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木臉戲——師公戲(1 / 3)

古木臉戲——師公戲

師公戲是清同治年間在巫師跳神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戲曲劇種,流行於廣西的河池、宜山、貴縣一帶。最早用木製麵具,故也稱木臉戲。最初劇目的內容以驅鬼酬神為主,後來有以神話和現實生活為題材的劇目。

除廣西外,安徽、陝西等地的師公戲與端公戲及貴州、四川等地流行的師道戲、師公臉殼戲、慶壇戲等,均與師公戲同屬一個類型。由於各地師公舞均有相對統一的祭祀內容和基本相同的服飾道具,因而在表演上形成了一定的規律和風格特色。

跳嶺頭衍生師公戲

跳嶺頭又叫嶺頭節、看嶺頭、儺舞、頌鼓、跳鬼僮,約形成於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8世紀的商周時期。在古籍記載中,“跳嶺頭”是一種以戴麵具驅鬼逐疫的形式出現的祭祀活動,是最古老的一種祭祀戴麵具舞蹈。

經過幾千年的流傳,跳嶺頭已經成為華夏民族普遍的儀俗。在傳承的過程中,它始終伴隨著儺儀、儺歌、儺舞、儺戲等一係列文化藝術現象,當代學者稱之為“儺文化”。

桂南民間盛行跳嶺頭。 由於桂南地區各地區各村莊的節期有所不同,所以跳嶺節的日期也各有不同。每年的八月初三、初四,或於九月十五、十六跳嶺節,是桂南人們走親訪友的節日。而嶺頭節的主要活動內容就是看跳嶺頭。

跳嶺頭的傳統節目有《跳三師》、《扯大紅》、《捉妖精》、《跳仙姑》等。每跳完一個節目,接著就唱這個節目裏的人物故事,觀眾看表演時,不時結合劇情燃放鞭炮。特別是演到捉住妖精時,鞭炮齊鳴,場上的氣氛更加熱鬧。

第三天是跳嶺頭的高潮,藝人們扮成天將,把這幾天捉來的妖怪放進一條紙糊的龍船裏,然後把龍船扛到河邊,點火焚燒,放進河裏,讓這些災星妖孽隨水流去,讓人們安康吉祥,平安度日。跳嶺頭結束了,嶺頭節也隨之結束。

在古老的跳嶺頭活動中,師公跳神別具特色。“師公”是人們對祭祀時巫師的一種稱謂。在悠久的發展曆史之中,“師公”儼然已經成為了當地人們心中可以溝通天地神明,並且向神明祈禱幸福具有崇高地位的職業。

“師公”,顧名思義,就是隻有男性才能從事、接替和承襲的角色和身份。我國漢文古籍中有“在女曰巫,在男曰覡”的說法。

師公技藝傳習的內容中除神靈鬼怪、經書咒語、法事儀軌知識外,還有歌舞藝術知識。師公戲就是在師公跳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並流傳於廣西貴港市北部和來賓、武宣、合山、忻城、象州、金秀等縣。

在悠久的師公戲曆史發展過程之中,師公技藝之中的歌舞技巧,被認為是師公與神鬼溝通的重要手段和媒介,是師公技藝傳習的主要內容之一。

早期的師公戲,多是在民俗活動中表演。如祭祀、敬神、打醮、農閑時節、正月十五、八月十五、十月十五等時間。

師公戲在我國曆史上先後被人們稱為唱師、跳師、儺戲、屍公戲、道公戲等。它的表演形式是,由師公在法事活動中戴上各種神靈麵具跳娛神舞,並且演唱酬神故事,從而使祭祀活動娛神、娛人。

清代中期以前,廣西的儺活動處於師公歌舞階段。清代中晚期時,師公歌舞逐漸向師公戲演變。

在清同治年間,師公戲開始廣泛地吸收當地流傳的民間故事、傳說以豐富演出內容。在戲中有唱詞、唱腔和舞蹈,初具了戲劇的雛形。

清代詩人梁廉大曾經寫過兩首詩,描述重陽日鄉人看“跳師”的愉悅場麵,並給兩首詩分別作了注腳:

遙聞瓦鼓響壇壝、知是良辰九九期;

三五成群攜手注,都言大社看跳師。

重九日街墟尾大社每裝假相跳舞唱歌,謂之跳師,人多注看,次早則沿門頒符,古鄉灘之俗存也。

放下腰鐮力未疲。喜邀同伴看跳師,

歸來羌豆休忘買,留待明朝逐疫時。

鄉俗每值秋季扮萬相唱歌謂之跳師,次日沿門逐疫,家家以黃豆羌絲祀祖,蓋猶存灘之古俗雲。

後來,在古典小說和其他地方戲種的影響下,師公戲逐漸向專業化發展,出現了反映曆史故事和民間生活的小戲,其主旨亦由請神驅鬼和消災祈福完全變為娛樂。但在表演形式上,師公歌舞仍占有相當的比例。

[旁注]

鞭炮 起源至今有2000多年的曆史。鞭炮說法上各個曆史時期不同,稱謂從“爆竹”“爆竿”“炮仗”、“編炮”一直到“鞭炮”。鞭炮最開始主要用於驅魔避邪,華人在傳統節日、婚禮喜慶、各類慶典、廟會活動等場合幾乎都會燃放鞭炮。

妖怪 指怪異、反常的事物與現象。舊謂草木、動物等變成的精靈。我國傳統文化中有“藤精樹怪”的說法,這個說法出於道家思想,認為陽神可以“聚則成形,散則為零”,甚至可以成精的包括石頭,有靈氣的任何物都可以變化成形。是一種對自然現象的有限認識而已。

咒語 道教法術的一種咒語是以某種特別的順序或特殊音節念出,以促成某些神秘學中的特殊效果的語句。它是一種巫術行為。語言引禁忌發展到極點,達到靈物崇拜程度 ,就可能形成引。咒語的文字表現形式是符籙。

傳說 是神話演變而來具有一定曆史性的故事的名稱,有關某人、某事或某地的一整套傳聞。在文字尚未發明的時代,人們要對曆史做紀錄隻能利用口耳相傳的方式,此即為傳說的由來。傳說所描述的事件發生年代遠在文字發明前的遙遠過去。

重陽 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日,也是我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又稱“踏秋”,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閱讀鏈接]

“師公舞”源於何時,民間藝人不同說法。一說源於周代唱本,其中有“三元三聖號真君,周興幽厲作諫臣,辭職參師為正教,究竟五行秘密文”等唱詞;一說唐、葛、周為皇帝母親擊鼓舞蹈,驅邪治病,皇帝封其為三元,遂“三元教”廣為流傳;又一說源於漢代,葛諸亮南征十洞蠻王時,有梅山教徒隨征,後流落於10萬大山傳教,由此出現師公。

以上種種,均屬口頭傳說,沒有可靠的文字依據,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師公舞”起源甚古。

師公戲的表演風格

師公戲是從宗教祭祀活動的師公歌舞演變而來的。早期的師公戲大多配合祭祀酬神活動進行,是師公進行宗教活動的組成部分。

師公戲大都是讚頌神祇的小戲,其表演沿襲了師公在宗教祭祀活動中載歌載舞的藝術形式,融歌、舞、戲為一體,既有單純性舞蹈,也有即興念唱道白對話,有的還帶有簡單的情節。

在師公戲的表演過程中,麵具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麵具是表現師公戲造型藝術的重要手段,也是最為重要、最為典型的道具。演員佩戴麵具,是師公戲區別於其他戲劇的重要特征。

師公在表演時戴上假麵具,以作神的形象為人間驅鬼逐疫。隨著演出劇目的增多,“人神”比例的變化,麵具逐漸為化妝所代替,師公戲遂演變成一個劇種“壯師劇”,它與壯戲一道,成了壯族藝術的並蒂蓮。

師公戲早期的演出都要佩戴麵具。傳統的師公戲麵具有72種,代表各類神祇人物。如巫教、道教諸神三元、三界、天師、北帝、引光、雷王、靈官等;神話和民間傳說中的莫一大王、甘王、土地、社王、山魈、花王、白馬姑娘、五穀靈娘等;曆史人物關羽、李靖、武則天、張巡等。

師公戲早期的麵具繁雜多樣,一般為木質浮雕,並塗敷不同的顏色借以區分角色。

紅色代表忠厚勇猛,黑色代表正直剛烈,綠色代表俠義豪爽,藍色代表魯莽草率,白色代表奸詐狡猾,黃色代表殘忍暴虐,金色代表神祇妖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