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春牛戲——牛娘戲
牛娘戲最早稱牛戲、地戲或長衫戲,是岑溪市具有濃鬱地方特色的地方戲,主要流傳於桂東南地區,深受當地農民喜愛。新中國成立後,將其定名為牛娘戲。
牛娘戲中有說、有唱、有戲,娛樂性很強,深受當地農民喜愛。在演唱時以唱為主,它的以四三結構的七字句的唱詞,符合我國詩歌平仄規律,唱起來字正腔圓,通俗易懂。其唱腔一般為四平調,沒有音樂,一韻到底,不分角色行當,男女同腔。因此除了生、旦主角外,演員們串角是普遍存在的。
舞春牛衍生牛娘戲
傳說那是在元末明初的時候,在廣西岑溪地區住著一個非常善良的青年,這個青年的名字叫郭小二。
郭小二非常的勤勞善良,每天他都早出晚歸,賣力的耕種著田地,經過了幾年地辛苦努力,郭小二的家中終於有了一些餘糧。
當時大批的難民來到了岑溪地區,善良的郭小二看著難民一個個苦不堪言的樣子,心中十分悲傷,回到家裏留下僅夠自己支撐到收獲時節的口糧,將其他的糧食全都散發給了難民。
難民拿著糧食離開了,郭小二看著他們離開的背影,在心中暗暗為他們祈禱著。
正在這個時候,郭小二聽到院子外麵響起一陣低低的呻吟聲,他走出去一看,一個年過六旬的老嫗正俯身在地麵上,兩隻無神的眼睛用祈求的目光注視著他。
郭小二連忙將老人扶進自己的家,幫老人洗漱幹淨,然後給老人送上了熱乎的飯菜。
沒想到老人住在郭小二家不走了,一住就住到了臘月。不但吃完了郭小二當初預備下的糧食,而且還睡著郭小二的床。
郭小二菩薩心腸,依然照顧著老嫗,絲毫沒有什麼怨言,就像是對待自己的親生母親一樣孝順。
這一天到了除夕夜,郭小二手中端著餃子來到老嫗身邊,給老嫗送來了年夜飯。
老嫗看著郭小二,突然開口問道:“孩子,你現在最想要的東西是什麼?”
郭小二笑著對老嫗說道:“戰亂荒廢了很多田地,可是我個人能力有限,隻能眼睜睜地看著那些田地荒廢在哪裏,如果要是有一頭牛就好,那樣我就可以耕種更多地,收獲更多的糧食,到時候也可以幫助更多的受苦人。”
老嫗聽著郭小二的話,非常滿意地點頭,對郭小二說道:“孩子,我在你這住了半年多了,眼看著過年了,我也該回家了。下麵我說的話你一定要記住:明年春天的時候,你用泥土堆一個牛的樣子,然後用柳條一邊唱歌一邊抽打它,當你唱完之後,你要祈禱老天風調雨順,保佑你獲得豐收。”
郭小二用心記著老嫗說的話,雖然他不相信這是真的,但是他擔心自己不記下來老嫗就會傷心,所以他記得很用心。
郭小二記住之後,發現眼前的老嫗身前背後突然出現了仙氣,衰老的老嫗臉上的皺紋也漸漸退去,呈現出一張充滿了威嚴並且能帶給人慈祥感覺的臉。
郭小二看到這裏,“噗通”一下跪在地上連連叩首。
神仙低頭看著郭小二,親切的說道:“孩子,我是九天玄女,你一定要記住我說的話。明年你就會有你的牛了。這半年來謝謝你對我的照顧。”
仙人說完之後,身上帶著七彩霞光,消失在郭小二的麵前。
郭小二看著剛才還擺在桌子上的餃子,才確定自己確實真的遇見了神仙。
第二年的春天,郭小二按照神仙的吩咐,在田地之中用春泥堆砌了一頭牛,然後用柳條抽打著牛身子,口中不斷地唱著山歌,到最後向上天祈禱風調雨順,祈禱豐收。
就在這時,在田地之中一聲低沉的牛叫聲響起,隻見一頭健碩的大黃牛出現在他的身邊。大黃牛用腦袋蹭著郭小二的手臂,郭小二將大黃牛帶回了家。
後來,郭小二發現大黃牛非常能幹,不但力氣大,而且還通人性。善良的郭小二經常將大黃牛借給周圍的鄰居使用。
郭小二獲得大黃牛的經過被人們知道了,人們每年都會在春天的時候用春泥堆出牛的樣子用柳條抽打,並且會唱歌祈禱。這個習俗,被稱為“舞春牛”。
岑溪流行著舞春牛的習俗。每年開春,農人便在村頭曬坪,用泥塑成春牛,由當地有名的長者執鞭抽牛,口中念念有詞,有說有唱,保佑風調雨順。接著,圍觀的群眾也爭相舉鞭抽打春牛,邊打邊唱,手舞足蹈,祈求平安。
舞春牛由二至四人拉著一個披上畫有圖案的彩布裝扮的牛形,至各家各戶拜賀新春,邊舞邊唱。
舞春牛的習俗,是“牛娘戲”的源頭。牛娘戲是在當地民間歌舞舞春牛的基礎上衍變而成。每逢春節前後,當地群眾自發開展迎春活動,祈求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牛娘戲的最初隻唱些禱祝之詞,由一人主唱,二至三人幫腔伴舞,有時有些即興的表演。後來,漸次向娛樂方向發展,演唱內容不僅限於祈神祝願,還編演了一些有故事情節的生活片斷。
牛娘戲的劇情一般是表現農事勞動過程,如耕田、播種、插田等,稱為“插戲”,開始由歌舞向戲劇形態發展,但舞春牛或插戲的演出都離不開牛公、牛婆兩個角色,後來,插戲成分不斷擴大,終至脫離舞春牛而獨立進行。
在岑溪民間,牛娘戲班人數一般在10人至16人之間,表演時,演員唱完一個上下句,打一輪鑼鼓。唱詞以七字句為主,慣用比興,風趣幽默、通俗易懂,喜劇特點突出,表演風格通俗樸素,深得地方群眾的喜愛。
據載,自清乾隆時期起,岑溪就有牛娘戲班常年活動,劇種流傳分布以岑溪為主。牛娘劇已經成為了全國獨一無二的地方劇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