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鬥號角——越調(1 / 3)

戰鬥號角——越調

越調是河南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它主要流行於河南省的南部、東部,越調的主奏樂器早期是象鼻四弦,後來一般用墜胡。

越調自誕生地四外流傳時,“音隨地改”,形成了“上路”、“下路”、“南邊”等地域流派。上路越調以南陽為中心,是越調的母調。唱腔質樸、婉轉、細膩、典雅而又不失豪放、粗獷、大氣,有秦腔的元素。

下路越調以許昌、漯河、周口為中心,又稱“小越調”。唱腔具有火爆、明快、高亢、豪放的特點。南邊越調以襄陽為中心,向十堰等地擴散,與上路越調比較相似。

鼓舞士氣的越國民歌

相傳,在春秋戰國時期,越王勾踐被吳國俘虜,越王的丞相範蠡用美人計獻西施於吳王夫差,後來吳王夫差沉溺於美色,並且放了越王勾踐。

勾踐回越國後,臥薪嚐膽、立誌報仇雪恥,為了喚醒越國民眾的鬥誌,便唱起了一種鼓舞鬥誌的民歌。公元前475年,越王勾踐做好了充分準備,大規模地進攻吳國,一舉打敗了吳國。

後來,越王的丞相範蠡帶著西施回到了家鄉河南內鄉縣,他們回想在越國的生活,時常會唱起那時在越國的小曲,於是在越國鼓舞士氣的小曲便在南陽、襄樊區域流傳起來。

這些民歌因是越國曲調而被人們稱為“越調”,後來讓你們有又增添了些人物情節和表演,形成了一種戲劇,人們依然稱之為“越調”。

後來,越調四外流傳,並且“音隨地改”,形成了“上路”、“下路”、“南邊”等地域流派。

上路越調以南陽為中心,又稱豫西越調、南陽越調、大越調,是越調的母調。質樸、婉轉、細膩、典雅而又不失豪放、粗獷、大氣,有秦腔的元素,人們認為這是越調吸收了“南昆北弋東柳西梆”中的”西梆”,即秦腔的結果。

南陽越調仍保留花腔,有假嗓甩腔,主弦為象鼻四弦,象鼻四弦音樂明亮而華麗,有勾音、墊指、靠弦等多種指法。

下路越調以許昌、漯河、周口為中心,又稱小越調。唱腔具有火爆、明快、高亢、豪放的特點。常用短杆墜子作為主奏樂器。

南邊越調以襄陽為中心,向十堰等地擴散,與南陽越調比較相似。人們也稱其為“湖北越調”,以區別於流行於河南境內的“河南越調”。

越調在清代末年發展到了它的興盛時期,其在河南西南部地區出現了很多專業班社,南陽以及襄城縣、郟縣、許昌、新鄭、密縣、滎陽,越調班社達100多個。在廣大農村還有木偶皮影越調班,不少越調演員就是唱皮影木偶出身。

清代乾隆年間有名角王慶和清代末期有名藝人吳春城。藝名“真得酥”,還有陳小金,人稱“戲子王”。劇目有老十八本和小十八本之說,以後劇目越來越多,又有正裝戲外裝戲之分。

越調最早的時候的唱腔是曲牌格式體製的,後來由於受到梆子等戲種的影響,在演出的劇目上逐漸正規化,其具體形式是由“正莊戲”,即袍帶戲到表現民間風情的外莊戲而發展變化。

其中“正莊戲”是取材於曆史類演義小說,它的體裁唱少白多,詞句語意較深。劇中的人物以“外八角”,即男性角色為主。而“外莊戲”則大多取材於民間傳說、公案故事。並且劇中的人物角色多以“內八角”為主。

過去經常表演的劇目有《踢獅子》、《秦瓊賣馬》、《金蹬救主》、《快活林》、《文王吃子》、《跑馬跳坑》等老十八本,以及《一捧雪》、《十王宮》、《烏江岸》、《兩狼山》、《乳石關》、《關公小出身》等小十八本。除此之外還有像《打鐵》、《賣豆腐》、《挫柱》、《三哭殿》、《摸樓》、《官三怕》、《民三怕》、《送燈》等小戲。

後來,越調除了在河南本省發展外,有的班社還向外傳播遠到外省市去演出,如湖北鄖陽柳林陂羅公廟舞樓上,就保存有“光緒三年二月內、陽二邑永和班月吊在此一樂也”的戲班題壁,題壁上的“月吊”就是指的越調。

1911年左右,越調有很大的發展,那時演出的劇本《火燒梅伯》、《趙公明歸天》、《三仙妹》等戲還采用嗩呐作為伴奏樂器。

南陽大越調班子還曾經到過開封老羊市戲院演出。此後,著名的越調班社計有鄧縣老越調班、長葛縣長慶班、舞陽大越調班、許昌一道轍班、襄城石行班與七班、禹州馬車廠班、新鄭縣四街戲班等。

後來,越調進一步發展壯大,開始嚐試向城市發展。1915年新鄭縣越調演員和尚娃到鄭州平陽裏搭席棚暫做戲園,同年開封巨商李某從上海購置行頭,於舞陽縣請越調班演出。

1917年,南陽公議社越調班進入開封,先在北羊市演出,引起轟動,又在開封最好的戲院豐樂園演出,售票單價超過豫劇,人們對筱金鉤、羅金章評價很高,《豫言報》評價筱金鉤“人以梅蘭芳目之,實非過譽之言”。

這段時間還有一位著名的越劇演員,名叫史道玉。藝名玉娃,工武生、須生。史道玉13歲進鄧縣曾塔塚李五章越調班學戲,習小生,兼習武生,一年後班散,轉拜陳小金為師,出師後搭班演出,不久唱響。

史道玉青少年時代已熟練並精於演唱南陽大調曲子,並通曉宛梆、漢劇、羅卷戲音樂。他嗓音明亮、音質純淨、韻味甘醇、音域寬闊,並富有創新精神。

在長期的舞台實踐中,史道玉不斷把大調曲子、宛梆等音樂吸收融彙於越調旋律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演唱風格,對南陽越調音樂的發展起到較大的影響作用。他武功好,表演細膩,善使氣色,有“七竅出氣”等特技。

史道玉隨孫萬富班遠征開封,演出大獲成功,他主演的《蘆花蕩》一出戲被掛了三塊金牌,聲震省城。《長阪坡》、《趙雲截江》、《轅門射戟》也很出色。

後來,史道玉轉演須生,尤以《孔明祭燈》最為叫絕,劇中魏延撞滅神燈,孔明絕望,有一段慢板唱腔,他巧妙地揉進微微痰音,沙啞哀沉,撞擊人心,深刻地表現出諸葛亮心力交瘁即將辭世時的神態。

史道玉的拿手戲另有《三氣周瑜》、《抱靈牌》、《蝴蝶杯》、《篡禦狀》、《哭殿》等。在《抱靈牌》高珍哭靈時的唱腔中,他對傳統的哭腔、哭滾白加以改造,並使其交織在一起,使其唱泣與共,古樸而又富有新意,深為觀眾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