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之音——大弦戲(1 / 3)

遠古之音——大弦戲

大弦戲原稱“公興班”,又名“弦子戲”,是一個古老而稀有的多聲腔劇種,它以河南開封、濮陽為中心,流行於河南省東北部、河北省南部、山東省西南部一帶。

一般認為大弦戲與唐代宮廷的梨園戲有一定的淵源關係,在演變發展過程中,又繼承了宋元雜劇北曲的傳統。

大弦戲劇目原有500餘本,內容以忠奸鬥爭、殺伐征戰及除霸安良為主.代表性劇目有《反五關》、《黑石關》、《楊府選將》、《戰洛陽》、《下南唐》、《孫武子興兵》、《黃花寺》、《西廂記》、《兩架山》等。

梨園禦戲流傳到民間

秦漢時期,樂曲已相當盛行,皇家音樂機構“樂府”分工細密,皇帝起居、巡行、祭祀所奏樂曲各有專司,但當時樂曲是歌者隨曲而唱,像現在的大鼓、墜子等,並無角色扮演。

到了唐代,始有“戲”出現。新舊唐書《禮樂誌》、《音樂誌》均記載,唐玄宗酷愛音樂,尤擅橫笛,他在西安和洛陽設教坊院,組織300伎工和數百名宮女,讓樂師教授於梨園,從而形成了梨園禦戲。

相傳當年唐玄宗一到梨園,便無忌天子至尊形象,或和樂工同台演奏司鼓指揮,或扮上角色戲謔。人們不便稱他皇帝,尊他為“老郎”,他稱演員為“戲子”,位在天子、太子、夫子之後。

後來,傳說有一天晚上,唐玄宗做了一夢,遊走來到了地府,忽然聽到有絲竹管弦的聲音,非常美妙,不知不覺唐玄宗便著了迷,細細地把這音樂記在了腦海裏。第二天夢醒了,唐玄宗趕忙將自己夢中聽到的曲調記錄下來,讓樂師演奏。

唐王朝衰亡後,唐代宮廷的“梨園弟子”紛紛遷往宋都開封。他們為了紀念梨園的祖師爺唐玄宗,在朱仙鎮建了一處廟堂,俗稱“唐王廟”。

宋代末年,這些“梨園弟子”的子孫,為了使梨園禦戲能夠流傳下來,組建了一個戲班,取名為“公興班”。又為自己所唱的戲取名為“大弦戲”。

“大弦戲”這個名字來源,是因為大弦戲的曲牌起奏均以“三弦”領頭起板,所以叫“弦子戲”,至於冠以“大”字,是因為他們的戲起源於唐代宮廷梨園禦戲。

公興班先後在濮陽、開封、漯河和山東菏澤等地表演,最後滯留在濮陽縣,並且備受人民群眾的喜愛。

直至後來的1940年左右,朱仙鎮的群眾還會敲鑼打鼓迎接到那裏去的濮陽大弦戲團社,並四處傳告:“禦戲進鎮了,都不要說狂話。”並且,演員們到街上買東西格外便宜,有的甚至不收錢。

過去其他劇種的演員都稱濮陽大弦戲演員為“師傅”,而濮陽大弦戲演員是從不稱其他劇種演員為師傅的。

每逢迎神廟會,會主還會親自帶著香、燭、紙、炮去請弦戲,先得給弦戲供奉的“祖師爺”,即唐玄宗燒香、叩頭、放鞭炮。然後,弦戲班才應邀前往。

大弦戲若與其他劇種對戲,必先等弦戲開鑼方能開戲。由此可以看出,當年大弦戲的繁榮和在人民群眾中的地位了,那時,人們尊大弦戲為戲劇之祖。

元代時,大量胡樂的進入,給中原戲曲注入了新的活力。大弦戲演唱大曲所使用竹笛、三弦、笙三件主奏樂器略顯單調,受外來樂器嗩呐啟發,當時製作錫笛代替竹笛,加強了曲牌表現力,同時還吸收了元雜劇的大量曲牌,如混江龍、山坡羊、叨叨令等。

到了明代,大弦戲又吸收了青陽腔、羅羅腔、溝溝腔、石牌腔、昆山腔和俗曲小令等聲腔,形成了7大聲腔380多支曲牌,存留下來的古曲牌有190餘支,十分鼎盛。到了明萬曆年間,規模較大的班社“公興班”座班到了滑縣。

到了清代乾隆年間,大弦戲的演出更加活躍,開封、太康乃至漯河一帶就有18個大弦戲班,分“禮”、“敬”、“旺”三門,後來“禮門”到了山東、“敬門”流行豫北,“旺門”走向山西南部。

清代末年出現了很多著名的大弦戲藝人,如黨複修、高連元、李進田等都頗有聲譽。

黨複修嗓音洪亮,音域寬厚,任曲調高下流轉,無偷韻離轍之弊,尤以大青剛、小青剛稱譽。尤其在《送徐庶》中句“美酒餞君別”,聲調高昂而婉轉,催人淚下。他曾應聘在兩個班社掛牌,隻要把他的鞋掛上舞台就開全價。山東曹縣觀眾跟台25千米觀看。

黨複修包戲300多本,育桃李數百人,個個均有所長。名淨李進陬、二紅臉李玉來、大紅臉假妮等均出自他的授教,一直有“黨家弟子——無草包”的歇後語。

他在《華容道》、《古城會》巾飾演關公,在《哭頭》、《下南唐》巾飾演趙匡胤,演遍冀魯豫20餘縣,被譽為“活關公”。

高連元是濮陽大弦戲古曲牌、錫笛第五代傳承人,他幼年師從高玉亭,1915年在大弦戲“公興班”,任樂隊司笙,1928年起任錫笛演奏員,1949年任副團長。

高連元學藝誌專,從業不遷,指法靈巧,音質純正而善變,任曲牌節奏飛速變換伴奏不訛。一生積藝成錦,三百餘支曲牌盡藏胸巾,運用自如,得心應手。其暗中運氣一法,使笛音十分鍾不斷,以適應弦戲傳統音樂的特殊需要,為多人折服。

高連元他吹奏的《火龍陣》、《二宵下山》等劇,在豫北、冀南、魯西深有影響,民間一直有“大弦戲唱三天,小笛子還往耳朵裏鑽”的說法。

在1956年在河南省首屆戲劇觀摩演出中,由高連元主奏的《牛皋下書》一劇的音樂伴奏獲藝術類等獎。

李進田,乳名李娃,藝名“銅鈴淨”,是濮陽大弦戲著名大淨,代表劇目為《牛皋下書》、《張飛闖轅門》、《夜探九洪江》等。

李進田做戲講究傳神,常說“氣不衝,眼不睜,演啥角都是鬆”,“演戲沒神,不像真人”。他在《益梁會》巾飾演李克用,《夜探九洪江》巾飾演魏萬呂,《張飛闖轅門》巾飾演張飛,均有獨到之處。

在《牛皋下書》中飾演牛皋,充分展現了主人公粗中有細、威懾群雄的性格特征。李進田唱腔幹脆利落,咬字準確清楚,扮相逼真彤象,兩眠亮如銅鈴,號稱“銅鈴淨”。

在眾多名角的努力下,大弦戲得以傳承了下來,成為了我國戲曲界的“活化石”。

[旁注]

樂府  漢代建立的管理音樂的一個宮廷官署。樂府最初始於秦代,到漢代時沿用了秦時的名稱。公元前112年,在漢武帝時正式設立樂府,主要掌管音樂,並監管搜集各地的民歌,配上音樂,便於在朝廷宴飲或祭祀時演唱,樂府搜集演唱的詩歌被稱為樂府詩。

唐玄宗 (685年~762年),即唐明皇李隆基,712年至756年在位。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竇德妃。唐玄宗除了是個政治家還是一位傑出的音樂家,他在皇宮裏設“梨園”,專門培養演員。唐明皇極有音樂天分,樂感也很靈敏,經常親自坐鎮,在梨園弟子們合奏的時候,稍微有人出一點點錯,他都可以立即覺察,並給予糾正。

地府  在我國,大量的古代神話和道教典籍中都有陰曹地府的記載,地府是掌管萬物生靈生命的地方。我國人把世界萬物都分為兩極,即陰陽學說,凡天地萬物,死後其靈魂都在被黑白二常拘到陰界,其在陽間的一切善惡都要在此了結。正所謂是活人在陽間,死人在陰間,陽間一個世界,陰間一個世界。

廟會  是指在寺廟附近聚會,進行祭神、娛樂和購物等活動,是中華文化傳統的節日風俗,也是我國集市貿易形式之一,其形成與發展和地廟的宗教活動有關,在寺廟的節日或規定的日期舉行,多設在廟內及其附近,故名“廟會”。

鞭炮  我國古代逢年過節或者出嫁迎親,都會燃放鞭炮慶祝,鞭炮最開始主要用於驅魔避邪,後來表示喜悅慶祝。最早的鞭炮,是指燃竹而爆,因竹子焚燒發出劈劈啪啪的響聲,故又稱“爆竹”。

《華容道》  是京劇紅生的傳統經典劇目。取材於《三國演義》第五十回“諸葛亮智算華容,關雲長義釋曹操”。敘述了曹兵臨赤壁,為周瑜施火攻所敗,全軍覆沒,狼狽北逃華容道,無法過關。曹探知為蜀將關雲長所把守,又素知雲長重於信義,乃苦苦哀求並陳以往日款待之義,縱之使歸。雲長因見其憐,果為所動,慨然允諾而釋之,孟德始得逃脫。

張飛  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張飛以其勇猛、魯莽、嫉惡如仇而著稱,雖然此形象主要來源於小說和戲劇等民間藝術,但已深入人心。

[閱讀鏈接]

大弦戲名角李進田為大弦戲做出過很大貢獻。李進田家境清貧,11歲隨父在山東菏澤小班學藝,後轉隨舅父黨複修“公興班”深造。

李進田口齒清,眼神好,17歲時很快在《牛頭山》、《闖轅門》中擔任主角,後受辛亥革命影響,隨師兄參加房山高二肥“玉慶班”。

1923年黃河決口,“玉慶班”解散,李進田又進“公興班”,舅父黨複修讓賢,讓他擔任班主。其後在1942年特大災荒極度困難中,李進田帶班輾轉黃河南北,咬牙勒帶不散班。1948年參加冀魯豫專署解放區文藝訓練班,李進田在濮剛建“新新劇社”並任社長。

豐富的聲腔表演體係

大弦戲作為一個起源於居代宮廷音樂、有著上千年悠久曆史的地方劇種,它在聲腔、樂器、表演等方麵都有其獨具特色之處。這些藝術特征,成為大弦戲區別於其他地方劇種的顯著標誌,並且使其保持了長久的藝術生命力,受到了人民群眾的由衷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