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奇葩——常德漢劇(1 / 3)

湖湘奇葩——常德漢劇

常德漢劇是湖南的地方大戲劇種之一。  它以湖南常德、桃源、漢壽、慈利為中心,流行於洞庭湖西岸各縣及黔陽、湘西自治州一帶,並遠及湖北西南部和貴州東部地區。

常德漢劇兼有高腔、彈腔、昆曲3種聲腔, 現以演唱彈腔為主。其伴奏音樂重嗩呐吹功,曲調處理使用多種變奏、轉調、移位的手法發展樂曲,變化豐富,稱“內五外八調”;角色有生、旦、淨、醜 4大行;劇種劇目據已抄錄的劇本統計,傳統劇目有450餘個,彈腔戲占百分之九十以上。

曆史悠久的常德漢劇

明萬曆年間,在常德地區有一個名叫趙飛龍的藝人,身懷祖傳的大花臉絕技,他沒事就喜歡給周圍的鄰居唱兩段。隻要一有閑暇的時候,趙飛龍都會被同伴請出來給大家表演一段戲曲。

趙飛龍為鄰居演唱,不僅自己過了戲癮,也使得勞累了一天的人們有了娛樂的機會,娛樂與生活兩不耽誤。

漸漸地,趙飛龍開始不滿足於這種單人的表演,既沒有樂器的伴奏,也少了其他人的幫襯。這讓他感覺非常孤獨,有強烈的空虛和不甘的感覺。

有一年端午節,趙飛龍在遊神慶祝活動中漫步於大街上。走著走著,他發現在大街的一個不太起眼的角落有兩個中年男子在表演戲曲。兩個人一個是伴奏的樂師,一個是演唱的藝人。

趙飛龍一看這他們的表演就知道,這兩個藝人是有真本事的。樂師的二胡拉得非常到位,完全可以比擬當時那些專業戲班的樂師。戲子的唱腔更是有特點,趙飛龍發現,他的唱腔與自己擅長的弋陽腔不同,那是來自南方的唱腔,非常具有感染力。

趙飛龍看到這裏,就走近前仔細觀看。這時,眼前的兩個人開始表演《目連救母》的段子,這個段子流傳了很久,是被許多戲種傳唱的經典劇目,趙飛龍自然非常熟悉。

在二胡伴奏之中,趙飛龍跟著進入了劇情,不知不覺地走到了場地中央,與那個唱戲的藝人一起演唱起來。幾個人都是功底紮實的藝人,所以配合起來十分默契,表演也漸入佳境,贏得了觀眾的一片喝彩聲。

天色漸漸黑了,趙飛龍與兩個藝人大有相見恨晚的感覺,趙飛龍就帶他們來到自己家中交談。經過一夜的長談,他們決定籌辦戲班,趙飛龍負責戲班的用具,另外兩人負責在四處表演的時候尋找同行。幾個人就這樣說定了。

幾年後,趙飛龍他們組織起來了自己的戲班,他們遊走於常德周邊地區進行表演,每逢節日或者是民間紅白喜事,總會出現趙飛龍戲班的身影。

其實,明萬曆年間常德地區的戲曲活動已頗興盛,趙飛龍組織的戲班隻是常德地區眾多民間戲班中的一個。與此同時,當時常德地區已經有弋陽腔傳入,據袁中道《遊居柿錄》和龍膺《答中原音韻問》等文記載,除弋陽腔外,並有昆山腔、青陽腔、楚調流行。明萬曆年間的楚調,即指由弋陽腔演化而來的高腔。

從曆史發展上看,常德漢劇以湖南常德、桃源、漢壽、慈利為中心,流行於洞庭湖西岸各縣及黔陽、湘西自治州一帶,並遠及湖北西南部和貴州東部地區。采用中州韻與常德方言相結合的統一舞台語言。

常德漢劇兼有高腔、彈腔、昆曲3種聲腔,現以演唱彈腔為主。它與荊河戲、巴陵戲的聲腔、劇目及表演風格大體相近。

清康熙年間,隨著大清王朝休養生息的政策,社會變得安定,常德地區老百姓的生活日漸富足起來。這時又有秦腔、蘇腔、徽調等傳入常德一帶,使漢劇班得到了進一步發展的機會。

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原本難以維係生機的梨園藝人終於不用在為生計發愁,開始將更多的精力從勞動生產中轉移到戲曲藝術之中。

後來到了清乾隆、嘉慶年間,彈腔強勢崛起,取代了昆腔,逐漸成為常德漢劇的主要聲腔。

1910年前後,彈腔更是占優勢,高腔也漸漸衰落。這個時期,常德地區先後出現天元、瑞凝、文華、同樂4大名班。

1949年以前,戲迷一般稱常德漢劇為“常德班”、“沅河戲”,也有叫“漢戲”的,漢戲這個名稱是由於後期的彈腔受湖北漢劇影響之故而得名。

常德漢劇的彈腔與漢劇的唱腔及板式大同小異,但北路西皮仍保留有生、旦分腔以前的情況。彈腔也叫“二黃”來自安徽形成於鄂東與安徽毗鄰地區在京劇、漢劇、徽劇等劇種裏,二黃都同西皮腔調並用,合稱“皮黃”。

在湘劇、桂劇等劇種裏,二黃又稱“南路”,同西皮稱為“北路”相對,或合稱“南北路”。清初,西皮是漢調的主要唱腔,二黃是徽調的主要唱腔。清中期西皮、二黃開始合流。

常德漢劇繼承了漢劇高腔,演唱的聲腔有高腔、昆腔、彈腔以及雜腔小調。目前,常德漢劇以彈腔為主,高腔次之。

【旁注】

花臉 又稱“淨”。在京劇中,主要表現有突出特征的男性人物,其性格、品質或相貌不同於一般。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質或相貌上有些特異的男性人物,化妝用臉譜,音色洪亮,風格粗獷。人物的性格、品質或相貌特征,是借以特定的臉譜來表示的。

端午節 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起源於我國,最初是我國人們以祛病防疫的節日,後來傳說愛國詩人屈原在這一天為國捐軀,也同時成了我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

二胡 過去主要流行於長江中下遊一帶,所以又稱為南胡。集中於中高音域的表現,音色接近人聲,情感表現力極高,廣為大眾接受。1920年,二胡始作為獨奏樂器出現在舞台上。在這之前,二胡多用於民間絲竹音樂演奏或民歌、戲曲的伴奏。

袁中道 (1575~1630),明代文學家,字小修,一作少修。“公安派”領袖之一,袁宗道、袁宏道胞弟。漢族,湖廣公安人。他的作品以散文為優。遊記文能直抒胸臆,文筆明暢;日記多有精粹文筆,對後世日記體散文有一定影響。著有《珂雪齋集》20卷、《袁小修日記》20卷。

漢戲 起源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曆史,是在中國古漢族長江中下遊地區一種以敲擊樂為背景音樂,集合宗教學、心理學、物理學、聲學、飄懸術元素為一體的半動態人物“童男童女”表現的形式。

徽劇 主要流行於安徽省境內和江西省婺源縣一帶。明末清初,亂彈聲腔傳入安徽一帶,與地方聲腔及民間音樂結合,在安慶府的石牌、樅陽、桐城等地形成撥子。乾隆年間,撥子與四平腔脫胎而來的吹腔逐漸融合,形成二黃腔。二黃腔又與湖北西皮形成皮簧合奏,奠定了徽劇的基礎。

小調 中國民歌體裁類別的一種。一般指流行於城鎮集市的民間歌舞小曲。經過曆代的流傳,在藝術上經過較多的加工,具有結構均衡、節奏規整、曲調細膩、婉柔等特點。民間俗稱很多,如小曲、俚曲、裏巷歌謠、村坊小曲、市俗小令、俗曲、時調、絲調、絲弦小唱等。

【閱讀鏈接】

漢劇是我國的漢族地方戲曲劇種之一,舊名楚調、漢調。清代中期形成於湖北境內,原以秦腔經襄陽南下演變出來的西皮為主要腔調,在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荊河、襄河、府河、漢河4支流派,俗稱路子。漢劇對湘劇、川劇、贛劇、桂劇、滇劇等劇種的形成發展都有影響。清嘉慶、道光年間,漢調流傳到北京,加入徽調班社演唱,逐漸融合演變而成京劇。

常德漢劇是湖南的地方大戲劇種之一,受到了湖北漢劇的影響,以常德為中心,流行於湘西北、鄂西南並遠及黔東。

常德漢劇的藝術魅力

常德漢劇演唱的聲腔有高腔、昆腔、亂彈以及雜腔小調。以其中的亂彈為主,高腔次之。亂彈之中包括平板、安慶調及七槌半。

亂彈的板式南路有又名“十板頭”、“四塊玉”的慢三眼、慢放流、慢走馬、走馬放流、快走馬、快打慢唱、散板、滾板及導板、哭頭和聯彈等:北路有慢板、快三眼、二流、垛子、快打慢唱、散板、滾板、導板、哭頭和聯彈等。

高腔是一種古老的戲劇演唱形式,舊有“三十六腔、七十二調板”,“九板十三腔、九腔十八板”之說,由於大量劇目失傳,牌名遺忘,曲目、曲體較難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