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儀亭》 又叫《梳妝擲戟》,出自於羅貫中所著的《三國演義》。劇中講述了貂蟬和呂布二人在鳳儀亭私會,被董卓撞破的故事,經過鳳儀亭事件,董卓、呂布二人徹底反目成仇,呂布下了殺董卓的決心。
[閱讀鏈接]
1850年,鳳台縣的長慶、湧魁、春元、昌盛、協春、玉盛、貴升、文盛、慶升9個上黨梆子戲班,聯名給知府覺羅萬濟上呈子,要求裁減官戲。
後來知府敕令鳳台縣知縣辦理後,於1851年立下了“五聚堂紀德碑”。據碑文記載,當時隻鳳台一縣,就至少有10個上黨梆子戲班。
除此之外,在那時許多地方梨園也都蓬勃興起。如長治的梨園會館,晉城的五聚堂,望城頭村的開元宮等。由此可知,當時上黨梆子的繁盛程度。
上黨梆子一代宗師趙清海
在清代末期的時候,上黨戲壇基本上是上黨梆子一統天下。晉南的安澤和河南的涉縣,也都有了上黨梆子的職業戲班進行演出。
在那時,還湧現出了眾多的知名藝人,其中後來被奉為上黨梆子一代宗師的趙清海,就是其中最為著名的代表人物。
趙清海於1881年出生在山西晉城的一個小村莊裏。他出生後,母親就給其取了個乳名叫“群孩”,也稱“勤孩”。
趙清海從小喜歡戲曲,和小夥伴們玩耍時,就常常用高粱秸、玉米秸編成盔頭,用玉米須子當髯口,在田間地頭唱戲玩。
十幾歲時,趙清海每天在楊寨村外的老西溝練聲練氣,這遭到了其父母的極力反對。為此父親多次曾打罵他。
趙清海的母親心疼兒子,為了能收住他的心,早早地給他娶了個媳婦。但是,這沒有能阻礙他學習戲曲藝術的決心。不久他毅然離家出走,拜陵川縣附城鎮的一位上黨梆子名藝人為師。
趙清海學戲非常刻苦。他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再加上他聰慧伶俐,進步非常快,沒多長時間不成了戲班裏的主要演員了。
在趙清海十七八歲時,他就在上黨戲曲界嶄露頭角了。後來,他又拜在了陵川附城鎮慶雲班著名老藝人徐全虎的門下學藝。出師後,他在聲名顯赫的鳴鳳班任掌班多年。
再後來,他在高平組建了著名的三樂意班,並任三樂意班掌班,直至後來因病在高平紫台山患病去世。
趙清海擅長演的劇目有《一捧雪》裏的莫成,《雁門關》裏的楊八郎,《忠孝節》裏的楊四郎,《清河橋》裏的楚莊王,昆曲《長生殿》裏的唐明皇,《赤壁遊湖》裏的蘇東坡等。
當時,他被譽為上黨伶界大王,有人寫詩稱讚他說:
澤州名優冠上黨,梨園爭學群孩腔。
在以前的上黨戲曲界,如果不能全麵掌握昆劇、梆劇、羅劇、卷劇、簧劇5種聲腔藝術,那麼就算不是一個合格的上黨梆子演員,也就不是一個“全把式”,即泥瓦匠中所謂的“半把手”。
作為上黨梆子的最著名藝人,趙清海不但5腔都擅長,而且演唱聲情並茂,開創了上黨梆子的新麵貌。他主攻須生、兼演大淨、老旦,五腔皆精,其中昆梆簧最為擅長和出色。
趙清海根據劇中人物創造新腔,豐富了上黨梆子的表現力,開創了上黨梆子的新麵貌,為上黨梆子的成熟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1934年至1935年,晉城上黨梆子藝人在太原演出,趙清海得到了當時演出組織者所贈送的緞幛,上麵的題詞分別是“涵蓋一切”與“宮調泰鬥”。
另據文獻記載,當年趙清海在演《九龍峪》中,演到楊延輝別母至後堂看到妻子後,唱道:“唉,娘啊!到後堂看一看你那賢德的兒媳。娘啊!兒去去就來!”
在這一段裏,趙清海的唱腔十分生動傳神地把當時楊四郎那種非常複雜的內心感情,和難以言表的意境給表現了出來。每次演到這個地方,都會博得一個滿堂彩。
以至到後來,一些看過他演戲的戲迷對於他的優美唱腔和細膩的表演,還有深深的眷戀之情。為此,一位戲迷在回憶文章中寫道:
乾海把式什麼都會唱,二黃呀胡胡都拿手。特別是他唱黃戲《掛龍燈》能一口氣繞台三圈,那才是把式。
這文中的“乾海”就是指的趙清海,“胡胡”就是上黨梆子,從中也能看出趙清海的演戲功力非常的高深,並常常吸引著其他演員競相向他學習。
如上黨梆子的另一名角段二淼未成名之前,每逢趙清海在長治演出時,他都要悄悄地買票到台下去看,認真揣摩趙清海的藝術,以便提高自己的藝術水平。
有一次,段二淼聽說趙清海的戲班在長治附近的一個村子中演戲,這個村子離他當時的住地有十幾裏遠,段二淼為了去看趙清海的戲,早早就趕路到了。
段二淼看完戲,已經是深夜了,他摸黑回去的時候,在半路上摔到溝裏,摔跛了腿,一瘸一拐地回了家。後來,段二淼常常對別人說:“趙清海是我老師。”
趙清海善於運用念白、舞蹈身段來表現人物,使人物具有更大的感染力。在上黨二黃《五丈原》中,趙清海所扮演的奸雄魏延,在麵對舊日同僚連喊三聲“魏延造反,誰敢殺我?”時,利用獨特的台步以及顫顫的聲音,把一個奸雄虛弱的內心刻畫得入木三分。
趙清海還擅長用獨門的特技豐富人物。在川劇中,有一種特技叫“憋氣功”,它是根據劇中人物需要,不借助其他手段,使用調息等方法,使臉色或煞白或通紅,以更好表現人物的感情。
如在《竇娥冤·羊肚》中,為表現張婆婆誤食毒羊肚,腹痛難忍時,川劇的老旦演員,就會使用氣功這一特技,使張婆婆的臉色時如紅碳,時如紙白,表現張婆婆臨死前的痛苦莫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