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戲拾英——地方戲劇1(3 / 3)

新晃侗族自治縣的儺戲

新晃侗族儺戲流行於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縣貢溪鄉四路村天井寨,因演出時在“咚咚”的鼓聲、“推”的小鑼聲之中跳躍進行,“咚咚推”由此而得名。

“咚咚推”起源難以查考,天井寨最早的居民為龍姓侗族人,明永樂年間的1419年從靖州遷來。龍姓人說:“‘咚咚推’頭在靖州,尾在天井。”依此推論,這種儺戲,很有可能是明代由靖州傳來的。

天井寨舊時有盤古廟、飛山廟各一座,春節期間每廟一年,輪流祭祀,祭祀時必演“咚咚推”。每逢天災或瘟疫時,也要演唱“咚咚推”。

“咚咚推”有簡單情節的舞蹈,一部分是具有戲劇雛形的儺戲。所有的演唱全部用侗語。它的劇目有反映本民族生活的《跳土地》、《癩子偷牛》、《老漢推車》等;也有《關公捉貂蟬》、《古城會》等以關公為主角的三國戲。

“咚咚推”的音樂多由當地山歌、民歌發展而成,常用的曲調有“溜溜腔”、“石垠腔”、“吟誦腔”、“壘歌”等。

“咚咚推”的表演在舞蹈中進行,演員的雙腳一直是合著“鑼鼓點”,踩著三角形,不停地跳動。老藝人介紹,這種踩三角形的舞蹈,是根據牛的身體而來,牛的頭和兩隻前腳是一個三角形,牛的尾巴和兩隻後腳又是一個三角形。是侗族的農耕文化孕育了“咚咚推”。

侗族源於我國古代百越的一支,秦漢時稱為“駱越”,魏晉以後稱為“僚”,侗族就是僚的一部分。古代文獻史冊上稱侗族為“洞人”、“峒人”、“洞蠻”等,其自稱為“甘”,宋時音譯為“仡伶”,明以後稱“峒僚”“峒蠻”“峒苗”,或誤稱為“苗”。新中國成立後,稱為侗族。

侗族人在唐宋以前就已定居於此地。先民為百越中的駱越,或幹越的後裔。至今仍保留了較多駱越人的習俗和文化。

侗族語言屬漢藏語係壯侗語族侗水語支,分南北兩個方言區。侗族原無本民族的文字,使用漢字。後來以侗語南部方言為基礎,以貴州省榕江話為標準音。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的原始宗教。

新晃侗族儺戲,僅存於新晃侗族自治縣貢溪鄉四路村的天井寨一處,湖南境內別無侗儺。

早期的儺堂戲角色,以其麵具造型來識別。行當以生、旦、淨、醜四行為主體,隨後向更細致的分行方麵發展,但是,無論是儺堂正戲還是大本戲,均以“對子戲”為主,或小生、小旦,或小醜、小旦,或老生、老旦。

儺戲長期在儺壇演出,藝人多為法師出身,其劇目又多具宗教色彩,某些劇中人物亦為儺壇所祀神祗的化身,因此,儺戲的表演具有濃烈的宗教風格。

儺戲根植於農村,因此也收到了一些民間歌舞和說唱的表演成分。清末,七甲坪的儺戲藝人與辰州戲藝人互相交流融會,形成今天帶有辰州高腔唱腔的儺戲腔。

通過這種文化上的交流,促進了儺戲的表演藝術的程式化,同時也收到了少量袍靠戲程式和點將、起寨、過兵等。

儺戲聲腔的形成和發展經曆了法師腔、儺壇正戲腔和儺戲腔這三個發展階段。法師腔是儺壇法師所哼唱的曲調。

旋律多口語化節奏自由,屬朗誦體。隻是具備了某些戲曲化因素。儺壇正戲腔多屬法事程序,正戲腔是發展儺戲腔的基礎,其旋律和節奏雖簡單,但音樂形象已漸鮮明,行當已成形,唱腔結構已漸嚴謹。

儺堂戲腔隨同儺堂小戲,大本戲的形成而產生。它承襲了全部巫儺音樂的遺產,保持了濃鬱的“巫風”,成為湖南省戲曲音樂係統中自成一格的古老聲腔。

巫儺藝術有著“封閉式”的曆史,互相很少進行橫向交流。均以當地語言為其舞台語言。因此,強烈的地方性就成了它的重大特征,雖有局限性,但體現了他豐富多彩的音樂性。

沅陵七甲坪辰州儺戲共有21種曲調,常用曲調有“薑女調”、“範郎調”、“下池調”,特殊情節中亦有“差兵調”、“過關調”,多五聲征、角調式,亦有羽調式和角商交替調式。情調古樸,旋律具山歌特色。

在儺祭中,麵具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儺祭之風盛行的商周時期,為了在攤祭中獲得強烈的祭祖效果,主持儺祭的方相氏佩戴著“黃金四目”麵具。《周禮·夏官》說:

方相氏掌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末裳,執戈揚盾,帥百隸而時攤,以索室驅疫。

方相氏成了驅鬼逐疫、消災納吉的神化形象,那模樣神秘可畏。

在攤戲表演中,麵具則成了儺戲造型藝術的重要手段,也是儺戲最為重要、最為典型的道具。演員佩戴麵具是儺戲區別於其他戲劇的重要特征。

新晃侗族儺戲現存麵具36副,其中三國人物12副,包括關公、劉備、張飛、關平、周倉、王允、呂布、貂蟬、華佗、蔡陽、甘夫人、糜夫人。其中關公麵具使用率最高,所有三國戲,關公均有出場。

儺神2副,包括薑良、薑妹。傳說中的侗族人祖先。此麵具不為演員所戴;僅供衝儺時供奉。

神鬼麵具6具,包括土地、雷公、雷婆、小鬼公、小鬼婆、瓜精。

動物麵具3具,包括公牛、母牛、狗。

其他人物13具,包括劉高、官員、秀才、巫師、王婆、強盜、癩子各1具;差役2具、兵丁4具。

新晃侗族儺戲的頭飾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劇中各種角色戴上麵具之後,頭上均纏約8尺長的黑色絲帕,帕兩端從腦後長拖於地,表演時,頭帕自雙肩搭過,雙手各執一端進行各種象征性的表演。

新晃侗族儺戲是發生在元代之前、宋時的戲劇在南方的遺存,它至少已經存活了660至700餘年;是我國早期南戲傳承至今的“活化石”。

新晃侗族儺戲的存在,證明了貴州地戲,並非“明太祖朱元璋派潁川侯傅友德率兵30萬出征雲南,從江南各省大量移民來此‘填南’,而由軍隊帶入貴州並逐步發展起來的”,並非明代受弋陽腔影響而形成的戲劇形式。

正如《天府擄瘟》所描述:“新晃侗族儺戲不信巫術不驅儺,而祭祖。”  說明我國戲劇的發展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咚咚推”正好是這一階段存在於世的證明。

儺戲的演出劇目有《孟薑女》、《龐氏女》、《龍王女》、《桃源洞神》、《梁山土地》等,此外還有一些取材於《目連傳》、《三國演義》、《西遊記》故事的劇目。

1956年,中央民間音樂普查小組曾對新晃縣貢溪鄉四路村天井寨“咚咚推”音樂進行過調查。1981年,新晃文化館吳聲先生深入天井寨調查,撰寫了《新晃侗族儺戲源流及藝術特點初探》,揭開了新晃侗族儺戲的神秘麵紗;1992年,經懷化市群眾藝術館搶救,天井寨村民根據記憶製作了全壇麵具,恢複了新晃侗族儺戲的演出。

【旁注】

儺戲 又稱儺堂戲、端公戲,是在漢族民間祭祀儀式基礎上吸取民間戲曲而形成的一種戲曲形式,廣泛流行於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貴州、陝西、河北等省。演出劇目有《孟薑女》、《龐氏女》、《龍王女》、《桃源洞神》、《梁山土地》等。

貂蟬 是我國民間傳說中的美女,我國古典“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蟬形象,始見於《三國誌平話》、《三國演義》等小說演義,民間傳說為山西忻州人,與名將關羽為同鄉,出生於河南洛陽。與西施、楊玉環、王昭君並稱我國古代四大美女。

百越 我國古代南方越人的總稱。分布在今浙、閩、粵、桂等地,因部落眾多,故總稱百越 。越即粵,古代粵、越通用。亦指百越居住的地方。也叫“百粵”、“諸越”。秦漢時,相關史籍則泛稱中國南方的民族為“越族”,史稱“北方胡、南方越”。

對子戲 戲曲名詞。也稱“二小戲”。由小旦、小醜或小旦、小生兩個角色演唱的戲凡。由二人一對,一男一女同場演唱的稱“單對子戲”;由二男一組、二女一組同場演唱的稱“雙對子戲”,進而又有一出戲獨立演出的“散對子戲”和合數出為一本連貫性演出的“本頭對子戲”。

神祗 是宗教觀念之一,作為一種民間信仰。它象征著吉祥、威力和正義,寄托著人們的願望、幸福和慰藉。在古代的民間信仰中,《左傳》記載有天神、地祗、人鬼三類,此外還有物魅、精怪、妖魔等係統,到了宋代以後民間信仰走向交叉,佛教、道教。

法師 法師本是一種學位的稱號,要通達佛法能為人講說的人才能稱法師。在佛教中,凡能演講佛經的出家比丘稱為法師。在道教中,精通經戒、主持齋儀,度人入道,堪為眾範的道士叫法師。

方相氏 是周禮規定的司馬的下屬,最高官階為下大夫。掌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朱裳、執戈揚盾為國家驅疫。葬禮時,方相氏則驅方良。宮廷裏,方相氏驅疫的儀式叫大儺。大儺每年有三次,分別於季春畢春氣、仲秋禦秋氣、季冬送寒氣。除夕夜逐疫是最隆重的一次。

呂布 字奉先,東漢末年名將,漢末群雄之一,五原郡九原縣人。先後為丁原、董卓的部將,也曾為袁紹效力,後占據徐州,自成一方勢力。由於《三國演義》及各種民間藝術的演繹,呂布向來是以“三國第一猛將”的形象存在於人們的心目之中。

雷公 又稱雷神或雷師。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司雷之神,道教奉之為施行雷法的役使神。傳說雷公和電母是一對夫妻。雷公名始見《楚辭》,因雷為天庭陽氣,故稱“公”。傳說雷公能辨人間善惡,代天執法,擊殺有罪之人,主持正義。

傅友德 明朝開國名將。漢族,宿州相城人,遷居碭山。元末參加劉福通軍,隨李喜喜入蜀。旋率部歸朱元璋,以主帥之職攻取貴州、平定雲南。以功封潁國公,封太子太師,後坐事賜死。追封麗江王,諡“武靖”。

【閱讀鏈接】

我國少數民族戲劇是指我國各少數民族特有的戲劇,主要有藏劇、白劇、壯劇、侗劇、傣劇、苗劇、彝劇、布依戲、毛南戲等。在湖南除了侗族戲曲之外,還有苗族戲曲劇種,它在新中國建立後,形成於湖南西部的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

苗族戲曲劇種以苗族民歌“高腔”、“平腔”和巫師音樂為主要唱腔。表演采用一些苗族武術、巫師舞蹈及苗族鼓舞的步法。伴奏偶用木葉、笛子或嗩呐。劇目有《謊江山》、《團結滅妖》、《龍宮三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