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戲拾英——地方戲劇1(2 / 3)

弋陽腔傳入辰河地域之後,與當地語言、民歌、號子、儺腔以及宗教音樂結合,逐漸形成了特色鮮明的辰河高腔。早期的辰河高腔,多演唱連台本戲《目連傳》,這種藝術傳統,一直保留到20世紀40年代。

在辰河高腔的形成過程中,青陽腔也有一定作用,《金盆撈月》等早期青陽腔劇目,還保留在辰河高腔的演出劇目中。

清乾隆、嘉慶年間,辰河高腔配合宗教祭祀活動,已極為盛行。各種祭祀酬神活動中,演唱辰河高腔戲,已成為不可缺少的內容。這一時期,沅水也是我國與東南亞地區緬甸、老撾等國往來的交通要道,外事交往中,亦常有辰河高腔的演唱活動。

沅水最大的支流酉水流域的土家族聚居區,以及周邊的苗區、侗區,都有辰河高腔的流布。在地理環境的影響下,辰河高腔在沅水中、上遊沿江城鎮盛行的同時,也向周邊的少數民族地區發展。

辰河戲在演出形式方麵,辰河高腔除了高台演出之外,還有“矮台班”木偶演出。“矮台班”多由半職業藝人組成,劇目、音樂、排場與高台班相同。有時兩種演出形式還同時在民間的祭祀娛樂活動中出現。

“打圍鼓”也是辰河高腔的一種重要的演出形式。城鄉間喜唱辰河高腔的人們,在鄰家喜慶之日,一起到他家唱高腔戲,不化妝。當時不少政界和文化界人士,都喜歡參加這種演出活動。

辰河戲的表演原始粗獷,豪放明快,幽然深情,一般是用表演舞台演唱的“高台戲”、表演木偶戲的“低台戲”,以及坐唱的“圍鼓堂”3種形式演出,唱腔分高、低、唱、彈4大類,並以高腔為代表。

辰河戲是源於地方巫、儺、道的娛神而逐步演變過來的,是一個古老的地方戲劇種,被國外學術界稱為中國戲的“活化石”。係曲牌聯套體,高亢、粗獷,具有湘西地方特色。

曲牌用“犯腔”轉調,手法多變,與其他高腔不同的是用嗩呐幫腔。辰河戲在表演武戲的過程中,融合了湘西民間拳術的招式,有濃鬱的鄉土氣息。隨著山區的開發,藝術交流增多,辰河戲吸取漢劇和其他劇種的長處,使表演藝術更加豐富。

辰河戲以高腔為主,兼有低腔、昆腔、彈腔。舊時稱“高腔班”。19世紀引進彈腔,後又受常德漢戲影響,加入了漢劇藝人和劇目。聲腔以高腔和彈腔為主,傳統劇目中有許多整本高腔戲。

辰河高腔源於弋陽腔,融入湘西民歌、號子、儺腔而成,音樂為曲牌連綴體。早期演唱時,一人啟口,眾人幫和,其節以鼓,不托管弦,辰河戲高腔頗有特色。它以嗩呐代替人聲幫腔,即高亢、粗獷,又飽和、濃鬱,起到人聲難盡的妙處。

辰河戲表演化妝簡單,無成套武功。至今樂師仍保留著古老的“圈腔點板”記譜法。角色行當分生角、小生、旦角、花臉、醜角5大行當。

辰河戲中,還包含有辰河昆腔、低腔和彈腔。辰河昆腔源於昆山腔。大約在明代中期,昆山腔傳入辰河地域。辰河低腔在唱腔上與昆腔大同小異。不同的是昆腔用笛子伴奏,而低腔用嗩呐伴奏。

清道光、鹹豐後,洪江成為經濟繁榮的商業口岸,會館林立,戲班雲集。清同治、光緒年間,荊河彈腔藝人周雙福、周鬆貴兄弟先後來到洪江,參加辰河戲班的演出,為辰河戲帶來了彈腔藝術,不少辰河藝人趕來學藝。

另外,毗連地區祁劇的影響,也促進了辰河彈腔的形成。  至此,辰河戲逐步發展成為以高腔為主,兼有昆腔、低腔和彈腔的多聲腔劇種。

辰河高腔的舞台語言是在湘西浦市官話的基礎上提煉而成,宗法中州音韻。高腔音樂係曲牌連綴體,現存曲牌200餘支,音調高亢、風格粗獷,旋律婉轉悠揚,與山歌、號子相融,常用人聲幫腔和嗩呐幫腔,很有湘西地方特色。昆腔現存曲牌162支。低腔現存曲牌300多支。

辰河戲之中昆腔存世曲牌162支,低腔存世曲牌300多支。演唱時,昆腔較為典雅、文靜、清新、優美,用竹笛伴奏;低腔較為奔放、熱烈、有氣勢,用嗩呐伴奏。彈腔的舞台語言與高腔不同,沅水中、上遊沿岸市鎮,多采用常德官話。其音樂由北路和南路組成,有多種板式連綴的成套唱腔,表現力豐富。

辰河戲的伴奏樂器主要是嗩呐、備子、京胡、二胡、三弦和大鼓、小鑼、雲鑼、鈸、小鼓、大桶鼓、旗子鼓、課子、尺板等。當地特製的高腔嗩呐,聲音高亢,發音柔和,音色優美,近似於女高音,能與唱腔融為一體,在幫腔和伴奏中作用重要,特色濃鬱。

辰河戲發展早期,辰河高腔角色分為生、旦、淨、醜、外、副、末、貼8行。清末之後變為生、旦、淨、醜4行。生角分正生、老生、紅生、小生。旦角分正旦、小旦、搖旦、老旦。

辰河一帶舊稱職業戲班為江湖班,其演出可分為大願戲、小願戲、神會戲、堂戲、賣戲5種。

大願戲是地方為祈禱上蒼、保民平安的酬神演唱,必演《目連傳》,一般在曠野空坪搭草台演出;小願戲由某家、某村或數村聯合舉辦,目的是為祈求家人、村坊清泰、豐收,多在村坊中祠堂的固定戲台演出;神會戲即各地神廟、同鄉會館、行業會館,為所供奉之神的生、忌日而舉行的娛神演唱;堂戲則是官紳、富戶為紅白喜事舉辦的演唱活動;賣戲則是人們常見的售票演出,一般在城鎮、鄉村的劇場演出。後者已成為辰河戲演出的主要形式。

辰河戲表演藝術分下河路子、中河路子、上河路子、白河路子4個流派。

下河路子,以瀘溪縣浦市為中心,包括沅陵、辰溪等地,由於那裏圍鼓堂盛行,不少藝人是由唱圍鼓堂開始,走上高台唱戲的,形成了講究唱功,多唱傳奇本高腔,擅演《目連傳》的特點。

中河路子,以漵浦為中心,藝人多是由木偶班走向舞台,表演藝術粗獷、詼諧,且保留了一些木偶表演的痕跡,除演出整本高腔外,還將一些矮台班的高腔劇目搬上了舞台,演出時,隨意性較大。

上河路子,以洪江為中心,包括黔陽、芷江、銅仁等地,藝人多出自清末民初洪江等各地科班,表演藝術嚴謹規範,上演的劇目高腔、彈腔並重,因與來自常德和荊河的彈戲藝人長期同台演出,交流技藝,對辰河彈腔的形成與發展有較大貢獻。

白河路子,以永順縣王村為中心,包括永順、古丈、龍山等地,藝人們多兼演木偶戲,戲班有舞台演出和木偶表演兩套用具,唱腔、道白多用當地的方言。

辰河戲劇目豐富,已存高腔劇目有連台本戲6個,整本戲47個,散折戲57個,以及有部分定本的條綱戲71個,是湖南保留高腔劇目最多的劇種。

新中國建立之後,辰河戲恢複了生機,建立了一批職業劇團,民間的業餘劇團多達200多個,1955年正式定名辰河戲。黨和政府重視對這一古老劇種藝術遺產的挖掘和整理,一批有特色的劇目重新搬上舞台。

其中瀘溪縣辰河戲高腔劇團,每年都要排演兩三部大戲,他們排演的現代劇、曆史劇、優秀傳統劇目,均受到觀眾歡迎。使得被稱為“世界上最早的意識流藝術”的辰河戲這一古老戲劇之花,綻放得更加絢麗。

【旁注】

苗族 是一個發源於我國的國際性民族,主要分布在湖南、雲南、廣西,以及貴州、重慶地。苗族聚居的苗嶺山脈和武陵山脈氣候溫和,山環水繞,大小田壩點綴其間。苗族人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穀子、小麥、棉花、烤煙、油菜、油桐等。

侗族 是我國的一個少數民族。居住區主要在貴州、湖南和廣西的交界處,湖北恩施也有部分侗族。侗族人口總數為296萬人。侗族在老撾也有一個分支,叫“康族”。侗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的百越、幹越。

排場 是戲曲名詞,指的是戲曲演出的場次安排和舞台調度。比如說主帥升帳,先由眾將“起霸”,造成聲勢,然後主帥在一片吹吹打打中“四記頭”出場,念大“引子”,歸座,“自報家門”。

娛神 指人們通過祭祀、舞蹈、聲樂等取悅神靈,向神靈祈福的行為。類似於酬神,但酬神隻是指答謝神靈,而娛神既可以是祈福,也可以是致謝。如楚辭中就有很多關於娛神活動的描述。

弋陽腔 戲曲聲腔。簡稱“弋腔”,是宋元南戲在信州弋陽後與當地贛語、民間音樂結合,並吸收北曲演變而成。它至遲在元代後期已經出現。明、清兩代,弋陽腔在南北各地發展,成為活躍於民間的主要聲腔之一。

彈腔 又稱亂彈,是贛劇三大聲腔之一。贛劇三大聲腔是指:高腔、昆腔、彈腔。彈腔是二凡、西皮、秦腔、老撥子、浙調、蒲江調、梆子、文南詞的總稱。如《步步嬌》、《琵琶序》等。

中州 北宋都城汴京的代稱。即東京,東都,我國曆史上馳名中外的七朝古都,今天的河南省開封市,有“十朝古都”、“七朝都會”之稱。開封是清明上河圖的原創地,有“東京夢華”之美譽。

雲鑼 出現於唐代,元代開始大為流行,是漢族、藏族、蒙古族、滿族、納西族、白族、彝族等民族使用的敲擊體鳴樂器。古名雲轍,又名雲璈,民間又稱九音鑼。是鑼類樂器中能奏出曲調的樂器。常用於民間音樂、地方戲曲和寺廟音樂中。流行於內蒙古、雲南、西藏和漢族廣大地區。

祠堂 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 祠堂有多種用途。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各房子孫平時有辦理婚、喪、壽、喜等事時,便利用這些寬廣的祠堂以作為活動之用。另外,族親們有時為了商議族內的重要事務,也利用祠堂作為會聚場所。

木偶 古代叫傀儡、魁儡子、窟儡子。用它來表演的戲劇叫木偶戲。表演時,演員在幕後一邊操縱木偶,一邊演唱,並配以音樂。根據木偶形體和操縱技術的不同,有布袋木偶、提線木偶、杖頭木偶、鐵線木偶等。

方言 是語言的變體,根據性質,方言可分地域方言和社會方言,地域方言是語言因地域方麵的差別而形成的變體,是全方言民語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語言發展不平衡性而在地域上的反映。

【閱讀鏈接】

辰河地區民間祭祀的風俗非常興盛。每當在祭祀的時候,人們就會安排很多的演戲活動,這些演出活動都是圍繞著祭祀活動而舉行。祭祀活動的對象大抵兩個方麵:一是姓氏宗族祖先;一是村社的社神俗稱“地頭神”以及其他各類神明。

辰河戲有他特有的人文特點,自古以來一直是“聚族而居”,所以在辰河戲宗祠和神廟星羅棋布,與其他地方截然不同,同時祭祀活動也很有組織。宋元兩代以前每逢祭祀須“奏音聲、以謝神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