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後人評價魯智深(1 / 1)

明代中後期的思想家李贄: 稱魯智深為“仁人、智人、勇人、聖人、神人、菩薩、羅漢、佛”,對他的使氣任性讚不絕口:“此回文字(指大鬧五台山)分明是個成佛作祖圖。若是那般閉眼合掌的和尚,絕無成佛之理,外麵盡好看,佛性反無一些,如魯智深吃酒打人,無所不為,無所不做,佛性反是完全的,所以到底成了正果。”在“魯智深大鬧五台山”一回中,凡書中寫到魯智深狂喝酒、猛打人、罵和尚、吃狗肉、打折山亭、毀倒金剛、大嘔吐等行為之處,李卓吾都連連在旁批上“佛”字,就連寫到魯智深赤著腳一道煙走到佛殿後撒尿時,李卓吾也照樣毫不吝嗇地在此批送了兩個“佛”字,在這一回裏,李和尚(李卓吾自稱)前後奉送給花和尚的“佛”字,大約不下幾十個,一句話:“率性不拘小節,是成佛作祖根基……”

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學家、文學批評家金聖歎道:“寫魯達為人處,一片熱血直噴出來,令人讀之深愧虛生世上,不曾為人出力。”

台灣學者樂衡軍先生在《梁山泊的締造與幻滅》一文裏評價魯智深: “魯智深原來是一百零八人裏唯一真正帶給我們光明和溫暖的人物。從他一出場不幸打殺鄭屠,直到大鬧野豬林,他一路散發著奮身忘我的熱情。……他正義的赫怒,往往狙滅了罪惡(例如鄭屠之死,瓦官寺之焚),在他慷慨胸襟中,我們時感一己小利的局促(如李忠之賣藥和送行)和醜陋(如小霸王周通的搶親),在他磊落的行止下,使我們對人性生出真純的信賴(如對智真長老總坦認過失,如和金翠蓮可以相對久處而無避忌,如梁山上見著林衝便動問‘阿嫂信息',這是如武鬆者所不肯,如李逵者所不能的),而超出一切之上的,水滸賦給梁山人物的唯一的殊榮,是魯智深那種最充分的人心。在渭州為了等候金老父女安全遠去,魯智深尋思著坐守了兩個時辰;在桃花村痛打了小霸王周通後,他勸周通不要壞了劉太公養老送終、承繼香火的事,‘教他老人家失所';在瓦官寺,麵對一群襤褸而自私可厭的老和尚,雖然饑腸如焚,但在聽說他們三天未食,就即刻撇下一鍋熱粥,再不吃它——這對人類苦難情狀真誠入微的體悟,是《水滸》中真正用感覺來寫的句子。這些瑣細的動作,像是一陣和煦的微風熨貼地吹拂過受苦者的灼痛,這種幽微的用心,像毫光一樣映照著魯智深巨大身影,讓我們看見他額上廣慈的縠皺。這一種救世的憐憫,原本是締造梁山泊的初始的動機,較之後來宋江大慈善家式的‘仗義疏財',魯智深這種隱而不顯的舉動,才更觸動了人心。水滸其實已經把最珍惜的筆單獨保留給魯智深了,每當他‘大踏步'而來時,就有一種大無畏的信心,人間保姆的嗬護,籠罩著我們……”

近代文學家思想家魯迅說:“對於魯智深,除了讚賞之外,我實在無話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