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鏈接】
昆曲,是我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魏良輔為嘉靖年間傑出的戲曲音樂家、戲曲革新家,他對昆山腔的藝術發展有突出貢獻,被後人奉為“昆曲之祖”、在曲藝界更有“曲聖”之稱。
昆曲的伴奏樂器,以曲笛為主,輔以笙、簫、嗩呐、三弦、琵琶等。昆曲的表演也有獨特的體係、風格,它最大的特點是抒情性強、動作細膩,歌唱與舞蹈的身段結合得巧妙而和諧。在語言上,該劇種原先分南曲和北曲。南昆以蘇州白話為主,北昆以大都韻白和京白為主。
南北藝術交融的荊河戲
澧州荊河戲是在湘西北及湖北荊州、沙市等地流行的一個戲曲聲腔劇種,因流傳於長江荊河段而得名。曆史上曾有“上河路子”、“大班子”、“大台戲”等名稱,抗戰期間又曾被叫做“楚劇”、“漢劇”、“湘劇”,1954年正式定名為“荊河戲”。
荊河戲是湖北荊州地方傳統劇種。起源於明初永樂年間,係以本地彈腔吸收昆腔和高腔的優點融合而成。明代永樂年間的1404年,沙市已有荊河戲演出,時稱“楚調”。明萬曆四年間的1615年,明代文學家、“公安派”領袖之一袁中道曾觀看楚調《金釵》演出。
清代初年,荊河戲基本完成了楚調與秦腔的南北結合,形成荊河戲彈腔的“南北路”。至此,荊河戲基本成型。
荊河戲的發展,與相關地區的地方戲劇種聯係極為密切。如漢劇,荊河戲舊有“湖南成班,沙市唱戲”之說,而沙市又是漢劇演出的勝地,漢劇藝人要在武漢出名,先要到沙市“唱紅”。因而,二者在演出交流中互相學習,取長補短。
荊河戲與武陵戲藝術上亦有淵源。一般認為二者同出一源,荊河戲藝人常到武陵戲班搭班演出,早年,生、旦、醜三行二者能夠同台合演。
荊河戲的彈腔與川劇的相琴戲亦有聯係。一方麵,四川的相琴戲直接受到荊河戲的影響,另一方麵,早期荊河戲使用的大土鑼、大成都鈸,都是來自川劇。
另外,荊河戲與辰河戲以及活動於湖北恩施一帶的南劇也有密切的聯係。
荊河戲形成之初,主要是唱高腔和昆腔。高腔的主要特色是一人獨唱,眾人後台幫腔,樂器用土鑼、大鈸、鼓板打節奏,不用管弦樂器伴奏。其來源為弋陽腔改調,仍保持了曲牌體結構,後期幫腔改用嗩呐伴奏,很有地方特色和泥土氣息。
昆腔進入荊河戲比較晚,一般用笛子或嗩呐伴奏,所以又稱為吹腔。以後逐漸被彈腔所替代。高腔劇目、昆腔劇目保留下來的都比較少。
彈腔是荊河戲的主要聲腔,包括北路和南路以及特定腔調3類。其中北路高亢剛勁,南路細膩婉轉,特定腔調跌宕多變。一般認為,其北路是秦腔與當地民間音樂相結合而形成。
據地方誌所載,李自成於1643年攻克澧州,張獻忠隨後進駐澧州,第二年,李自成之妻高桂英率30萬眾來澧州,軍中的秦隴子弟帶來了秦腔,當地民眾相率仿歌,從而成為荊河戲彈腔中北路之始。
荊河戲彈腔中的南路和特定腔調形成較晚。一般認為其南路受徽調影響較大。清初之時,徽調即在澧州演出,荊河戲藝人吸收徽調之精華,形成了頗具特色的彈腔南路聲腔。
荊河戲音樂南北交融,別具韻味。荊河戲北路唱腔保留有由秦腔向彈腔演變過渡後期的呔腔,屬荊河戲獨有的特殊唱腔。
另有荊河戲還有一種北路唱腔,用南路定弦演唱,名為“南反北”,又稱“子母調”,母調用以表現人物的思慮、悲傷、恐怖等各種情緒,而子調則表現病危、死亡等情緒,這在其他皮黃劇種中亦較為少見。
荊河戲南北路唱腔中還有很多特殊唱法,如十八板、十三板、正八句、龍擺尾,南路正反“馬頭調”、正反“老板頭”、正反“八塊屏”等等。荊河戲唱腔響亮、氣勢宏大,演員用嗓根據行當不同而有所區別。
荊河戲的角色行當分生、小生、旦、老旦、花臉、醜六行,生分老生、雜生、正生、紅生4種,旦分正旦、閨門旦、花旦、武旦、搖旦5種,花臉則分大花臉、毛頭花臉和霸霸花臉3種。
荊河戲的表演講究內、外八塊的功夫。“內八塊”功夫指人物的喜、怒、哀、樂、驚、疑、癡、醉等內心情感,“外八塊”功夫則指雲手、站檔、踢腿、放腰、片馬、箭步、擺襠、下盤等八種外部形體程式動作。荊河戲以武戲見長,尤以各種姿態的“拗軍馬”、“抖殼子”最具特色。
荊河戲藝人麵部表情有生“抖色”和眼功。特別是高方巾、羅帽、扇子、帽翅、須發等結合頭、手、腿功的巧妙運用,形成各種姿態的“拗馬軍”表演,以及花臉的“抖殼子”等,更是荊河戲表演藝術的獨特風格。
荊河戲基本功有30多大項數百種技法,紛繁複雜,看起來令人眼花繚亂。還有一些是其他劇種所沒有的特技,如單洗馬、雙洗耳恭聽馬、殺叉、八卦步等,都是荊河戲所獨有的特技。
荊河戲的武場以打雙鈸為其特色。過去多在野地演出,為了招引觀眾,必須由武場打一通鑼鼓南昌這時往往鼓師未到,無人指揮。於是就由操頭鈸者代理司鼓指揮,編排了一套相互連接的武場曲牌,看頭鈸的眼神、握鈸的姿勢、擊法等統一指揮,循序不亂。
荊河戲的傳統劇目較為豐富,保存下來的有500百多出,其中包括整本戲450多出,散折戲60多出。這些劇目基本出於元明雜劇傳奇、章回小說、民間故事,代表性劇目包括《百子圖》、《楚宮撫琴》、《大回荊州》、《雙駙馬》、《沙灘會》、《翠屏山》、《反武科》、《秦雪梅》、《三娘教子》、《一捧雪》、《四下河南》等。
荊河戲故事敘述流暢,人物刻畫細膩,道白準確生動,唱詞形象精彩,具有很多的文學價值。研究荊河戲的聲腔,曲牌,鑼鼓經,樂器使用,演奏技巧等,破譯音樂旋律中的密碼,對解讀戲曲音樂、聲腔的發展、流變具有重要的作用。
長期以來,荊河戲以它特有的唱、做念、打,在不到30平方米的舞台上,藝術的再現了曆史的興衰起落,奇聞異事,用勞動人民喜聞樂見的荊河戲形式,謳歌真善美,鞭撻假惡醜,成為荊楚人民自覺接受倫理道德教育的大課堂,成為湘鄂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和寄托。
澧州荊河戲曆史悠久,至今仍保留有大量珍貴的原始曲牌、堂曲、打擊樂譜等,在語言學、民俗學、民族音樂史等方麵均具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6月9日,荊河戲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旁注】
永樂 (1403年~1424年),明成祖朱棣的年號,時間是1403年至1424年。明永樂年間,定都北京、鄭和下西洋、編修我國古代類書之冠的《永樂大典》等重大曆史事件,都發生在這一時期。在此期間,經濟社會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全國統一形勢得到進一步發展和鞏固。
鼓板 單皮鼓和檀板兩種樂器的合稱。戲曲樂隊的指揮樂器。鼓板由鼓師一人掌握。板多用在鑼鼓和唱腔、曲牌的強拍即板位上;鼓多用在次強拍和弱拍即眼位上,或用在節拍自由的散板中。鼓板常用於昆劇、京劇、越劇等戲曲的伴奏。
張獻忠 (1606年~1647年),字秉忠,號敬軒,明末農民起義領袖,與李自成齊名。1640年率部進兵四川。1644年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權,即帝位,號大順。1646年,清軍南下,張獻忠引兵拒戰,在西充鳳凰山中箭而死。
定弦 是指把空弦音調到一定的音的高度謂之定弦。 在戲曲音樂中, 主奏樂器的定弦不單是演奏的基本技術問題, 而且定弦音的“唱名”和調式運用有著密切的關係。
馬頭調 我國民間廣泛流傳的一種古老曲牌。在清代大型俗曲總彙《白雪遺音》中,馬頭調是其中唯一一首有工尺譜傳世的曲牌,因此顯得更加珍貴。清初開始在北京城區傳唱,又作碼頭調。盛行於清嘉慶、道光年間。
雲手 在現有的各家太極拳勢中,雲手演練的風格是多樣的。但各家太極拳均稱雲手為“母式”,可見其在太極拳技術體係中的非凡位置。另外,舞蹈的經典動作裏也有非常飄逸的“雲手”組合,或許是它啟發了拳術中劃圈動勢名稱的命名。
羅帽 羅帽有兩種。一種是硬羅帽,硬胎的,並且較高,上邊綴滿了絨球和珠子,一動就嘩啦啦響。另一種是軟羅帽。由於製作質料的不同,戴帽子人的身分、地位、行當、年齡不一樣,所以帽子的樣式與名稱也就不一樣了。
八卦 八卦代表易學文化,滲透在東亞文化的各個領域。傳說八卦起源於“三皇五帝”之首的伏羲。八卦表示事物自身變化的陰陽係統,用“—”代表陽,用“- -”代表陰,用3個這樣的符號,按照大自然的陰陽變化平行組合,組成8種不同形式,叫做“八卦”。
鑼鼓經 是指京劇打擊樂各種不同形式打法的通稱,也稱為“鑼經”,主要是用鼓、板、大鑼、小鑼、鐃鈸、堂鼓等打擊樂的聲音組合成各種不同的節奏,以烘托舞台上肅穆、悠閑、抒情、緊張、激烈、驚惶的不同的情緒及氣氛。鑼鼓經實際上是以口頭背誦的鑼鼓譜。
【閱讀鏈接】
石門南路吹打樂是在具有600多年曆史的荊河戲發展中,與湖南石門縣土家族民間藝人結合當地的民間音樂,特別是嗩呐吹奏音樂逐步形成的。它經曆了從戲曲曲牌體聲腔器樂化到“皮、黃腔”板腔體音樂器樂化的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