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中大戲——湖南祁劇
祁劇又稱祁陽班子、楚南戲、祁陽戲,因形成於祁陽而得名,是湖南地方大戲劇種之一。祁劇廣泛流行於湖南省的祁陽、衡陽、邵陽、零陵、郴州、懷化等地區,以及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全州、桂林、平樂、柳州和贛南、粵北、閩西一帶。
祁劇兼有高腔、昆腔、彈腔3種聲腔,在其發展過程中逐漸地形成永河、寶河兩大流派。演唱時永河派由鼓師幫腔,寶河派用嗩呐幫腔,聲調高揚、激越。祁劇劇目繁多,曲牌豐富,是彈腔為主的多聲腔的湖南大戲種。
乾隆時期祁劇紅遍天下
那是清乾隆年間的端午節,在祁陽觀音灘上,十幾支龍舟隊伍正整裝待發。龍舟隊的隊員身穿顏色鮮豔的服裝,一個個目光炯炯有神地看著立於船頭的鼓手,隨時等待著站在高台上發令官的一聲令下,準備在祭祀屈原的龍舟大賽之中取得優勝,為本土本鄉的鄉親爭光。
雖然端午節的重頭戲龍舟比賽還沒有開始,但是前來遊行慶祝的人們並不感覺到無聊,因為在觀音灘前搭建有4座高大的戲台,戲台上的藝人早已經開始表演,掀開了慶祝活動的序幕,此時他們正在戲台上表演著精彩絕倫的戲曲節目。
這4座戲台每一座離地距離都是一丈高,在戲台上上麵鋪著紅色的毯子,將整個表演現場襯托的喜迎氣氛十分濃厚。
此時正在戲台上表演的班社彼此之間都相互認識,這些班社都是活動在祁陽、永州、衡陽的祁劇戲班之中最有名的班社。
他們彼此之間既是對手也是朋友。平時的時候,他們互相切磋,共同進步;每當表演的時候,他們就會使盡渾身解數試圖壓對方一頭。
在這一次端午節的表演現場,這4個戲班子不約而同地都選擇了在民間廣為流傳的曲目。在第一個戲台上表演的是《琵琶記》,第二個戲台上呈現在觀眾眼前的是《荊釵記》,第三個戲台上上演的是《白兔記》,第四個戲台上正在演繹《拜月記》。
隨著劇目劇情的突進,每當高潮階段的配樂聲響起,藝人們都會用他們精湛的表演技藝,博得一陣陣衝天而起的喝彩聲。
台上的藝人動作瀟灑嚴謹,咬字清晰,唱腔多變,無論是什麼角色都表現得讓人無可挑剔。
賽龍舟的比賽終於開始了,人們的注意力都轉移到了激情四射的龍舟賽上,藝人們得到了休息的時間。
每年在這個季節,是戲班班主最忙碌的時候,因為在這個時候會有很多的具有一定身份和財富的鄉紳或者是尊者前來約戲。
今年也不例外,龍舟比賽剛剛開始,來自各地的鄉紳就來到後台,找到班主發出邀請。甚至有些班社還接到了去外省表演的邀請,這不能不說明祁劇真的是太紅火了。
祁劇,比京劇的曆史還早400年的地方劇種,舊稱祁陽戲、祁陽班子,是湖南地方戲曲中流行地域最廣、曆史最悠久的一個劇種。
據說祁劇為明永樂年間,當時弋陽腔隨江西移民傳至祁陽,逐漸傳播。到了明成化年間,弋陽諸腔與當地豐富的民間藝術相結合,逐漸地方化,形成了祁陽一帶的高腔。
後來到了明萬曆年間,昆山腔風靡全國後,祁陽一帶的戲曲又吸收了昆腔和昆腔劇目進一步得到了發展。
清康熙後,祁劇先後融彙徽調、漢調和秦腔而形成彈腔。隨著聲腔的增多,祁劇劇目、表演藝術日益豐富,逐漸發展成為一個以彈腔為主的多聲腔劇種。
到了清乾隆年間,社會太平,經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官場選伎征歌,民間酬神演戲,一時成為社會時尚。清末,江西、福建等地稱祁陽戲為“楚南戲”。
祁劇兼有高腔、昆腔、彈腔3種聲腔,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地形成永河、寶河兩大流派,其舞台語言均統一使用祁陽官話。演唱時永河派由鼓師幫腔,寶河派用嗩呐幫腔,聲調高揚、激越。
清代乾隆年間的祁劇不僅在本省紅火,而且紛紛向鄰近地區和省份蔓延流傳,遍及桂、粵、贛、閩、滇、黔諸省,達到了鼎盛時期。 這個時期的祁劇班社分為科班、中班、江湖班3種。
祁劇科班情況是指,一般的藝員入科3年才滿師,期間的活動都在科班內。早期的科班在白水、零陵、貴恙、祁陽等地活動。
祁劇中班情況是指,一般在學徒出科後,還要再幫師3年。學徒在此期間仍然一邊唱戲,一邊學戲,有微薄的收入,這段時間被稱為“中班”。
祁劇江湖班子的情況是,最早的江湖班是老春花班,在康熙年間就在武崗一帶進行演出活動。乾隆年間有諸如慶芳班、瑞華班、新喜堂班等光緒年間著名班社有榮慶班、老永和班等。
【旁注】
屈原 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屈原雖忠事楚懷王,卻屢遭排擠,最終投汨羅江而死。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主要作品有《離騷》、《九章》、《九歌》等。
龍舟 端午節龍舟賽、元宵節舞龍也稱舞龍燈、耍龍燈以及二月二龍頭節是大東亞龍文化區重要的民間活動。龍舟就是船上畫著龍的形狀或做成龍的形狀的船。賽龍舟是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項目,已流傳兩千多年,多是在喜慶節日舉行。
《琵琶記》 前身是宋代戲文《趙貞女蔡二郎》,元朝末年高明所作的一部著名南戲,主要講述書生蔡伯喈與趙五娘的愛情故事。琵琶記係改編自民間南戲《趙貞女》更早時還有金院本《蔡伯喈》,但原故事中背親棄婦的蔡伯喈變為了全忠全孝。
尊者 佛教語,梵語“阿梨耶”,意譯為尊者、聖者。指智德皆勝,可為人師表者。乃對佛弟子、阿羅漢等人的敬稱。又作聖者、賢者、具壽、慧命、淨命、長老。同時也指在社會之中稱輩分或地位高的人。
秦腔 我國漢族最古老的戲劇之一,起於西周,源於西府。成熟於秦。秦腔又稱亂彈,流行於中國西北的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寶雞的西府秦腔口音最為古老,保留了較多古老發音。又因其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故又叫“梆子腔”。
鼓師 又名“司鼓”或“鼓佬”。我國傳統戲曲樂隊中的職務名稱。戲曲樂隊內的鼓板演奏人員。傳統的戲曲樂隊沒有專任指揮,樂隊指揮都由鼓師兼任。鼓師通過手勢、打法以及鼓板的點子,來引領其他演奏人員進行伴奏。
【閱讀鏈接】
在祁劇界,藝人們有“三去贛南”之說,第一批在清乾隆時期;第二批是仁和班在清同治末年;第三批是福興班在清末。清道光時期,藝人龍明信帶領的新福祥班在江西寧化著名一時。後來,麗華班於1933年在祁陽洪橋創辦祁劇第一個女子科班。
新中國建國後,劇團發展興盛。1956年時,湖南全省有祁劇社團29個,共有1972人參與從事。從1958年起,不斷創作現代劇作,如《送糧》、《新坡將軍》等。
祁劇隨湘軍唱響四方
清同治年間,在廣西桂林地區,有一個跟隨左宗棠軍隊轉戰南北的祁劇藝人不慎與大部隊走失了。他獨自一人行走在街頭,茫茫不知道去向。
正在這個時候,這個藝人聽到一陣鑼鼓聲響,抬頭一看,發現有一個當時被人們稱為“南寧戲”的戲班藝人在表演。
藝人聽到鑼鼓響,一下子丟開身邊的事情,站到戲台附近,一邊觀看,一邊在隨口挑毛病,全身心沉浸在戲曲之中。南寧戲的人對他非常生氣,就開口詢問為什麼他要來砸場子。
祁劇藝人對南寧戲的人說:“我是祁劇藝人,湊巧路過這裏,看到你們表演的戲曲有很多地方都有錯誤,就忍不住說了出來。”
南寧戲的人聽到之後,立刻恭敬地問道:“請問這位小師傅是什麼輩分的?”
祁劇藝人說道:“我是‘昌’字輩的。”
南寧戲的人聽完之後,趕緊磕頭施禮說道:“‘興’字輩弟子拜見師爺,剛才多有得罪,請師爺原諒!”
為什麼南寧戲的藝人會對祁劇藝人這麼尊敬呢?原來,當時祁劇太紅火了,各地紛紛邀請祁劇藝人到本鄉本土教徒授業。為了弄清楚輩分,有些戲班就建立了班譜“昌、盛、興、隆”,以記錄戲班藝人的藝名。
南寧班的藝人與祁劇藝人屬於同一個戲班的不同分支,但是他們的“根”是相同的,所以盡管祁劇藝人年紀稍小一些,但是輩分卻高得嚇人。
難怪南寧戲的藝人聽到“昌”字輩藝人,就要以徒孫自稱了。由此可見,當時的祁劇子弟千千萬萬,這些人都在為祁劇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這樣的事情當時在各個地方都不少見,祁劇正是在這麼多祁劇子弟的努力下,才在眾多地區廣泛流傳的。並對其他很多地方劇種產生了深遠影響。
事實上,祁劇的廣泛傳播除了自身的獨特魅力之外,與左宗棠有著很大關係。
左宗棠是湖南人,酷愛祁劇,他在南征北討的過程之中,為了安撫湘軍主力部隊之中湘南子弟的軍心,不論打到哪裏都一直帶著祁陽班子。
左宗棠年輕時就寫有“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破萬卷,神交古人”的自勉聯。後來鑽研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等經世致用書籍,編繪全國和各省地圖以及曆史圖籍。
清鹹豐年間,當太平天國大軍圍攻長沙時,左宗棠出佐湘幕,初露崢嶸,引起朝野關注。時人有“天下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之語,一些高官顯貴在皇帝麵前競相舉薦,鹹豐皇帝也給予了極大的關注。
後來,左宗棠又致力振興民族工業,大辦洋務,以求自立求強。他還力排眾議收複新疆,設立新疆行省,加強對西北的治理,以積貧積弱的國力抗擊外國侵略,並取得了曆史性的重大勝利。
左宗棠每一次指揮湘軍作戰結束之後,都會讓跟隨軍隊的戲班藝人將鄉音傳給他的湖南子弟兵。就這樣把隨著湘軍跟隨左宗棠四處征戰,祁劇也跟隨著湘軍一路唱遍了大江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