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鬥號角——越調(2 / 3)

1933年,史道玉帶領鄧縣之曲越調班赴開封演出,使南陽越調二次進入省會,轟動一時,成為越調發展史上的盛事。

在1930年左右,張秀卿,李桂紅,魏大妞,趙富蘭等女演員開始登上舞台,而史道玉在曾敬一戲班時也積極培養女演員,為越調的發展作出很大貢獻。

李桂紅是越調的第一位女演員,工旦角。藝名老桂紅。她幼年家境極為貧寒,曾在漯河唱墜子,後搭舞陽吳城越調班。1913年至襄城縣,搭越調戲班,活動於襄城、葉縣、方城、南陽、唐河一帶。李桂紅主演青衣、閨門旦,扮相俊美,唱墜子練出了一副巧口、好嗓,唱腔圓潤脆甜,吐字流利清晰。

李桂紅聰明機靈,應變能力很強,能將所聞故事,編成戲搬上舞台,並自設唱腔,能一唱數百句。墜子的一些唱腔被她糅進老越調中,別有韻味,如《斬楊景》中佘太君“出自東方”一段唱,似娓娓敘說家常,流暢自然,樸實耐聽。

經李桂紅改編流傳的戲有《青龍山》、《五鳳山》、《王金豆借糧》、《打豆腐》、《小八義》等,皆為唱工戲。她大膽嚐試,引進墜胡,使越調音樂更加豐富,推進了越調唱腔藝術的發展。

[旁注]

承相  古代官名。我國古代皇帝的股肱,典領百官,輔佐皇帝治理國政,無所不統。丞相製度,起源於商代。周代自周武王開始,設左丞相、右丞相,但有時也設相邦。漢代初各王國擬製中央,也在其封國中各設丞相,公元前145年改稱為相。後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了丞相製度。

秦腔  我國最古老的戲劇之一,起於西周,源於西府,成熟於秦。秦腔又稱“亂彈”,流行於西北的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寶雞的西府秦腔口音最為古老,保留了較多古老發音。又因其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

甩腔  它的特點是一字多音,在我國浩如煙海的民歌和戲曲音樂中廣泛存在。進行歌曲創作時,也常常采用這種甩腔的手法。它能使旋律更加優美動聽,把歌詞中潛在的情感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從而達到增添歌曲的韻味和特色、增強藝術感染力。

皮影  我國民間傳統藝術,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燈光照射下用隔亮布進行演戲,是我國民間廣為流傳的傀儡戲之一。皮影戲是我國民間的一門古老傳統藝術,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也是我國出現最早的戲曲劇種之一。

關公 (約160年~220年),即關羽,漢末三國時期名將。劉備起兵時,關羽跟隨劉備,忠心不二,深受劉備信任。關羽去世後,逐漸被神化,被民間尊為“關公”;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崇為“武聖”,與“文聖”孔子齊名。

魏延  三國時期蜀漢名將,深受劉備器重。劉備入川時因數有戰功被任命為牙門將軍,劉備攻下漢中後又將其破格提拔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鎮守漢中,成為獨當一方的大將。

閨門旦  我國傳統戲劇旦行的分支,有別於正旦,即未出閣的閨女少女,或大家閨秀或小家碧玉形象。在越劇中,閨門旦主要扮演官宦人家的小姐,比如《梁祝》中的祝英台、《紅樓夢》中的林黛玉。

[閱讀鏈接]

越調的起源就有多種,據說越調原本被稱辦“月調”乃,是我國古代戲曲的一般地方劇種的共同擁有的“平、背、側、目”的四種調門之一。

也有說越調起源於南陽,因南陽一帶民歌小曲“四股弦”專門采用月調來進行演唱戲曲,之後便慢慢地演變成了專門的戲曲,也就是現在所說的“越調”。

根據現存的資料考察,清代乾隆年間,越調已經在南陽一帶地方廣泛流行開來。尤其在南陽一帶的民歌小曲“四股弦”專門采用月調來進行演唱,之後慢慢演變為專門的戲曲,也就是現在所說的“越調”,究其根源,實際是由南陽梆子的一種變體演化而來。

豐富的越調藝術特色

越調的唱腔形式最初為曲牌體,清代中葉以後逐漸變為板腔體。其調式也相應地主要用宮調式,一般隻在插曲性質的曲牌調子中偶爾采用其他調式來演奏。

板腔體音樂有很多類。其中慢板類是越調最具代表性的音樂體係,有大慢板、陰四板、二八板和高四腔等,其中二八板如《諸葛亮吊孝》中“小喬坐府”一折“九月重陽菊花黃”的過門,再比如《掉印》中“繡花屏”一折“風和日暖豔陽天”的過門,而高四腔多用於黑頭、花腔等。慢板類字少腔多,一板三眼,多表達哀怨、感傷、思戀、哀歎等情感。

流水類是越調音樂創作中使用最廣泛的一種,有慢流水、苦流水、連頭流水、對口流水、上口流水、緊頭流水等。

銅器調類音樂使用時,過門時打擊銅器,過門多,說唱性強。上下句,每兩句打擊一次銅器。其派生調有十字頭,即每句10個字,三三四結構,最為著名的就是“四千歲你莫要羞愧難當”。

亂彈的每句一般7個字,二二三結構,比如“滿天烏雲風吹散”、“靈前故友祭忠魂”和“日落西山還轉東,我們楊家保國代代忠”。

垛子類,也叫“攢子類”。這類音樂主要板式是垛子和頂板唱。唱到板上叫頂板唱,即是垛子,唱到眼上即是亂彈。垛子類的派生板式有花垛子,比如《舌戰群儒》“莫道這長江水風急浪又猛”。疊句垛子,比如《劉金定下南唐》中“坐山”一折等。這種音樂字少腔多,字句靈活,可加襯字。主要用於敘事、指責、爭辯、哀傷、痛苦地申訴等情節中。

散板類有非板、滾板、倒板、大起板和叫板。倒板是一段唱腔的引子,如《舌戰群儒》中“乘長風下江東連天濤湧”,其派生板式稱“軟倒板”,多由旦角演唱,如《楊門女將》中“風蕭蕭霧漫漫星光慘淡”。叫板多在幕後唱,比如《斬楊景》中“日落西山還轉東”的前奏“女兒們,隨娘來呀”等。

除此之外,還有哭腔、過板、黑夾調、碰板兒、碰花垛等。碰板兒,又稱“拉馬調”。頂板唱,多用於抒情、對唱的時候。碰花垛由碰板和花垛子結合而成,多用於抒情、緩慢情緒的表達等時候。比如《盡瘁祈山》中“孔明祭燈”一折。

越調的唱腔優雅純樸,其板式有諸如慢板、導板、銅器調、讚子、哭腔、流水、飛板、緊打慢唱等,同時有慢、中、快、散等多種節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