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我們並不是要求全責備古人先哲。單單強調自身政治倫理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卻不去努力改變現實,就隻能讓靈魂承受主觀與客觀分離、撕裂的痛苦。但沒有痛苦靈魂的願力,就不會有《離騷》、不會有《九歌》、不會有《涉江》,不會有第一個以個人獨唱的形式抒發深摯感情的偉大詩人。
隻是,一個國家、一個集體的團結太重要了。團結就是力量,比鐵還硬,比鋼還強。有了團結,就能不畏懼任何敵人的挑釁,就能讓河流改變模樣,就能讓團隊中的每個人都感受到幸福和希望。但沒有團結,再多的數量、再多的規模也一推就倒,再有才能的人也隻能憤懣悲壯。
四百多年前,豐臣秀吉妄圖以北京為都,指令倭寇大舉侵朝,想以此為跳板圖謀中國,但中朝軍隊同仇敵愾、節節抗擊。露梁海戰一役,明軍抗倭名將鄧子龍、朝軍愛國將領李舜臣率領中朝聯合水師在露梁海麵以800艘戰船將日方500艘艨艟團團包圍,幾乎全殲,日軍死亡萬計,使海波平靜三百年之久。
再到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在外部保障上,清政府將原本用於整軍經武的海軍公款挪作慈禧太後的壽誕籌備。與之相比,當日本內閣還在爭論“今年”是建造一艘還是兩艘軍艦時,明治天皇卻告諭諸臣,要從後宮的經費中撥款給海軍使用。在黃海海戰的直接對抗中,北洋水師竟然有人帶艦臨陣脫逃,鄧世昌“撞沉吉野”的英雄壯舉雖鼓舞了民族感情,卻實在不能挽回因軟弱渙散導致失敗的殘局。清政府因此背負沉重賠款外債,日本帝國主義卻因獲得巨額戰爭賠款,國力軍力迅速強盛,並逐漸走上擴張道路。
撫今追昔,賽龍舟的風俗其深刻內涵或許正在於此。那是要告慰九泉之下的英靈先輩,您的後人崇敬您的理想,但更要吸取曆史和實踐的教訓。賽龍舟的豪情,拔得頭籌還在其次,重要的是磨練意誌,告誡大家隻有團結,才能奮進。這小到黨委、支部的工作,大到政府國家的層麵,皆是如此。而如何才能更好地團結,卻是一個係統工程,需要我們共同努力。
那是最後一次訓練,離正式比賽隻有兩天了。教練一是強調如何整齊劃一,二則是給了一句關於競賽的訣竅。這訣竅是:雖說“賽龍舟”,但你們隻管自己,不管別人。管了別人,隻會更慢。
想來,這裏確有“比較哲學”的人生智慧。劃龍舟的齊心協力,應然有自身的節拍、力度,隻能以“自己”為參照來進行調整和完善。如若看到臨近的龍舟爭搶敢先,就咬牙蠻幹、改弦更張,隻能使自己方寸大亂。
一個國家、一個集體、一個個人,真心以自身為參照,不斷加強自身建設,敢於在具體實踐中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以自我超越的絕對性來有效突破與對象差距的相對性,就能取得領先和優秀。
現在,社會上各種思潮湧動。有“左”的,也有“右”的,好比是龍舟上並排坐的兩個漿手。即便是再大分歧,也應服務可持續發展,把思想統一到為了中國這條巨龍上來。否則,就是離心思想,是需要引起注意和反駁的。歸根結底,團結才能穩定,團結才能強大,團結才能實現偉大的中國夢想。
後來,我們的這個團隊在正式競賽中並未取得佳績,但同誌們都感覺有步調一致,服從指揮的坦然。又有人說:沒有最好,隻有更好。鼓手要求大家:“這也是一次極好的組織生活,應該把精神帶到工作中去。”
我望著長風碧波,岸邊人頭攢動,遠處高樓環伺包圍,繁華如簇,與十年之前有天壤之別,雖說半身皆是湖水,但心情滿足,遂激發起握管疾書的衝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