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昌旴河戲,作為百花園中的藝術奇葩,散發著泥土的芬芳,有著無限美好的前景。願這塊源旴蓮鄉而屬於祖國、屬於民族的傳統瑰寶,光芒四射,綿延不斷。
據廣昌縣甘竹舍上曾氏族譜、甘竹大路背劉氏族譜和曾以清公祠內木匾記載:
明代永樂年間甘竹舍上曾家出現了一個專演《孟薑女》的宗族戲班孟戲班
明代弘治年間,甘竹大路背劉家又興起了另一種《孟戲》宗族戲班劉家孟戲班。曾、劉兩家戲班盡管《孟戲》腳本截然不同,但兩個戲班均用盱河高腔演唱, 都是每年正月演一次,用於本宗族的酬神祭祖之用。
所不同的是:曾家唱腔一唱眾和,以鑼鼓伴奏;劉家唱腔,多在後句下半句幫腔,用小鑼小鼓過門,用廣昌官話道白,雜白混唱。
據考證,《孟戲》高腔有一部分是明代南戲海鹽腔的遺音。
後來,甘竹舍上曾家又分支黃泥排和赤溪兩處,成立兩個孟戲班,遂成鼎足而立的三個孟戲班社。劉家孟戲班原也不接受外姓參加演出,迨至清代康熙年間,始吸收外姓人參加劉家孟戲班演出。甘竹《孟戲》班社一直隻唱盱河高腔,不唱其他腔調。
到了清代道光年間,在廖、王兩姓合組的唱皮黃腔的“合盛班”、大株職業戲班以及其他的影響下,民間戲班紛紛成立,他們還請京劇、漢劇、祁劇、撫河戲等劇種的師傅傳授劇目,《孟戲》班社才開始兼唱彈腔、吹腔等聲腔,成為一個以孟戲為基調,也演唱高腔、昆腔、彈腔、吹腔等諸腔的地方大劇種。
20世紀初,廣昌的盱河戲開始衰落。至新中國成立前夕,高腔瀕臨失傳絕境,隻在甘竹保留了曾、劉兩家孟戲班。
新中國成立後,1956年廣昌縣成立了專業劇團。1961年該團在演出彈腔戲的同時,著手對高腔進行搶救,組織專業音樂工作者對《孟戲》記譜錄音,組織戲劇工作者對《孟戲》的源流沿革及戲曲資料進行搜集、整理、研究。
1962年廣昌縣召開了戲曲工作會議,集中全縣民間老藝人討論廣昌地方戲。縣劇團還向老藝人學習和繼承《孟戲》。
廣昌盱河戲源遠流長。創始於明朝永樂年間,曆經近600年延續至今,為全國眾多古老劇種藝齡最長者之一。
1980年《孟戲》再度複蘇,以《薑女送衣》、《滴血尋夫》兩個折子戲,參加全省部分古老劇種彙演。
1981年4月,經省文化廳批準,廣昌地方戲正式定名為“旴河戲”,原縣采茶劇團改為“旦河戲劇團”,為僵演唱旴河戲的唯一專業劇團。
1982年10月,在文化部、中國戲劇家協會、省文化廳、中國劇協江西分會主辦的“紀念湯顯祖逝世366周年”大會上,廣昌旦河劇團改編演出了湯氏原著《怨撒金錢》,獲得國內外戲劇專家的極高讚許。大會專門開辟了“旴河戲展覽演出專場”,展演了《畫橋分別》、《薑女送衣》和《滴血尋夫》。
1984年,省戲曲研究所攝製了在老藝人指導下、原貌演出的傳統代表劇目《長城記》的錄像磁帶。
盱河戲的表演熾熱、豪放,顯露出儺舞的遺風。由於長期作為宗族性的演出,因而形成了一整套規範、凝重的表演程式,且因戲各異、均有名目。
起霸,盱河戲稱之為“跳合”。在“急急風”鑼經中上場,接“擺格”、“演身段”、“扯四門”、“拉盔”、“拉甲”、“紮袖”等身段表演,然後再定場“表白”。在“起霸”中,聽穿服飾不同,對身段表演的處理也不同。
盱河戲還特別重視“八掛”的功夫,即麵部的表情,尤其強調眼神的作用。其眼法有:“對眼”、“分眼”、“瞞眼”、“ 曹眼”、“威眼”、“冷眼”、“笑眼”、“媚眼”等。
盱河戲的傳統劇目,現僅發現《孟薑女》、《目連救母》兩種是唱高腔的。盱河戲的皮黃腔由其他劇種傳入,其劇目和唱腔與宜黃戲的皮黃是一致的。
[旁注]
甘竹 甘竹鎮素稱江西省廣昌的文化之鄉,文物勝跡頗多,宋明清三代,先後有饒適直、饒秉鑒、饒一年、魏方泰、魏定國、魏允迪6人載入《中國名人大辭典》。具有明代四大唱腔之一的海鹽腔餘韻的《孟戲》也發祥於此。
海鹽腔 戲曲聲腔。因形成於浙江海鹽而得名,與餘姚腔、弋陽腔、昆山腔並稱為明代南戲四大聲腔。海鹽腔的音樂為曲牌聯套體結構,分生、旦、淨、末、醜諸行當。
儺戲 又稱“儺堂戲”、“端公戲”,是在我國民間祭祀儀式基礎上吸取民間戲曲而形成的一種戲曲形式,廣泛流行於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貴州、陝西、河北等省。演出劇目有《孟薑女》、《龐氏女》、《龍王女》、《桃源洞神》、《梁山土地》等。
族譜 即家譜。一種以表譜形式,記載一個以血緣關係為主體的家族世係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跡的特殊圖書體裁。家譜以記載父係家族世係、人物為中心,對於曆史學、民俗學、人口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獨特功能。
弘治 明代孝宗朱祐樘的年號。孝宗是明代中葉最為勵精圖治的賢君,在位期間,勤於理政,選用賢臣,對臣下寬厚平和。當時明朝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百姓富裕,天下小康,被稱為“弘治中興”,曆代史學家對他評價極高。
漢劇 是我國的地方戲曲劇種之一,舊名“楚調”、“漢調”。清代中葉形成於湖北境內,原以秦腔經襄陽南下演變出來的西皮為主要腔調,在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荊河、襄河、府河、漢河四支流派,俗稱路子。
永樂 明成祖朱棣的年號。永樂年間,定都北京、鄭和下西洋、編修我國古代類書之冠的《永樂大典》等重大曆史事件都發生在這一時期。期間,經濟社會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全國統一形勢得到進一步發展和鞏固。
長城 我國古代軍事工程,又稱“萬裏長城”,是古代中國在不同時期為抵禦塞北遊牧部落聯盟侵襲而修築的規模浩大的軍事工程的統稱。同時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力量與智慧的結晶。
[閱讀鏈接]
盱河戲中操兵演陣的幾個群體場麵是團牌擺陣、長棍開操、花槍對打。比如盱河戲傳統劇目劉家《孟戲》之《如珠生反》一折:由長棍手四員,團牌手四員,花槍手四員,表演長棍、團牌、花槍的各種單操、對操和混合對操等布陣演習。
是在民間燈彩鑼鼓“蛤蟆跳井”和嗩呐曲牌“陰陽別”的伴奏下,各種兵器的操練動作和進退迂回的調度方位,均極矯健利索,洗練規整。這一場麵,舞蹈風味特強,大異於廝殺搏鬥的喧囂氣氛和強鑼重鼓的緊張節奏。