰地看到。這種現象不常發生,所以我國古人都認為它是祥瑞之兆。

擂台 我國古代武術家比武的台子,是武術散手的早期競賽形式,後來也被引用到了圍棋比賽上。通常分為有兩種,一為由主辦者擺出擂台,會下棋的人都可以上台與他較量,稱為“打擂”。另一種由主辦者設台,參加圍棋比賽的人按報名程序上台較量,最終取勝者留在台上,以決出棋藝最高強者,稱為“擂台賽”。

方圓 方形與圓形,也泛指事物的形體或方法準則。方是規矩,是框架,是做人之本。圓,是圓融,是老練,是處世之道。人生自在方圓,做人不能失去了基本的準則,也不能丟失應有的道理。這在古代傳統文化中,方圓結合體現了中華民族人生處世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