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相之趣——小型棋類1(2 / 3)

上古 我國傳統說法中的三古之一,是屬於較早的古代,《易·係辭》、《禮記·禮運》中都稱伏羲時代前後為上古,也有稱上古為夏朝以前的時代,也就是黃帝、女媧、神農、唐堯、虞舜、夏禹等時代。

逸士 我國傳統文化認為的隱居而有才逸的人,指人品清高脫俗,不貪慕虛名利祿,品性高逸的隱逸者。也屬於隱士,是從社會中隱退、過著獨居生活的賢人,古代對這類人倍加崇敬,他們所代表的思想和文化,也是我國優秀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趙師秀 (1170年~1219年),字紫芝,號靈秀,南宋著名詩人,是宋太祖的第八世孫,人稱“鬼才”,他開創了“江湖派”詩風。1195年任主簿,但仕途不佳,晚年喜歡出遊,他的著作有《趙師秀集》、《天樂堂集》等,總結了同仁的藝術主張,公開打出詩詞宗法晚唐的旗幟,是當時詩界的領袖人物。

祖先 始祖,也指始祖以下的曆代先人、民族或家族的上代先輩,對祖先的崇拜是中華民族的特色文化,敬祖,也是一種宗教習慣,起源於母係氏族社會向父係氏族社會的發展過程中,由圖騰崇拜過渡而來。也就是在親緣意識中萌生、衍化出對本族始祖先人的敬拜思想。

奇正 古時兵法術語,古代作戰把對陣交鋒稱為正,把設伏掩襲等稱為奇。我國古代軍事家孫子曾經說過,打仗不過就是正麵交鋒和設伏掩襲這兩種方式,如果能善加利用正和奇的思想,那麼就沒有不能打勝的戰爭。可見它是我國傳統軍事學中的精華思想。

[閱讀鏈接]

提到五子棋比賽,就不得不提到“禁手”的規則。

因為五子棋的廣泛傳播,人們發現,五子棋的一個特點是先行黑棋有很大優勢。後來人們已經證明出了在原始規則下的五子棋,先下的黑棋有必勝的方法。

於是,五子棋經過數十年的修改、驗證、再修改,最終發展出加入“禁手”的五子棋。禁手是指禁止先下的黑棋若下出“雙活三”、“雙四”、“長連”便會被判定輸棋。

“禁手”此舉限製黑棋的取勝方式,白棋則增加逼迫黑子下出禁手來取勝的手段,使黑棋先下的優勢稍稍減少。也增加了連珠的技術性、複雜性及趣味性,這才真正合乎公平競技的規則。

博戲類遊戲鼻祖六博棋

在西漢建元年間,當時漢武帝劉恒的兒子劉啟,當年還在做皇太子。那時候正值吳國太子進京朝見漢文帝,期間吳太子曾經陪伴劉啟一邊飲酒一邊下“六博”棋打發時間。

喜好“六博”的皇子劉啟與吳太子在棋盤上殺得天昏地暗。因為吳太子之前所拜的師傅都是荊楚地區的人,楚地的人多數生情狂傲,爭強好勝。

因而,吳太子也感染了些楚人狂傲爭勝的特點。在下棋過程中吳太子與劉啟為了爭棋路,態度惡劣,竟然出言不遜,簡直不把當朝皇太子劉啟放在眼裏。

皇子劉啟在盛怒之下抓起六博棋的棋盤猛砸向吳太子,這一下竟然將吳太子的頭砸傷了,吳太子自知理虧,對方又是當今太子,未來的皇帝,隻得捂著頭上的傷灰溜溜地逃回了吳國。

玩六博棋一不小心竟然玩出了爭鬥,還引發了後來我國曆史上有名的西漢削藩運動,這著實令人大開眼界。

其實,埋下這場西漢削藩運動“導火索”的正是漢景帝劉啟本人,起因就是為了一盤六博棋的輸贏。所以從一定程度上講,這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次由一盤棋引發的一場著名事件。

而故事中的六博棋又稱作“陸博”,它是我國古代一種擲采行棋的博戲類遊戲,因為使用6根“博箸”,所以被人們稱為六博。

六博棋包括棋局、棋子、箸和博籌等棋具,行棋方法主要包括“大博”和“小博”兩種。

六博棋的玩法有一種叫做“大博”,“大博”是與象棋一樣要吃掉棋盤上特定的棋子才能獲勝的玩法,所以也屬於很早期的兵種棋戲。因此,人們推論象棋類遊戲很有可能是從大博演變而來的。

西漢以及先秦時期的博法都是“大博”,雙方以殺“梟”為勝,也就是對博的雙方各在自己方的棋盤曲道上排列好6枚棋子,其中一枚被稱為“梟”,5枚被稱作“散”,還要用留個“箸”,雙方輪流擲“箸”,並根據所擲“箸”的數量行棋,最終以殺掉對方“梟”來決定勝負。

戰國時期的一套完整的六博棋具包括棋盤、棋、箸,漢代時有些博具中開始使用“煢”代替“博箸”。

六博的棋子多以象牙、玉石或金屬製成,12枚棋子分為黑色紅色或者黑色白色兩組。而棋子分為長方體和立方體兩種形狀,因此雙方都有一個大棋子和5個小棋子。

棋子布置在博局中,博局也被人們稱為,“椐”多為木質方形,盤麵塗上黑漆,也有塗白漆的。棋盤上有一個方形大框,框內中部也是一個小方框,周邊有一些棋路,人們稱其為“曲道”,總共12個“曲道”,四角處還有4個圓點。

博局形式是模仿自“栻盤”的,“栻盤”關於生門、死門、相生、相克的說法,對博局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比如,博局上的12個曲道中就有不利於行棋的“惡道”。

東漢以後六博的形製出現了新的變化,這時才出現了使用煢的“小博”。“小博”同樣也是以多吃“博籌”為勝。

而六博棋中煢的作用也是用來行棋的,有的六博則沒有煢,但有箸,使用方法就是“投箸行棋”。

從情形看,後來的六博棋雖然不用箸和煢,但行棋也不是自由的,要靠“劃拳”來決定。這就可以看出,六博棋的發展,有的用箸,有的用煢,有的用“劃拳”,都是為了解決行棋的先後,但解決方法確是越來越簡單了。

六博棋的6根箸、十幾個麵的煢和用手勢來決定行棋是有關聯的,他們可能有先後關係,也可能同時存在,這就看古代棋手的自身喜好了。

六根箸決定6個棋該走哪一個,兩個人輪流擲箸,後來為了增加娛樂行,變成了煢,增加了天意的成分,可以再有一次機會。再後來,嫌麻煩的棋手就直接“劃拳”決定了。

至於六博棋行哪一個棋,要由天定,但哪個棋怎麼走,有多種選擇,這就要看棋者的智慧了,後來的象棋演變到把“天意”的其成分都去掉,全靠智慧了。

二人輪流擲煢行棋,棋行到固定的地方就把棋子豎起來,命名為“驍棋”。這種博法是兩人對局,博局有12個“曲道”,兩頭中間是“水”。

棋盤上總共有12枚棋子,雙方各執白色黑色的6枚棋子,玩家分別把棋子布於局中12個曲道上。雙方還各有一枚稱作“魚”的圓形棋子,把“魚”放在“水”中。

雙方互相擲煢行棋,行棋的步數也是根據擲的數字決定的。同樣棋子行進到規定的位置就可以豎起來,這枚“驍棋”便可入“水”中,“驍棋”吃掉對方的“魚”,這個動作被命名為“牽魚”。

玩家每“牽魚”一次,就可以獲得“博籌”兩根,連牽兩次魚,就可獲得“博籌”3根。若誰能連牽5次魚,那這個人就會先獲得6根“博籌”,他就算是獲勝了。

誰能想到,這種玩法複雜的六博棋竟是各種棋類遊戲的鼻祖,象棋是由六博棋演變而來。

據史學界研究的結果表明,六博的出現,最晚不會晚於商代。西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在其所著的《史記·殷本紀》中就有六博棋的一段記載:

帝武乙無道,為偶人,謂之天神。與之博,令人為行。天神不勝,乃僇辱之。

這段文獻是說,商代的一個皇帝武乙做了個假人,他稱這個假人為天神。武乙下令讓侍衛操控這個假人跟自己玩六博棋。結果假人天神輸給了武乙,武乙就羞辱天神。這說明,這款古老的六博棋至少要追溯到神話時代。

但是在先秦至西漢曾經全民流行至少1000多年的六博遊戲,它在東漢之後就漸漸式微了,以至於隋唐以後六博棋的玩法就隻存在於古籍中,留下了無盡的猜測和想象。

[旁注]

漢武帝 (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劉徹,西漢的第7位皇帝,我國西漢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詩人。16歲登基,為鞏固皇權,他在地方設置刺史,開創察舉製選拔人才,又頒行“推恩令”,開拓了漢朝最大版圖,功業可謂是輝煌無比。

劉啟 (公元前188年~公元前141年),西漢景帝,是漢文帝劉恒的長子,西漢第六位皇帝,在位16年。他在位期間,鞏固中央集權,勤儉治國,發展生產,史稱為“文景之治”,為漢武帝時大漢王朝的鼎盛打下了紮實的基礎,對後世影響極大。

漢文帝 (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57年),漢文帝劉恒,漢代第五位皇帝,漢高祖中子,為人寬容平和,在政治上保持低調。他即位後勵精圖治,興修水利,使漢朝進入強盛安定的時期。當時百姓富裕,天下小康,他與其子漢景帝統治時期被合稱為“文景之治”,對後來漢王朝的鼎盛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先秦 我國曆史學名詞,指秦朝以前的曆史時代,起自遠古人類產生時期,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為止。這一時期,學術思想自由,文化繁榮,產生了諸子百家,史稱“百家爭鳴”,在這個曆史階段中,我國從分散逐步走向統一,對後世影響很大。

玉石 在我國受到廣泛歡迎的一個寶石的分類,是我國一種特殊文化,我國製玉曆史悠久,用途廣泛,風格獨特,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充分表現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創造才能,也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珍貴遺產和藝術瑰寶。

栻盤 一種漢代漆器,是古人占卜天象和曆算的工具,是古代天圓地方思想的實物表現,和後來風水先生用的羅盤性質差不多,由圓形的天盤和方形的地盤組成,上刻二十八宿星,圓形的天盤和方形的地盤的中心以軸相連,它的構造複雜,是研究我國古代天文、曆法和數術的重要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