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公戲麵具的造型十分生動豐富,或莊重肅穆,或詼諧清秀,或怒目猙獰,顯示出鮮明的性格特征。木雕麵具製作精細費時,隨著師公戲的發展,木雕麵具已不能滿足日益增多的角色需要,遂簡化為紙胎。
麵具的形象表情也隨之變得呆滯雷同,進而逐漸被化妝所代替,使師公戲衍化成為具有生、旦、淨、醜行當齊全的地方戲種。
師公在請神驅鬼時要戴上假麵具,開始做一些簡單的舞蹈動作,接著以師公調唱一些咒語或宗教故事等,邊歌邊舞。
師公在表演的過程中先跳“三元真君”、後跳“四師”、“九宮”,還跳本地神“莫一大王”、“甘王”、“三界公”等。
師公戲將儺祭活動與當地的唱歌吟詩的風俗相結合,形成了自己獨有的風格。師公戲在表演的過程中有獨舞和群舞兩種表演形式。
當師公在獨舞的時候,他們會將幾個基本動作反複貫串始終,舞段完整,節奏鮮明。當師公在群舞表演的時候,舞者最多可達到30至50人。
在表演之中師公們手持樂器、法器、走龍擺尾,龍吐珠、絞麻花的隊形,猶如穿針,踩著罡步穿插行進。舞蹈語彙豐富,風格古樸淳厚,穩健有力。
表演師公舞的動作要領是:
馬要矮,身要擺,胯要扭,膝要顫,腳步緊跟蜂鼓點,屈膝下沉踩重拍。
這是師公藝人的藝術總結。除腿部的動作外,手部的動作也極為講究,什麼繞手、繞腕、鳳凰手等,都有一定的規矩。
師公戲聲腔的形成和發展經曆了法師腔、儺壇正戲腔和儺戲腔這3個發展階段。法師腔是儺壇法師所哼唱的曲調。
師公戲旋律多口語化節奏自由,屬朗誦體。隻是具備了某些戲曲化因素。儺壇正戲腔多屬法事程序,正戲腔是發展儺戲腔的基礎,其旋律和節奏雖簡單,但音樂形象已漸鮮明,行當已成形,唱腔結構已漸嚴謹。
師公舞的伴奏樂器有蜂鼓、扁鼓、單麵皮鼓;鑼、鈸,鼓點變化多樣,快慢有度,激烈與沉穩相錯,既表達了人物的情感,也表現了劇情的發展。
師公戲劇目都由民間藝人創作,他們最了解民眾的生活和願望,因為他們本身就是其中之一員。所以,盡管作品的藝術性並不很高,但是他們的作品易於打動觀眾的心,使觀眾和演員的感情交流自然,易於紮根於群眾之中,獲得無限的生命力,從而曆演不衰。
師公戲的傳統劇目有300多個,各民族的劇目大致相同。師公戲最旱的劇目一般均以歌頌祖師或自然神的業績為主要內容,生活氣息濃鬱,如《三元真君》、《陰陽師父》、《北帝》、《雷王》,還有以神話故事、曆史傳奇人物故事為主的《張羽煮海》、《盤古》、《特遼》、《百鳥衣》等。
師公戲中讚揚為百姓做好事而受到敬仰的土俗神的劇目有《甘王》、《莫一大王》、《白馬三姑》、《馮遠》、《馮三界》等。
師公戲以民間傳說和傳奇故事為內容的劇目有《孟薑女》、《董永賣身葬父》、《朱壽昌棄官尋母》、《丁蘭刻木》等
師公戲根據古典小說和地方戲改編的劇目有《陳癡鬧海》、《張羽煮海》、《薛仁貴征東》、《薛剛反唐》等。
師公戲反映民間生活的主要劇目有《哭娘》、《坐家堂》、《送雞米》、《割馬草》等。
[旁注]
祭祀 華夏禮典的一部分,是儒教禮儀中主要部分,禮有五經,莫重於祭,是以事神致福。祭祀對象分為三類:天神、地祇、人鬼。天神稱祀,地祇稱祭,宗廟稱享。祭祀有嚴格等級。天神地祇由天子祭。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隻能祭己祖先和灶神。清明節、端午節、重陽節是祭祖日。
戲 也就是雜劇,也是我國古代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有很多關於戲的種類。雜劇最早見於唐代,那意思和漢代的百戲差不多,泛指歌舞以外諸如雜技等各色節目。“雜”謂雜多,“百”也是形容多;戲和劇的意思相仿,指嬉鬧,都沒有今天戲劇的意思。
莫一大王 傳說廣泛流傳於河池、南丹、宜山、柳城等壯族地區,《莫一大王》的故事除以傳說的形式流傳外,在壯族民間還曾流傳著《莫一大王》史詩、戲劇或舞蹈。桂北每年農曆六月初二,那裏的人都興過莫一大王節,又稱五穀廟節。以紀念莫一大王拯救壯族之功。
三元真君 為三天門下三元真君,即是上元道化唐真君,中元護正葛真君,下元定誌周真君。在宋祥符元年真宗車封岱嶽,至天門忽見三仙自空而下,帝敬問之,三仙曰:臣奉天命護衛聖駕。帝封三仙曰:上元道化真君,中元護正真君,下元定誌真君。”
龍 是中華文化裏的主要圖騰、主要象征,至今約有八千年的曆史。龍也是封建時代中國帝王及其他東亞各國君王的象征。龍在我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第五,與白虎、朱雀、玄武並稱為四神獸。在神話傳說中,龍是神異動物。
鳳凰 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百鳥之王,與龍同為漢族民族圖騰。鳳凰與麒麟一樣是雌雄統稱,雄為鳳,雌為凰,總稱為鳳凰,常用來象征祥瑞。也稱為丹鳥、火鳥、鶤雞、威鳳等。而被視為吉祥之鳥的鳳凰亦常見於世界各地的地名之中。
扁鼓 打擊樂器。又被稱作戰鼓,舊時用於宗教音樂和民間婚禮一時,現用於民間樂器合奏、舞蹈、燈會、雜技團、和群眾性鑼鼓隊中。扁鼓聲音較堂鼓低,但很響亮,扁鼓用於歌舞伴奏或器樂合奏,有時在樂隊中還居於主導地位。
北帝 傳說中的人物,全稱北方真武玄天上帝,其又有玄天、玄天上帝、武大帝、真武大帝、北極大帝、北極佑聖真君、開天大帝、元武神等稱;俗稱上帝公、上帝爺或帝爺公。其為統理北方、統領所有水族之道教民間神祇,又稱黑帝。
[閱讀鏈接]
師公舞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師公藝人為了招徠觀眾,吸收了儺舞的表演形式,唐宋後又受到道佛二教的影響,加之大量吸取了民間的傳統文藝、體育形式,逐步演變成為一種半宗教性、半文藝性的獨特的表演形式了。
由於壯族人民聚居的各地區經濟文化發展的不平衡,人民的風俗習慣和審美情趣的差異,各地師公舞的表演形式、風格特點和演唱內容也各不相同。流傳於武鳴、河池、上林、欽州縣的師公舞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師公戲的四大流派
在漫長的歲月裏,在廣西大地上,師公戲被人們繼承發揚,隨著時間的推移,師公戲漸漸發展成為4個流派:武鳴縣的師公舞,河池、上林縣的師公舞;欽州縣的師公舞,壯族師公舞。它們在吸收了當地文化的基礎上,形成了各自的風格。
武鳴縣的師公舞依附於古老的祭祀儀式,接受外來影響較少,形式古樸原始,表演者邊唱邊跳,曲調活潑,節奏鮮明,舞蹈動作樸實粗獷。
儀式開始,主持祭祀的巫師身穿大紅袍,頭戴八卦帽,紮腰帶,著戲靴,執法器也就是牙笏和鎮壇木,在念咒誦經的過程中,即興歌舞,表示祛邪解穢,開壇請神。
儀式中間,有兩個童子分別戴紅、黑兩種麵具,持二環杖即趕鬼棍穿插表演雙人棍舞,雙人綢帶舞,以表示對其始祖的紀念。接著童子與其他巫師共同表演四人篩米舞和五人綢帶舞,以祈禱五穀豐登。
最後,全體巫師與童子各持樂器和法器,由主要巫師帶頭按“福”、“祿”、“壽”字走隊形,節奏從緩慢到急速,情緒由輕快轉歡騰,舞步從穩步行進發展到轉身跳躍,氣氛熱烈,形成高潮,名曰“踩罡”。
表演中還演唱一些民間的故事等。舞蹈結束,由童子戴麵具,持二環杖到各家各戶趕鬼,最後將一紙船點燃了丟下河去,以示驅邪得福,全村吉祥平安。
河池、上林縣的師公舞,其特點是人物性格突出,舞蹈語彙比較豐富,並具有一定的韻律和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