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土戲——上黨梆子1(1 / 3)

山西土戲——上黨梆子1

上黨梆子是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發源於澤州。因流行於山西省東南部,最初時被稱為“本地土戲”,俗名“大戲”。在1934年至1957年,山西省曲藝界曾稱作“上黨宮調”。1957年,正始定名為“上黨梆子”。

上黨梆子在清代乾隆中後期已經盛行,嘉慶、道光年間班社林立,名伶輩出,劇目競現,流派紛呈,進入蓬勃發展時期。

上黨梆子慷慨悲壯、粗獷豪邁、激越奔放,在其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州底”和“潞府”兩大流派,並湧現出了以趙清海為代表的眾多知名藝人,他們都為上黨梆子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明代八音歌舞形成上黨梆子

那還是明代初年的時候,在山西的上黨地區出現了以使用鼓、鑼、鈸、旋、笙、簫、笛、管等8種樂器進行演出的民間音樂組織八音會。

那時候,上黨境內多數縣的大村大鎮,都有八音會,人們習慣以它所在村莊或街坊的名字相稱呼。這些八音會一般都在冬季農閑請教師來教練。

演奏的曲牌有“十大番”、“小十番”、“十樣錦”、“長皮”、“節節高”、“戲牡丹”、“得 勝令”、“招軍”、“如令”、“盜令”等數十個。

上黨八音會的音樂主要是由宮廷音樂、廟堂音樂、戲曲音樂和民間小調構成的。演唱起來高亢激越,熱烈火爆,慷慨悲歌,大氣磅礴。

在那時,各地八音會的主要活動是參與迎神賽社。每每在迎神賽社到來之際,藝人們身著春冬長袍或夏秋大褂,領口內斜插一麵紅色的旗杆,頂上是一尺多長的三角旗。

旗上有的繡著一條龍,有的繡一個“令”字。插旗杆的布筒跟前有一溜白布,寫著村莊的會名。就這樣,藝人們邊走邊演奏。

要是朝山進香,藝人們走幾十裏是常見的事,甚至也有走一二百裏的。迎神賽社實際是民間音樂演奏的大賽,裁判者當然是千千萬萬音樂業餘愛好者。被人們稱許的八音會組織是十分光彩的,他們總希望年年保持這個榮譽。

一旦被人冷落,八音會也不會承認失敗,他們總要狠下苦功,準備下一次出人頭地。因此,這種競爭永遠沒有了結。這樣就無形中促成了八音會藝人彼此技藝的長進。

八音會的另一種活動,是村子裏有人結婚、分家、慶壽時吹打一番,當地人稱之為“鬧房”、“暖房”、“鬧壽”。有些地方死了人,也會請八音會去“鬧喪”。

在這些場合,藝人們都要唱幾出圍鼓戲,即大夥圍著老鼓演奏,嘴裏分別唱著劇中角色的台詞,有些能手一人能頂兩三個角色。

除了這些八音會外,在古時,上黨民間也有好多驅疫、禳災、迎福的活動,如晉城、陽城、沁水的“衝瘟”,藝人們扮鍾馗、小鬼和老虎,在鼓樂的導引下,到民戶去鳴枚鞭炮,驅除瘟疫。

像陽城東鄉的“送子”,高禖神夫婦在鼓樂導引下,為新婚夫婦送泥塑彩色小兒。在長子一帶每當過廟會時,流行鍾馗在街上追打由人裝扮的“癀癆鬼”,追到台上吊打,這被稱作“鞭打癀癆鬼”。

在陵川鄉間有“五鬼盤叉”,也就是5個“小鬼”奉命來提不孝婦人,經過滾、撲、追、打,最後縛住。在壺關、陵川一帶有“猿猴脫殼”,也就是在喪禮時,由人扮成猿猴躺到紅氈上,篩以麩麵,猿猴躍起後,氈上留有猴形。

在長子、屯留一帶還流傳有被稱作“斬時魃”的天旱祈雨的一種形式。在鑼鼓中,兩個武士持刀將由人裝扮的“旱魃”猛追到舞台上,打碎代表“旱魃”腦袋的“旱魃”所頂的黃色南瓜。

到明末清初的時候,從晉陝豫三角地帶的原生梆子流傳到了上黨,並逐漸地和八音會等當地的這些民間藝術相結合,形成了一種本地土戲,這就是上黨梆子腔的雛形。

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上黨梆子的藝人相繼吸收了昆劇、梆子劇、羅劇、卷劇、皮黃劇5種聲腔,從而使上黨梆子進入了大發展階段。

從清代嘉慶年間至道光年間,相繼成立了許多上黨梆子劇班,其中,比較有名的如晉城的鳴鳳班、長盛班、公順班、三樂班、三義班、複盛班,高平的三樂意班、賢易班、陵川的慶雲班、三樂班等,都曾煊赫一時。

此外,壺關的樂意班也聲名遠播,它曾到河南北邊和山西南麵演出,傳說還到過北京。後來樂意班轉歸長子縣的張家,它的實力也與三義班各領風騷,分庭抗禮。再有,潞城三樂班、屯留小樂意班、平順三樂班、黎城發義班等也爭芳鬥豔,引人矚目。

上黨梆子的許多代表劇目像《乾坤帶》、《萬壽宮》、《金沙灘》、《雁門關》、《天波樓》、《雙龍會》、《天門陣》、《雙掛印》、《彩仙橋》、《奪帥印》、《對鬆關》等也都是在那時出現的。

此外,還有《下南唐》、《珍珠塔》、《烏鴉山》、《繡龍劍》、《金亭關》、《六翁關》、《複金陵》、《渡康王》、《清廉傳》、《雪花江》、《鳳儀亭》、《江東橋》等劇目也相繼出現了。

[旁注]

八音會 是民間組織的音樂班子。它大致萌生於戰國秦漢時期,脫胎於唐代樂舞和宋代隊戲,形成發展與元明之際,成熟興盛於明末清初。因為主要使用鼓、鑼、鈸、旋、笙、簫、笛、管等八種樂器,所以叫做八音會。

龍 在我國古代的神話與傳說中,龍是一種神異動物,與白虎、朱雀、玄武一起並稱“四神獸”。在我國古時,龍是帝王的象征,也用來指至高的權力和帝王的東西,如龍種、龍顏、龍廷、龍袍、龍宮等。

鍾馗 是道教和民間傳說中能打鬼驅除邪祟的神,被尊奉為賜福鎮宅聖君。民間常掛鍾馗的像賜福鎮宅,跳鍾馗舞祈福祛邪。古書記載他雖生得豹頭環眼,鐵麵虯鬢,相貌奇異,卻才華橫溢、滿腹經綸,平素正氣浩然、剛直不阿,待人正直,肝膽相照。

昆劇 又稱“昆曲”、“昆腔”、“昆山腔”,是我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昆曲發源於14世紀的江蘇昆山,後經魏良輔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國。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術等,以曲詞典雅、行腔宛轉、表演細膩著稱,被譽為“百戲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