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戲拾英——地方戲劇1
湖南不僅山川秀麗,而且文化傳統悠久,不僅有湘劇、祁劇、常德漢劇、長沙花鼓戲、花鼓戲等戲劇劇種,還有其他各具特色的地方戲劇。如湖南嶽陽一帶的 巴陵戲、沅水流域的辰河戲、新晃侗族的儺戲、湘南的湘昆,長江荊河段的荊河戲、湘西楚地邊陲的西陽戲等很大一批非常有地方特色的戲曲劇種。
這些流淌著中華文化血脈,展現著瀟湘傳統的地方戲曲劇,猶如一朵朵絢麗的鮮花,以其奇異的風姿盛開在湖南大地上,為中華藝林增添了滿眼風華。
湘東北的大戲巴陵戲
巴陵戲原名巴湘戲,民間又稱之為嶽州班,1953年始正式定名為巴陵戲。因形成和流行於古稱巴陵的湖南嶽陽一帶,故得名巴陵戲。
明萬曆年間,風靡全國的昆腔給巴陵戲的形成和發展以重大影響。據史料記載,明崇禎間的1643年,嶽陽便有了用“楚語演唱種種傷心事”的戲曲表演形式。另據巴陵戲曆代藝人傳說,明代末年,嶽陽曾有洪勝班,該班生角大王洪玉良便是巴陵戲的始祖。
清乾隆年間,不少地方戲隨著商業活動流布,互相影響。劇種的交流,使得巴陵戲得以博采眾長,迅速地形成和發展起來。
巴陵戲的彈腔,分南、北路,便受徽調和襄陽腔的影響而形成。隨後,伴隨著劇目、表演藝術的日益豐富,巴陵戲逐漸形成為一個以彈腔為主的多聲腔劇種。
巴陵戲在清末出現了興盛的景況。不少清代的演義小說中,都有嶽州戲演出盛況的描寫。當時著名的專業科班和班社有“巴湘十三塊牌”,“巴湘十八班”,從業人員達800餘人,活動於湘、鄂、贛三省交界的諸縣城鄉。
在當時,業餘的科班、班社,遍及城鄉,茶樓酒肆圍鼓演唱不絕。活躍於湘北城鄉的皮影戲、木偶戲也多用巴陵戲演唱。城鄉的祠堂廟宇競相修建戲台,比如嶽陽城鄉有戲台近40座。
在長期的曆史發展中,巴陵戲與省內的其他的戲曲劇種的相互借鑒和交融也比較多。巴陵戲藝人與湘劇藝人經常往來,經常同廟演唱,各演半日,並分居廟內東西科樓。兩個劇種的藝人相互插班學藝。在相互的交往中,取長補短,使巴陵戲的藝術表演形式日漸成熟。
巴陵戲的傳統劇目比較豐富。據不完全統計,共有420餘個,大多取材自曆史演義和話本,部分劇目從元明雜劇、傳奇演變而來。
巴陵戲的劇目習慣上分為整本、半本、折子、小戲4類,以半本戲居多。這些劇目,如果按聲腔來分,則有昆腔戲3個,南路戲88個,北路戲31個,南北混唱的戲76個,小調戲16個,安慶調戲4個,七句半戲5個。
巴陵戲的音樂,分聲腔和伴奏音樂兩部分。聲腔又分昆腔、彈腔和雜腔小調,用嶽州官話提煉成舞台語言。清代中期,昆腔在嶽陽很流行。清道光辛卯恩科舉人楊懋建在《夢華瑣簿》中提到的嶽陽徐稚青,便是“工度曲”的“佳士”。
巴陵戲中的昆腔分為“套曲”、“正、青合套”和“散牌子”三類。昆腔劇目僅剩三個,多數曲牌已逐漸成為嗩呐吹奏曲牌。彈腔分為南、北路,又各有其反調,叫“反南路”與“反北路”。
同時還有一種特殊唱腔形式“西二黃”,其唱腔是南路,而胡琴把位則用北路指法,過門能巧妙地將南北路融合一體,也就是南唱北拉,因而風味特別。彈腔具有較完整的各種板式。雜腔小調則生動活潑、節奏明快,多見於醜角和蹺子戲中。
巴陵戲的伴奏音樂包括嗩呐牌子、絲弦牌子和鑼鼓經等。彈腔的伴奏,習慣稱為“九根弦”,即胡琴、月琴和小三弦,還有嗩呐、笛子、長杆子。月琴有“滿天飛”的伴奏特技。
巴陵戲過場曲牌分嗩呐和絲弦兩種牌子,多無唱詞,為配合劇情和人物感情而用。打擊樂的樂器有板鼓、課子、堂鼓、大鑼、小鈔、雲鑼、馬鑼等。巴陵戲有一套完整的鑼鼓經,成為將唱、做、念、打等組成一體的表演程式。
巴陵戲的表演藝術特別注重人物性格刻畫,有一套較為完整的傳統表演程式,形成了既粗獷樸實,又細膩生動,雅俗共賞的藝術風格。
巴陵戲演員要求唱、做、念、打全麵發展,表演上有“內八功”、“外八功”等技巧。
“內八功”是演員刻畫人物心理、表達人物情感的8種基本技巧,既喜、怒、哀、樂、悲、愁、恨、驚。表演上特別講究眼功的運用,經常使用的眼法有正、斜、怒、哀、呆、癡、冷、倦、睡、瞎、病、賊、妒、媚、色、瘋、醉、死眼等。
“外八功”泛指手、腿、身、頸及胡子、翅子、翎子、扇子、散發,羅帽、鸞帶、水袖等的運用。
在巴陵戲的武打戲中,曆代藝人采用和創造了不少絕技,如輕功、軟杠、拋叉、拋椅、鑽刀圈、鑽火圈、翻桌、疊羅漢、順風旗等。這些武打藝術與民間武術、雜技有深厚的淵源關係。
巴陵戲的行當分生、旦、淨三大行。生行有老生、三生、靠把、小生、貼補;旦行有老旦、正旦、閨門、蹺子、二小姐;淨行有大花臉、二淨、二目頭、三花臉、四七郎。大部分行當,需要文武不擋,唱做兼工。
巴陵戲的道白除常用的韻白、戲白之外,也有京、蘇、川、淮、晉、沔陽、通城等方言白口,用以表現某些人物不同的地域、身份和性格。
巴陵戲的舞台美術,包括臉譜、服飾、砌末等。常用臉譜近百個,專用臉譜40多個,臉譜用色豐富,不僅表示人物的膚色,而且揭示其品格個性。
巴陵戲的班社組織分為江湖班、官班、案堂班、六人班及圍鼓串堂5種。
新中國建立後,巴陵戲獲得了新的發展。流離失所的藝人們,成為了國家和社會的主人。在政府的支持下,藝人們組成了專業劇團,先後舉行了幾次較大規模的傳統藝術挖掘、展覽演出和巴陵戲教學活動,老藝人競相傳藝,新學員虛心學習,巴陵戲的藝術傳統得到繼承和發展。
巴陵戲現存傳統劇目370多出,內容多取材於曆史演義和話本,以反映曆代政治、軍事鬥爭題材為主。其中的代表性劇目有《打嚴嵩》、《九子鞭》、《夜夢冠帶》、《崔子弑齊》、《打差算糧》、《張飛滾鼓》、《三審刺客》等。
巴陵戲是湘東北地區戲劇的代表,在湖南省乃至全國的地方大戲劇種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舞台語言、劇目、聲腔、音樂、表演乃至演出習俗中承載著大量與嶽陽有關的曆史文化信息,是研究嶽陽曆史文化和民風民俗的“活化石”,同時也是研究我國戲曲流變和地方劇種成型、發展的寶貴資料。
【旁注】
贛 是江西省的簡稱,由於省內最大最長的河流贛江自南而北縱貫全省,因此江西又簡稱“贛”。“江西”省名源自強盛繁華的大唐王朝,733年,唐玄宗劃全國為15道,江南道一分為二,為江南東道和江南西道,江南西道簡稱江西道,“江西”由此得名。
皮影戲 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蠟燭或燃燒的酒精等光源的照射下用隔亮布進行演戲,是我國民間廣為流傳的傀儡戲之一。在河南、山西,陝西、甘肅天水等地農村,這種拙樸的漢族民間藝術形式很受人們的歡迎。
楊懋建 字掌生,號爾園,別署蕊珠舊史。清代詩人、小說家。官國子監學正,17歲受知阮文達,肄業學海堂,自天學、地學、圖書、掌故、中西算法、曆代音樂,皆精。著有《留香小閣詩詞鈔》,《蕊珠舊史》、《京華雜錄》等。
套曲 戲曲音樂名詞。樂曲結構名。若幹樂曲成套的組合。 在我國傳統音樂中,套曲是大型曲式的主要形式。連曲體的套曲被稱為套數。即由同一宮調或同一笛式的若幹曲牌相連成套,有起有訖。借用其他宮調的稱為借宮或犯調。
小三弦 是我國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曆史悠久,文化淵源 悠長。由於各民族文化生活習俗和地域環境的差異,近千年來,無論從用材和外觀的製作,還是在音色的演化和演奏技巧的發展,小三弦在許多方麵都發生了曆史性的變化,形成了門類眾多、各有所長、各具特點的局麵。
堂鼓 又叫做同鼓、戰鼓,清代則叫它杖鼓。鼓框是木頭作的,兩麵蒙上皮革。現代堂鼓一般有三種規格,鼓麵直徑分別為22、25、32公分,鼓高都是33公分,前兩種小堂鼓發音高亮,後一種堂鼓音色寬厚。演奏時,將鼓放在木架上,用木頭作的雙槌敲擊。
疊羅漢 是一種遊戲、體育活動或表演,由二人以上的人層層疊成各種樣式。人上架人,重疊成各種形式,是體操、雜技表演項目之一。一般常出現於馬戲團特技表演、啦啦隊表演以及舞蹈表演等之中。
砌末 是戲曲舞台上大小用具和簡單布景的統稱,像文房四寶、灶台、馬鞭、船槳,以及一桌二椅等。砌末不獨立表現景,它在舞台上首要的任務是幫助演員完成動作,砌末不是生活用具的照搬,有一部分小砌末比較寫實,但在寫實中還包含一定的假定性。
《打嚴嵩》 戲曲曲目,講的是明嘉靖間,嚴嵩父子當國,專權納賄,殘害忠良。自陷殺楊繼盛、沈練、張經等後,朝士側目,無一人敢言者。禦史鄒應龍,使用巧計對嚴嵩又打又罵,淋漓痛快,方舒胸中恨憤,然而嚴嵩固猶在夢中。
【閱讀鏈接】
2010年3月27日晚,嶽陽樓景區的汴河街曾經上演一場巴陵戲《探穀》,演的是楊門女將入絕穀尋棧道的故事。穆桂英和楊七娘的扮演者分別是國家一級演員李政紅和李源。“風蕭蕭,霧茫茫……”當那颯爽英姿的穆桂英一開口,人們的感官立即被調動起來了,癡癡呆呆,像被勾了魂。
其實,有近400年曆史的巴陵戲比京劇古老得多。它的語言是湘北的方言聲調。它的《九子鞭》、《審刺客》、《何騰蛟》等劇目是京劇沒有的。
流行沅水流域的辰河戲
辰河戲因流行於沅水中、上遊俗稱“辰河”一帶,故名“辰河班子”,又叫“辰州班子”,是湖南地方戲曲大戲劇種之一。
辰河戲主要流行於沅水中、上遊的廣大地域,包括懷化地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及貴州省的銅仁地區、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四川省的酉陽、秀山,湖北省的來鳳、鹹豐等縣。
辰河戲劇種的形成,經曆了久遠的曆史發展。明王朝建立之初,不少江西移民來到辰河地域開墾荒地,經營新區。遷徙、勞作、經營之時,也將當地的戲曲聲腔弋陽腔,帶到了新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