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戲拾英——地方戲劇2(1 / 3)

湘戲拾英——地方戲劇2

譽為昆腔一枝花的湘昆

湘昆是湖南的地方戲劇種之一,是湖南昆曲的簡稱,與我國南方的蘇昆、北方的北昆同源。因流行於湖南省湘南的桂陽、嘉禾、新田、寧遠、藍山、臨武、宜章、郴縣、永興、常寧等地,並以桂陽為其發展和活動中心,故又稱“桂陽昆曲”。

早在明代萬曆年間,昆山腔便傳入湖南,對湖南地方戲曲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至今,湖南省的湘劇、祁劇、巴陵戲、辰河戲、荊河戲、武陵戲等地方大戲劇種中,還保留了不少昆腔劇目和曲牌。昆腔已經成為了我國戲曲的主要聲腔之一。

有傳說在明末清初,蘇州的昆曲藝人為避戰亂,來到湖南的桂陽傳藝,因此昆曲流入了桂陽。也有人說,是在清鹹豐年間,桂陽一批在外地做官的人喜歡昆曲,從蘇州請來昆曲藝人教授昆曲,使桂陽的昆曲得到更快的發展。還有人說,清乾隆年間,一位名叫李昆山的蘇州人,在廣東當兵,開小差回家,路經湘南,教了一個彈腔戲班幾出昆曲戲,引起了當地觀眾的興趣,故而流傳開來。

桂陽最早的昆曲戲班是“集秀班”,清乾隆年間曾到廣東演出。1798年,在離桂陽城30餘裏的隔水村,建了一座戲台,上演了許多湘昆劇目。

清末,昆曲在各地普遍衰落,而在湘南的桂陽一帶,湘昆仍然受到觀眾的歡迎。

在音樂方麵,湘昆屬曲牌聯套體,南曲北曲,各有特色,保留了400多支曲牌,演唱上受祁劇和地方語言音調的影響較大,顯得樸實自然。

湘昆的吐字行腔,以郴州官話為基礎,與中州韻相結合,聲腔不如蘇昆細膩柔麗,也不及北昆豪放壯闊, 但聲調高亢,吐字有力,再加上緊縮節奏,加滾加襯,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俗伶俗譜”。

湘昆的唱腔中,還吸收了不少湘南的民歌小調和俚俗的叫賣之聲,體現出相當濃鬱的地方風格。在伴奏上,湘昆參用了一些祁劇的鑼鼓和節奏。唱腔伴奏以雌雄笛為主。小生、小旦的唱腔,用管體圈套、聲音沉鬱的雄笛伴奏。

在表演藝術方麵,湘昆既保持了昆曲優美細膩的傳統風格,又體現了豪放粗獷的地方特色。

在曆史發展中,湘昆與祁劇、衡陽湘劇等地方戲曲劇種以及其他民間藝術形式聯係緊密,從中吸取養分,結合當地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特點和民情風俗,創造了許多特別的表演程式。

明萬曆年間的1573年,昆曲戲班從安徽、江西進入湖南,設主要據點於長沙、武陵,再沿湘江經衡陽至郴州。清初,昆曲在郴州區內盛行。清嘉慶年間,郴州集秀昆班遠赴穗演出,廣州《梨園會館上會碑記》刻文加以記敘。

從清鹹豐年間到清同治年間,郴州區內昆曲表演藝術日趨成熟,身段表情,說白念唱,服裝道具等均相當講究,漸成體係。

當時郴州名旦何亞蓮的昆曲表演,被楊恩壽在其同治元年所作的《坦園日記》中,高度讚譽道:

聲容涼楚,唯盡其妙

從18世紀後期,我國劇壇出現了受昆曲重大影響而形成的京劇、秦腔、弋陽腔、梆子腔、羅羅腔、二黃調的“花部”與昆山腔的“雅部”之爭,導致了昆曲在國內衰退的局麵。

在這種情況下,湖南郴州區內卻奇跡發生,昆曲活動呈上升之勢,昆班林立,昆曲新的人才輩出。湖南昆曲大本營南移郴州,郴州成了引人矚目的昆曲藝術在湘新的根據地。

從清同治年間的1874年起至20世紀20年代,郴州區內的桂陽縣相繼成立的昆班就有“昆文秀班”、“新昆文秀班”、“勝昆文秀班”、“吉昆文秀班”、“昆美園”、“昆世園”、“昆舞台”等。

昆曲進入湖南後,長期受地方語言、民間音樂及湘劇、祁劇、民俗風情的影響,為迎合觀眾需求,經藝人長期實踐,將在湘的昆曲逐漸改良成既保持傳統昆曲藝術精華,又別具楚湘文化鄉土氣息,富有湖南地方特色,程式獨特、完整、規範的昆曲派係。

湘昆是改良後的湖南昆曲藝術,力求改變劇本冗長、拖遝、雷同的缺陷,將劇本大膽刪節、緊縮、壓實。

湘昆的白口更趨生動、活潑,音樂配器加進富有特色的懷鼓,聲腔字格、句格、旋法對四聲的要求放寬,對過於哀怨、悲涼、惆悵、纏綿的風格加以節製、緊縮,慎重處置。

湘昆音調熔湖南地方特色音樂和昆腔於一爐,加以提煉。音樂節奏的三眼一板,二眼一板,處理加速,使音樂布局更多變化,突出市民需求的特點。

湘昆在表演上醜角改用湖南郴州官話,生活氣息濃厚。道具的采納和使用,改用湖南常用和慣用的熟悉物件加以地方戲劇化處理。

湖南昆劇的音樂、表演藝術在繼承前代昆曲藝術成就的基礎上,推陳出新,專家吳新雷高度評價道:

變蘇昆而為湘昆,這種突破性發展,在中國戲劇史上創造了一個奇跡。

新中國成立後,表演專業昆曲的新型表演團體“浙江昆劇團”成立,1956年該團所整理演出的傳統昆劇《十五貫》,以高度的思想性、人民性、藝術性轟動全國,產生了“一出戲救活了一個劇種”的奇跡,成了“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榜樣。

昆曲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各地昆劇團紛紛成立。從此昆曲藝術進入了新的曆史發展時期,古老的昆曲重新煥發出自身的青春和活力。

郴州區內的嘉禾縣在縣文教科的組織下挖掘、整理演出的昆曲《三闖負荊》,受到湖南省各界人士關注。

藝術大師梅蘭芳在長沙認真聽取了發掘昆曲專題彙報,表示讚賞、支持。1957年8月,郴州昆曲名藝人匡升平、劉國卿主演的《武鬆殺嫂》在省會長沙彙演中獲得成功。

1966年3月16日,昆曲專業表演團體“湖南省昆劇團”組建。湖南省的昆曲事業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

湖南省昆劇團在建團後,開創了“善於繼承、勇於革新、精於塑造人物,不斷吸取昆劇其他流派藝術精華,充實自身”的辦團風格。在建團早期,湧現出了唐湘音、雷子文、宋信忠、文菊林、郭靜蓉、孫金雲等昆曲界有影響的新型昆曲藝術家。

湖南省昆劇團首次晉京,著名戲劇家、原全國戲劇家協會主席田漢譽稱:

山窩裏飛出金鳳凰

後來昆劇團舊貌換新顏,縱橫四方,多次晉京、赴港台參加重大演出活動。所演劇目準確地詮釋了不同時期、不同流派的昆劇作品內涵,突顯了樸實高雅、豪放細膩的獨特藝術風格。

不少演出的傳統和新編大戲如《荊釵記》、《蘇仙嶺傳奇》、《一天太守》、《霧失樓台》等,頻頻在省、國家彙演中獲得大獎,久經磨礪雕鏤的折子戲如《武鬆殺嫂》、《醉打山門》、《昭君出塞》、《送京娘》、《議劍》、《見娘》、《搶棍》、《摘梅》、《猜寄》、《拾柴》、《尋夢》、《擋馬》、《癡夢》、《埋玉》等成為昆劇表演精品。

【旁注】

北昆 是指現在河北省中部各縣的昆曲藝術流派,北昆多在農村裏演唱。農村的野台子,劇場不擾音,更因為受高腔的影響,所以北昆在表演上,那種“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的粗獷氣派很濃重。另外,北昆演員多是冀中人,在吐字發音帶有河北農村語音。

荊河戲 是在湘西北及湖北荊州、沙市等地流行的一個戲曲聲腔劇種,因流傳於長江荊河段而得名,曆史上曾有上河路子、大班子、大台戲等名稱,抗戰期間又曾被叫做楚劇、漢劇、湘劇,1954年正式定名為荊河戲。

雌雄笛 吹孔氣鳴樂器。流行於中國民間的吹管樂器,是最常見的民族樂器,多用九節紫竹製作,亦可用白竹製作。常用與古琴合奏或用於傳統絲竹樂隊中,也有用來獨奏的。獨奏曲目有《鷓鴣飛》、《妝台秋思》、《柳搖金》等,琴簫合奏曲有《梅花三弄》、《平沙落雁》等。

知事 主管執掌事務。多用於官職、管理職任的職稱,如掌管僧院事務的住持原來叫知事,用於官職名是源自中國古代的知府、知縣,當時又稱“知某州事”和“知某縣事”,因此被簡稱為“知事”。

楊恩壽 (1835~1891),字鶴儔,名坦園,號蓬海、朋海、頡父,別署蓬道人,湖南長沙人。清代晚期著名詩人、書畫理論家、戲曲家及戲曲理論家。楊恩壽一生著述頗富,代表作《詞餘叢話》及《續詞餘叢話》被收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

吳新雷 生於1933年10月,1955年8月畢業於南京大學中文係,1986年3月晉升為教授。研究方向:我國古典戲曲史、文學史、紅學、昆劇學。現任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中國古代戲曲學會常務理事。著有《中國戲曲史論》、《兩宋文學史》等。

《十五貫》 是著名昆劇劇目,屬於“江湖十八本”的劇目。其故事收錄於明末馮夢龍《醒世恒言》的“十五貫戲言成巧禍”,被清代劇作家朱素臣改編為傳奇《雙熊夢》,後來被多番改編為京劇、粵劇、秦腔及河洛歌仔戲的劇目。

唐湘音 湘昆武生名角。祖籍湖南祁陽,生於嘉禾。1957年考入郴州地區嘉禾昆曲學員訓練班。除師承湘昆著名老藝人蕭劍昆、匡升平、蕭雲峰外,1961年冬經田漢介紹,拜北昆著名武生侯永奎為師,頗得真傳,所演《刀會》、《夜奔》,很有侯派風度。

昭君出塞 我國曆史上的一個真實故事。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韓邪單於同西漢結好,曾三次進長安入朝,並向漢元帝請求和親。王昭君聽說後請求出塞和親。後來使匈奴同漢朝和好達半個世紀。先後有根據這個故事創作的詩歌、琵琶曲、戲劇、等藝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