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音湘俗——湖南花鼓(1 / 3)

湘音湘俗——湖南花鼓

湖南花鼓戲是湖南各地花鼓戲流派的總稱。因流行地區不同而形成了長沙花鼓戲、嶽陽花鼓戲、衡陽花鼓戲、邵陽花鼓戲、常德花鼓戲、醴陵花鼓戲6個流派之分,它們各具不同的藝術風格。

湖南花鼓戲  的構成分為川調、打鑼腔、牌子、小調4類,地方色彩濃鬱。音樂主要是以湖南花鼓大筒、嗩呐、琵琶、笛子、鑼鼓等民族樂器作伴奏,風格活潑、流暢。傳統劇目總計約400多個,多以生產勞動、男女愛情或家庭矛盾為題材,語言生動,鄉土氣息濃厚。

特點鮮明的湖南花鼓戲

花鼓戲是湖南最著名的戲種,源出於民歌,逐漸發展成為一旦一醜演唱的花鼓戲初級形式。清嘉慶年間刊行的《瀏陽縣誌》談及當地元宵節玩龍燈情況時說:

又以童子裝醜旦劇唱,金鼓喧闐,自初旬起至是夜止。

這說明一旦一醜演唱的花鼓戲也就是地花鼓,最遲在清嘉慶年間已經形成。

據清同治年間的楊恩壽在《坦園日記》中記載,他在湖南永興觀看的“花鼓詞”中,花鼓戲已經發展稱為有書生、書童、柳鶯、柳鶯婢4個角色,而且情節與表演都較生動。說明這時的花鼓戲不但已發展成小旦、小醜、小生“三小”戲,而且演出形式也具有一定規模。

湖南花鼓戲起源出於民歌,逐漸發展成一旦一醜的花鼓戲初級形式。從聲腔和劇目看,湖南花鼓戲初期以民間小調和牌子曲演唱邊歌邊舞的生活小戲,如《打鳥》、《盤花》、《送表妹》、《看相》等。  後來,隨著“打鑼腔”與“川調”傳入,才逐漸出現故事性強的民間傳說題材劇目。

打鑼腔主要劇目有《清風亭》、《蘆林會》、《八百裏洞庭》、《雪梅教子》等,川調主要劇目有《劉海戲蟾》、《鞭打蘆花》、《張光達上壽》、《趕子上路》等。這樣,便形成了藝術上比較完整的地方劇種了。

早期的花鼓戲,隻有半職業性班社在農村作季節性演出,農忙務農,農閑從藝。進行演出的時候也多在田間地頭。  到了清光緒年間,這種半職業性班社發展較快,僅寧鄉、衡陽兩縣就有幾十副“行箱”,藝人近200人。

湖南花鼓戲訓練演員采取隨班跟師方式,也有收徒傳藝的,稱“教場”或“教館”,每場數十天。

在封建社會時期,由於花鼓戲經常遭受歧視和禁演,各地花鼓戲班都曾兼演當地流行的大戲劇目以作掩護,這種戲班稱“半台班”或“半戲半調”、“陰陽班子”。

花鼓戲的音樂曲調約300餘支,基本上是曲牌連綴結構體,輔以板式變化。根據曲調結構、音樂風格和表現手法的不同,可分為  川調、打鑼腔、牌子、小調4類。

川調或稱正宮調,即弦子調,大筒、嗩呐伴奏,曲調由過門樂句與唱腔樂句組成,調式、旋律變化豐富,是花鼓戲的主要唱腔。

打鑼腔又稱鑼腔,曲牌連綴結構,“腔”、“流”結合,不托管弦,一人啟口眾人幫和,有如高腔,是長沙、嶽陽、常德花鼓戲主要唱腔之一。

牌子,有走場牌子和鑼鼓牌子,源於湘南民歌,以小嗩呐、鑼鼓伴奏,活潑、輕快,適用於歌舞戲,是湘南諸流派主要唱腔之一。

小調有民歌小調和絲弦小調之分,後者雖屬明、清時調小曲係統,但已地方化。各種形式的曲調,都具有粗獷、爽朗的特點。

湖南花鼓戲雖說後來發展有了生、旦、淨、醜諸行當,但小旦、小生、小醜仍占主要地位,表演富有濃鬱的生活氣息,同時也注重不斷吸收傳統的表演技巧。如嶽陽花鼓戲就直接從巴陵戲中借鑒傳統戲的袍帶、翎子、翅子、扇子、官衣、羅帽、胡子、把子和撲、跌、翻、打等表演技巧,用於塑造人物和表現情節,以豐富花鼓戲劇種的表現力。

花鼓戲的表演藝術樸實、明快、活潑,行當仍以小醜、小旦、小生的表演最具特色。小醜誇張風趣,小旦開朗潑辣,小生風流灑脫。步法和身段比較豐富,長於扇子和手巾的運用,擁有表現農村生活的各種程式,諸如劃船、挑擔、搗碓、砍柴、打鐵、打銃、磨豆腐、摸泥鰍、放風箏、捉蝴蝶等。

花鼓戲後期由於劇目的發展,表演藝術也有所豐富,如吸收了兄弟劇種的一些毯子功和把子功,充實了武功表演。

花鼓戲的行當分工也更趨細致,不但由“三小”戲發展到生、旦、淨、醜,而且“三小”戲中也有更細的分工。以長沙花鼓戲為例,小醜又分折子醜、短身醜、官衣醜、爛布醜、奶生醜;小旦又分正旦、二旦、花旦、閨門旦;小生又分正小生、風流小生、武小生、爛布小生、奶生子等。

湖南花鼓戲由於地域聲腔以及民俗鄉音等各方麵的差異,湖南花鼓戲分為長沙花鼓戲、嶽陽花鼓戲、常德花鼓戲、衡陽花鼓戲等。均以長沙官話為統一的舞台語言,各有代表性劇目和音樂聲腔。

【旁注】

元宵節 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是我國漢族民族傳統節日。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

《蘆林會》 源傳奇《躍鯉記》的“蘆林辯非”一折。描寫窮秀才薑詩偏聽母命,不顧夫妻情愛,錯休妻子龐三娘。三娘被休後寄居尼庵,一日,為烹鯉孝敬婆婆到蘆林采薪,恰與薑詩相遇,據理陳情,與之辨明冤枉。薑詩深受感動,但恐冒“順妻逆母”之名,悲痛之餘,難以自決,夫妻隻得灑淚而別。

大筒 是拉弦樂器,形似二胡,因琴筒較大較粗而得名,是湖南花鼓戲的主要伴奏樂器,所以也稱花鼓大筒。此樂器的琴杆、琴筒都是竹製的,琴筒蒙蛇皮,二根弦,用竹弓拉奏,弓上係馬尾。經改革後的大筒,現已開始用於獨奏。

民歌 原本是指每個民族的傳統歌曲,每個民族的先民都有他們自古代已有的歌曲,這些歌絕大部分都不知道誰是作者,而以口頭傳播,一傳十、十傳百,一代傳一代地傳下去至今。

風箏 風箏為漢族人發明於我國東周春秋時期。相傳墨家創始人墨翟以木頭製成木鳥,研製3年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後來,木工的“祖師”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更而演進成為今日多線風箏。

把子功 是戲曲演員的基本功之一。主要是為演員在武戲中表現打鬥場麵而學習和訓練的技巧和套路。把子,指刀、槍、劍、戟、棍、棒、錘、斧、鞭、鐧、槊、叉等各種兵器。而空手對打,屬於徒手把子,也在把子功內。各種把子有各種把子的程式套路。

【閱讀鏈接】

當代一級作曲家歐陽覺文與國家一級演員劉趙黔合作編著的《湖南花鼓戲名劇名段選》,是介紹湖南花鼓戲選段的著名權威書籍,收錄了很多花鼓戲名劇名段精選曲目,名家演唱,並附有一張光盤。

該書內容  包括《劉海戲金蟾》曲目,《打銅鑼》曲目,《補鍋》曲目,《沙家濱》曲目,《小姑賢》曲目,《討學錢》曲目,“梁山調”山伯訪友,“采茶調”八百裏洞庭,“勸夫調”五更勸夫,花鼓小調。每一部分都是經典。

湖南花鼓戲的六大流派

湖南花鼓戲由於流行地區不同而有長沙花鼓戲、嶽陽花鼓戲、常德花鼓戲、衡陽花鼓戲、邵陽花鼓戲、醴陵花鼓戲等6個流派之分。諸路花鼓戲各具不同的藝術風格。

長沙花鼓戲流行於長沙、湘潭、株洲、寧鄉、瀏陽、平江等地,是湖南花鼓戲流行最廣,影響最大的一個花鼓戲劇種。早在清代中期就在這些地方流行開來,盛演不衰。

長沙花鼓戲主要聲腔是“川調”,為大部分劇目所采用。因伴奏用絲竹樂器,民間稱它為“弦子腔”。“弦子腔”同樣受漢調皮黃影響,逐漸靠近板腔音樂,也有“一流”、“二流”、“三流”、“導板”、“哀子”、“四腔哀子”、“吟腔”、“梢腔”之類,主要劇目有《盤夫》、《祭塔》、《捉蝴蝶》、《放風箏》、《梁祝哀史》、《白蛇傳》、《菜園會》、《討學錢》、《蘆林會》等。

長沙花鼓戲,以長沙官話為舞台語言,是湖南花鼓戲中影響較大的一種。它是由農村的勞動山歌、民間小調和地方花鼓包括打花鼓、地花鼓—花鼓燈發展起來的,距今已有一百六十餘年。

長沙花鼓戲在地花鼓階段,是從小醜、小旦的“兩小”到小醜、小旦加小生“三小”,再從“三小”發展到多種角色。但以“三小”為主,至今仍是長沙花鼓戲的重要特點。

長沙花鼓戲的傳統劇目中,有大量的小戲和折子戲,是最有特色和具有代表性的劇目。小戲包括“對子戲”和“三小戲”。小戲大都是在山歌、漁歌、小調、地花鼓、竹馬燈等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

長沙花鼓戲的折子戲則是大本戲中經常作為單獨演出的,都是長沙花鼓戲中最流行的劇目。建國後,依靠老藝人和文藝工作者的合作,對長沙花鼓戲的傳統劇目進行了挖掘、改編。重點加工整理的有《劉海砍樵》、《蘆林會》、《陰陽扇》、《南莊收租》、《劉海戲金蟾》等五十個劇本。

在音樂中屬於“曲牌連綴體”,連綴的方法是根據塑造形象的需要和保持唱腔布局統一協調的要求,將同基調的多支曲牌聯接起來,達到刻畫人物、展現劇情的目的。但在表現手法上,輔以板式變化,以彌補曲調之不足。

長沙花鼓戲的聲腔分為“川調”、“打鑼腔”和“小調”三大類。

前兩類稱為“正調”,有較固定的聲腔格式、旋律特點;後一類的曲調旋律、節奏、調式都變化較大,基本上各自保持原來的民歌結構。長沙花鼓戲的過場音樂,曲調來源於民間歌曲和古典的曲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