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苑拾英——地方戲劇1(2 / 3)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為搶救這一劇種,成立了專業劇團,在編、導、演、音樂、舞美、燈光、音響、服裝、道具等諸方麵都得到很大發展和提高。

上演劇目200多台,自創本戲20多個,自創小戲60多個。其中《數麻雀》、《三伢子釣魚》、《喜攔轎》、《阿哥歸來》、《放雞》、《爭背簍》、《實習報告》、《藍圖新歌》、《鐵風嶺》、《雙賣紗》、《春歸》、《繡女連哥》、《山綠苗壯》、《法官老吳》、《山水情緣》等10多個劇目等受到好評。

1980年排演的大型古裝花燈戲《孟薑女》,在省內外演出,場場爆滿,累計演出400多場,創造了劇團單個劇目演出場數的最高紀錄。

1999年,萬載花燈戲入編《中國戲曲誌·江西卷》,萬載花燈戲音樂入編《中國戲曲音樂集成·江西卷》。2005年,萬載花燈戲應邀派員出席“中國花燈·秀山論壇”。

[旁注]

花燈 又名“燈籠”。是傳統民間工藝品,在古代,其主要作用是照明,由紙或者絹作為燈籠的外皮,骨架通常使用竹或木條製作,中間放上蠟燭或者燈泡,成為照明工具。在亞洲的廟宇中,燈籠是相當常見的物品。

進士 是古代科舉製度中,通過最後一級考試者,稱為進士。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意為可以進授爵位之人。此稱始見於《禮記·王製》。隋煬帝大業年間始置進士科目。分為三甲:一甲三人,賜進士及第;二三甲,分賜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

絲弦戲 是河北省一個古老的地方劇種。河北地方戲曲之一。金元時代,北曲三大搖籃之一的真定,曾經出現過尚仲賢、侯正卿、李文蔚、戴善甫等著名雜劇作家。後來真定改名為正定,又成為河北絲弦戲——古名“弦索腔”的搖籃和發展中心。

扇 是引風用品,夏令必備之物。我國扇文化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是民族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它與竹文化、佛教文化有著密切關係。曆來中國有“製扇王國”之稱。

秤砣 相當於砝碼。若將一刻度準確的杆秤的秤砣挖去一小塊,則稱物體時讀數比物體的實際質量大。秤砣由來已久,到現在都還在廣泛使用,特別是在古代,秤砣更是人們日常交易活動中不可缺少的器具。

京白 是京劇中比較常見的念白方式,花旦、醜角用得較多,其他行當摻雜著有一些。“京白”,絕不是普通說話,裏麵的技巧也不少。四大名旦裏梅蘭芳的念白最好,若論“京白”還是首推荀慧生。

快板 音樂術語,指每分鍾的節拍速率在132左右的音樂節奏。在音樂專用的節拍器上可以看到這些的速率,這樣的標記有助於指揮家和演奏家的表演。一般地說,表現激動、興奮、歡樂、活潑的情緒,是與快速度相配合的。

元寶 貴重的黃金或白銀製成,一般白銀居多,黃金稀見。在我國貨幣史上,正式把金銀稱作“元寶”,始於元代。最早是用於唐肅宗時史思明在洛陽鑄的“得壹元寶”和“順天元寶”。

玉茗花 別名玉茗花、耐冬、曼陀羅等。屬山茶科山茶屬植物,是我國十大名花之一。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三四米。樹幹平滑無毛。葉卵形或橢圓形,邊緣有細鋸齒,革質,表麵亮綠色。

[閱讀鏈接]

花燈戲是起源於湖南的一種民間小戲劇種。是由民間歌舞花燈、茶燈、地花鼓和“調子”發展而成。主要包括湘西花燈戲、以平江花燈戲為代表的湘北花燈戲和以嘉禾花燈戲為代表的湘南花燈戲。

花燈、茶燈、地花鼓等民間歌舞演出的盛況,明清兩代地方誌書有許多記載。其演出形式大體為兩種:一是有人物故事的“醜、旦劇唱”,被稱為地花鼓、竹馬燈、打對子和對子花燈等;二是“聯臂踏歌”的集體歌舞,習慣稱為“擺燈”和“跳燈”。

由於各地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和曆史、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不平衡,也由於流布地域的方言、音樂素材和風格以及受鄰近姊妹藝術影響的不同,各種花燈戲在劇目題材、聲腔結構、表演特點上,都各有特色,發展的曆史過程也不盡相同。萬載花燈戲就是其中的一支奇葩。

傳統孟戲班演繹盱河戲

在明代永樂年間,廣昌甘竹地區有一戶姓曾的大族。這戶姓曾的人家在整個廣昌縣都是非常的有名,因為在整個廣昌地區,隻有他們家有能夠表演整台的大戲《孟薑女》曾家戲班。

所以每當廣昌縣遇見節慶日子或者誰家有喜事,人們都會花重金前往曾家聘請曾家戲班前來助演。

曾家戲班有著嚴格的規矩,他們隻表演《孟戲》,其他的戲劇一概都不會表演。正是由於曾家戲班表演的唯一性,所以他們非常受到士紳名流以及才子的喜愛。

孟薑女的故事此時已經傳遍了大江南北,成為了膾炙人口的故事,廣為在民間流傳。尤其是孟薑女得知丈夫死後哭長城的事跡,更是被人們視為忠貞愛情的代表人物,被萬千年輕男女傳頌。

曾家戲班在表演《孟薑女》這部連台大戲的時候使用的是青陽高腔,聲音高亢嘹亮。

曾家戲班藝人長時間表演同一出曲目使得他們對人物的心理活動把握的非常到位,再加上他們一首投足之間帶出來的萬種風情,在高腔的襯托下,對人們的心靈產生了巨大的共鳴。

曾家戲班憑借表演《孟戲》在整個廣昌地區聲名遠播。漸漸地傳播整個旴河流域,被稱“旴河戲”。

任何一個劇種的確立,都有其獨特的音樂唱腔和表演程式。廣昌旴河戲在這兩方麵都呈現出獨特的風采。

旴河戲的音樂屬多聲腔體係,以唱高腔為主,結合唱昆腔、彈腔、還吸收了極少量的民歌小調。

旴河戲高腔,曲調蒼健激越,典雅醇麗,悠揚清雅,悅耳動聽。據考證,旴河戲高腔保留了明朝“四大唱腔”之一的海鹽腔的遺音。

旴河戲的曲牌有兩大類:一類為受海鹽腔浸染過的弋陽腔、青陽腔曲版,在韻味上靠近海鹽腔;另一類是一完整保留的海鹽腔曲牌,“山坡羊”、“下山虎”等12支曲牌,婉轉纏綿,華麗典雅,在對古典戲研究上,有重大的學術研究價值,引起了音樂、歌舞、電視製作、戲劇等各專業界人偏愛和器重,被引用、移植的各類作品逐日增多,逐漸被觀眾所接受。

旴河戲有獨特的臉譜和表演程式。最初的演出形式是全部角色都戴麵具,酷似儺舞的表演,故稱儺戲,剛勁粗獷,熾熱奔放。後來卸下麵具,在真臉上化妝,臉譜獨特,保留了原始的遺風餘韻。

表演行當由早期的三生、三旦、三花臉組成,稱“九門樓”。以後生、旦花臉各增一角色,發展“十二門樓”。舞台美術最早為一桌二椅,以布幔代城樓的裝置。專業劇團成立後,舞美裝置有布景、有燈光、有道具,虛實結合,效果更為逼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