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還有吹腔和雜調等形式,如牙牙喲、娃娃腔、一串鈴、小放牛、點絳唇、潼關調、陰風歌、探親家、梅花酒、神童令、十三哼等。
越調唱腔由上下句形式構成,上句一般大都停在調式的主音以外的其他各音上,而下句則一般停於調式的主音上。越調的唱詞一般以7字、10字為主。它的句法結構有起眼落板、起板落板、起眼落眼、起板落眼等多種形式。
越調的伴奏樂器在文場一般以象鼻四弦為主,後來逐漸改造成短杆形式,音弦的定調也隨之發生改變,此外再搭配上彈弦樂器月琴,就構成越調伴奏的“三大件”。
除此之外的伴奏樂器還有諸如竹笛、三弦、嗩呐、笙等。後來,越調又增加了二胡、中胡、中阮、古箏、琵琶、大提琴等。
越調的武場伴奏則一般以鼓板、手鑔、大鑼、小鑼為主,再配上堂鼓、低音鑼,後來又逐漸增加進許多種色彩性、效果性的打擊樂器,使其工富有表現力。
越調在唱詞上,其原有的傳統戲結構十分嚴密,唱詞少,道白多,語句相對比較文雅深奧,在唱調上也按一定的曲牌和調門演唱。後來的戲劇大都是根據說唱的故事和小說新編的劇目,唱詞多,道白少,通俗易懂。
越調在唱腔曲牌上一向有九腔十八調七十二調口的說法。越調在演唱的時候以真嗓為主,假嗓為輔。早在清代末年曾經盛行的句尾拖腔的形式,以假嗓八度上挑的唱法,後來慢慢不再使用。
淨行的演唱的活動音區要比其他對應的行當高五度,所以大多采用假嗓演唱。因為越調的各行當在清代時都是男演員,因此比較容易采用同宮同腔的方式。後來,隨著女演員的登台唱戲以後,越調逐漸采用了男女同宮異腔的方法。
越調的器樂曲牌大約共有200多首,分為笛牌和弦牌兩種。笛牌有諸如小桃紅、折桂令、雁兒落、紅繡鞋、沽美酒、收江南、上小樓、寄生草等;而弦牌則大多來自於民間樂曲,有象大開門、悶葫蘆、小開門、雙疊翠、苦中樂、自由花、上天梯、掃地歌等。
越調中的趙調在其表演技巧上還有一些特殊的技巧,如賈狗娃飾演大淨角色能七竅出血,樊書運飾演周瑜時能咬牙作響,杜天雲扮演趙公明能做到口出獠牙,劉金鍾飾演李俊時還能變臉作色等。
越調的角色行當齊全,包括大紅臉、二紅臉、文生、武生、大淨、二毛、三花臉、正旦、花旦、閨門旦、浪旦、武旦、老旦等十幾種,每個行當都有鮮明的個性色彩。
越調的音樂豐富,有“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哼”之說。“九腔”的前五腔分別叫一腔、二腔、三腔、四腔、五腔,都屬於慢板。從第六腔始轉為流水板,但也可以從第二腔或第三腔或第四腔轉流水板。第六腔稱“彩腔”,第七腔稱“吹腔”,屬於曲版體,第八腔稱“昆腔”,第九腔稱“哭腔”,速度較快。
“十八調”是指十字頭、亂彈、銅器調、披甲調、拉馬調、潼關調、打揪調、打鐵調、四河調、定杠調、玩猴調、二黃調、清戲調、羅戲調、銀紐絲、拖著調、嚇唬調等。
越調的音樂體係有曲牌體音樂和板腔體音樂兩類。曲牌體音樂源於南北詞曲、雜曲等地方音樂,又有弦樂曲牌、嗩呐曲牌等的分別。
總之,越調生動地反映了中原一帶的社會生活,在社會史和藝術史研究方麵都有重要價值。
[旁注]
諸葛亮 (181年~234),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諡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諸葛亮為匡扶蜀漢政權,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
小喬 漢末三國時期的女性,喬玄的次女,東吳名將周瑜的夫人。傳說與其姐大喬均為絕世美女。在長篇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也曾登場,是我國傳統戲曲中經常出現的人物。
阮 一種古老樂器“阮鹹”的簡稱,相傳西晉阮鹹善彈此樂器,因而得名。阮形似月琴,有高音阮、大阮﹑中阮﹑小阮之別,還有低音貝斯和打擊樂作為伴奏。音箱圓形,12個音柱,4弦,用假指甲或撥片彈,可用於獨奏、重奏和歌舞伴奏或參加民族樂隊演奏,有豐富的藝術表現力。
堂鼓 鼓框是木頭作的,兩麵蒙上皮革。堂鼓鼓麵較大,從鼓心到鼓邊可以發出不同的音高,音色都不一樣,一般是鼓心的音比較低,鼓邊的音比較高。經由通過敲擊鼓邊、鼓心和控製敲擊的力量,可以獲得大幅度的音量和音色對比,也能演奏出複雜的花點,對情緒及氣氛的渲染有較大的作用,是民間器樂合奏及戲曲音樂中常用的一種打擊樂器。
周瑜 (175年~210年),漢末名將,洛陽令周異之子,長壯有姿貌、精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208年,周瑜率江東孫氏集團軍隊與劉備軍隊聯合,赤壁之戰大敗曹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
趙公明 相傳為武財神。在《封神演義》中,薑子牙並封趙公明為玄壇真君,專司迎祥納福、商賈買賣。後來,民間認為趙公明手下所掌管4名與財富有關的小神,其分別是招寶、納珍、招財和利市,因而成為財神,也是我國傳統戲曲中經常出現的人物。
[閱讀鏈接]
越調還有一位非常有名的越調大師名叫申鳳梅。申鳳梅藝名“大梅”,是一位成績卓著的越調表演大師。她在《諸葛亮出山》《舌戰群儒》、《斬關羽》、《諸葛亮吊孝》、《七擒孟獲》和《收薑維》等三國戲中塑造了6個“諸葛亮”形象,深得觀眾好評。
在這6部戲中,從小生到老生,申鳳梅塑造了不同時期的6個諸葛亮,且6個藝術形象各不相同,用申鳳梅自己的話說這叫“不變中有變,變中有不變”。
《諸葛亮吊孝》中的諸葛亮精力充沛,思維敏捷,血氣方剛,《收薑維》中的諸葛亮穩健沉著。獲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申鳳梅表演真實,動作穩健,唱腔吐字清楚,以聲帶情,行腔婉轉,聲音寬厚有力,質樸豪放,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申派”藝術,將越調藝術推向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